金洪遠
家里有一本簽名本,是當年在外交部工作的妻姐從北京來滬探親送給我的。這本藍色的簽名本非常精美,蔚藍色的緞子封面,似一片藍幽幽的海水閃爍,內頁配以淡雅的水仙、墨竹之類的圖飾,顯得格外的高雅和灑脫。她說,如果有機會請名人學者為你簽名留念,肯定為簽名本錦上添花!
1991年全國七屆人大四次會議在北京召開,時任上海石化總廠工會副主席的吳慧芳,那年作為人大代表赴京,在緊張的會議休會間隙,忙里偷閑請人大代表為我簽名、題詞。于是這本簽名本因名人薈萃而呈現出耀眼的光彩。
時任上海市委書記吳邦國同志的題詞是:“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努力搞好工會工作”。當時吳邦國同志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全國兩會報告,在會議休息的間隙,小吳遞上簽名本請他題詞,吳邦國同志笑呵呵地揮筆寫就,這不僅僅是對吳慧芳工作的鼓勵,也是對上海從事工會工作同志的要求和期待,真是語重心長啊。坐在他旁邊的劉延東同志時任團中央書記和全國青聯主席,也來上海代表團參會,當吳慧芳請她題詞留念,她信筆寫下四個大字“學海無涯”。小吳告訴我一個“細節”:其他代表在請領導同志題詞簽名大都是工作手冊、信封和便箋,因為這本簽名本“與眾不同”的感覺, 兩位領導同志在題詞簽名時,都不約而同地贊了一把簽名本“真漂亮”。看來,物盡其用,我是用對了地方!
我最感動的是吳慧芳講述兩位年長代表題詞的“小故事”。安徽作家協會主席、著名老作家陳登科是抱病參加這次會議,許多人慕名排隊請陳老簽名。輪到吳慧芳遞上簽名本時,老人贊許地翻開簽名本對小吳說,你的簽名本真漂亮!陳老低頭用筆費力一筆一畫地寫下“知天常樂”四個字,大概從眾人的眼神里覺察出什么,老人緩緩向朋友解釋:“知天常樂”也是可以的。說完老人一陣咳嗽,朋友一面為老人輕輕地捶背,一面連連向老人道謝。陳老在20世紀60年代寫下的長篇小說《風雷》,曾經鼓舞了一代人。
我最欣賞的是“上饒七君子”之一吳大琨教授的題言:“生命是奉獻,不是享有”,旁邊還有一溜英文。這在簽名本的題詞里可算是獨樹一幟。吳大琨教授我知道,他20歲時編譯的《大眾政治經濟學》,是當時延安干部的必讀書。但不管經歷怎樣的坎坷與磨難,吳大琨始終無怨無悔,回顧幾十年風雨人生,他說,“自懂事的時候起,個人的命運便同國家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他用自己的一生踐行“生命是奉獻,不是享有”,這完全是可以當作警句格言來對照和鞭策自己。
這次參會的吳貽弓和吳承惠是上海文化界名人,被代表打趣稱為“二吳”。吳貽弓先生被圈內人稱之為在銀幕上寫散文的導演,作為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之一,吳貽弓的主要電影作品有:《我們的小花貓》《巴山夜雨》《城南舊事》《姐姐》《流亡大學》《少爺的磨難》《月隨人歸》《闕里人家》等。我最欣賞的是電影《巴山夜雨》和《城南舊事》,這兩部電影以抒情的方式描述人物,廣受觀眾的追捧與好評。這兩部影片先后獲首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獲第二屆菲律賓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這也是改革開放之后中國電影首次在國際上獲大獎可謂是實至名歸。而他的題詞,給人思辨的風采:“寧失之樸,勿失之華。”言簡意賅,文采斐然!
吳承惠時任《新民晚報》副刊部主任,吳先生的題詞:“新聞記者最大的希望就是能獲得工人階級的理解和支持。”平實而富有感情色彩的題詞,讓我想到他在晚報專欄撰文的風格。他在《新民晚報》用秦綠枝筆名寫的“休息時的斷想”和“不拘小紀”的專欄,文章接地氣,以小見大,不打官腔,說實話,說實情,好比在家里客廳茶幾和工友聊天談心般隨意親切,加之他行文的俏皮和幽默,不僅受到上海讀者的歡迎,而且在全國讀者中也粉絲眾多。我還清晰地記得,當年他從金山石化落實政策后到《新民晚報》工作后,應邀在金山衛火車站禮堂為石化文友的一次講座。就像他在報上的時評或隨筆,沒有拖泥帶水的廢話,也沒有故作高深的新名詞,實實在在滿滿的是干貨。記得講座結束后,不少文友點評說,吳先生的講話,文品人品難得,講話沒有彎彎繞,對咱們工友依舊是一往情深啊。
我沒有想到,吳慧芳會在飛機上為我求得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袁雪芬的題詞。
當人大會議結束后,上海代表團搭機返滬。在萬米高空,吳慧芳恰巧和袁先生鄰座。小吳不失時機地將這本藍色的簽名本遞將上去,袁老師當時就著座位前的小翻板上寫下的題詞是:“希望您成為我們文藝界的朋友”。因為小吳在介紹簽名本的主人也是浙江紹興人時,袁老師高興地笑了:哦,那我們是老鄉了。
袁老師是紹興嵊縣人,她的唱腔韻味醇厚,委婉纏綿,聲情并茂,對從小生長在故鄉紹興的父母一輩人來說,絕對是她的鐵桿粉絲。只要有袁雪芬的戲在戲院上演,舅舅舅媽總會通風報信,先睹為快。我跟隨父母去過幾次戲院觀賞袁老師的戲,少不更事的我當然對越劇一知半解,但“好聽”還是有印象的。特別有印象的是,當優美的唱腔旋律在戲院回蕩,總有一些觀眾,如癡如醉地跟著旋律輕輕地哼唱,成為戲院里難忘的一道風景。記得上中學時,我在居家附近的嘉興電影院看過謝晉導演根據袁雪芬等“越劇十姐妹”的真實故事拍攝的影片《舞臺姐妹》。時過境遷,影片中許多情節都忘得差不多了,但其中“認認真真演戲,清清白白做人”一句臺詞,記憶猶新,這句臺詞就是引用自袁雪芬的話。按照母親和舅舅舅媽的紹興話是,袁雪芬做人“硬氣”。
我為故鄉紹興出了個認認真真演戲、清清白白做人的袁雪芬而驕傲。她11歲開始學戲,從此與越劇不離不棄七十余載。她的一生創造了很多個“第一”。她灌錄過第一張女子越劇唱片,越劇《祥林嫂》盛名遐邇,她參與拍攝了大型彩色戲曲影片《梁山伯與祝英臺》,她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越劇代表性傳承人”,她是越劇迷心目中永恒的“祝英臺”“崔鶯鶯”“祥林嫂”。她那高潔的藝術操守,更令人高山仰止。
這淡雅的素箋上,還留下了世界乒乓球比賽女子冠軍孫梅英,著名體育播音員宋世雄,國內外享有極高聲譽的海洋、數學、生物專家汪品先、谷超豪、談家楨流暢的簽名。
這本蔚藍色的簽名本是我的最愛,退休在家,和光臨寒舍的親友翻翻這珍貴的簽名本,淡雅的素箋上落滿的題詞和簽名,常會讓我回憶起發生在當年人代會里發生的一段段美妙的故事,心緒總難平!
責編 辛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