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木爾高力圖
摘要: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進了市場對牛肉和牛奶以及相關產品的需求量的升高,進一步促進了我國牛養殖業的發展。但隨著牛場數量的增多,牛養殖數量和養殖密度也日益升高,使得以病毒病為代表的牛疾病發病更加頻繁,牛疾病已經成為制約養牛業健康和持續發展的頭號難題。本文對牛養殖過程中的呼吸道和消化道的病毒病進行綜述,為病毒性疾病的防治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牛;呼吸道;消化道;病毒性疾病;防治
近年來市場對牛肉牛奶等牛相關產品的需求增加,促進了我國牛養殖場的迅速發展,牛場數量日益增多,牛養殖數量和密度也隨之增加。但隨著牛養殖業的迅速發展,以病毒病為代表的牛傳染性疾病對牛威脅也越來越多。在傳統的養殖中,牛疾病主要通過臨床癥狀進行鑒別診斷,但病毒病在感染初期無法通過肉眼觀察到癥狀,而且部分病毒感染后可出現隱性感染的牛,隱性感染的牛不表現任何癥狀但可持續向牛群中傳播病毒,是牛群中病毒傳播的主要來源[1]。因此,需要監測牛群中各種病毒病的發生情況,同時采用科學的防治方法控制病毒病的傳播,減輕牛的臨床癥狀,從而降低由病毒性疾病導致的經濟損失。本文重點對牛養殖過程中常見的幾種呼吸道和消化道可出現的病毒病進行綜述,以期為病毒性疾病的防治工作提供參考。
1 呼吸道病毒性疾病
1.1 牛傳染性鼻氣管炎
該病由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病毒感染所致,主要引起病牛出現上呼吸道和氣管的相關癥狀[2]。
1)流行病學。該病主要通過病牛進行傳播,病牛的眼、鼻、陰道分泌物中可含有大量病毒,易感牛可通過呼吸道、生殖道感染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病毒。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的流行呈現一定的季節性,主要在冬季發病。肉牛的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的發病率比奶牛要高,犢牛的發病率和病死率更高。
2)臨床癥狀。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的潛伏期通常為4~6d,但最長可達20d以上,患病牛通常在表現癥狀后的7~14d后痊愈,但患病嚴重,治療不及時或繼發感染的牛可出現死亡。牛傳染性鼻氣管炎臨床可分為5個型,包括呼吸道型、生殖道型、腦膜炎型、眼炎型和流產型,其中呼吸道型最為常見。患病牛在患病初期體溫可升高至42℃,呼吸頻率加快可提升至80次/min,病牛流大量鼻分泌物,隨病程發展為膿性鼻涕,痛咳,肺部和上呼吸道有啰音,鼻壞死結痂。
3)防治。目前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無特效治療藥物,可針對牛的臨床癥狀進行治療,如對于發高熱的牛可使用安乃近,咳嗽的牛使用氨茶堿等,同時可使用干擾素等非特異性的抗病毒藥物進行治療,板青顆粒等也可用于該病的治療。
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的防控主要通過疫苗接種,對于流行牛傳染性鼻氣管的地區和該病傳播風險較大的地區根據具體情況對牛群進行牛傳染性鼻氣管炎滅活疫苗接種。此外,堅持自繁自養、淘汰撲殺牛傳染性鼻氣管炎陽性的牛對該病的防控也有積極作用。
1.2 牛呼吸道合胞體病毒病
牛呼吸道合胞體病毒是對牛影響最大的呼吸道病毒之一,并且被認為與牛的非典型間質性肺炎的形成有關[3]。
1)流行病學。牛呼吸道合胞體病毒主要感染牛,有報道羊、豬、馬也可感染發病。犢牛感染牛呼吸道合胞體病毒后的發病率和病死率最高。該病的發生與牛的長途運輸密切相關。
2)臨床癥狀。感染牛合胞體病毒的牛主要表現出呼吸道癥狀,如流鼻液、呼吸困難,病牛體溫可升高至42℃,部分牛可出現皮下氣腫。
3)防治。牛呼吸道合胞體病毒病無特效治療藥物,臨床治療主要以對癥治療和支持治療為主,如使用抗生素防止細菌繼發感染,用地塞米松緩解病牛的肺部病變。
目前,牛呼吸道合胞體病毒病無商品化的疫苗上市,該病的防控以加強牛場的生物安全防控為主,通過檢疫淘汰病牛,凈化牛群中的牛呼吸道合胞體病毒。
1.3 牛副流行性感冒
該病簡稱副流感,主要由牛副流感病毒3型感染牛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4]。
1)流行病學。牛副流感病毒主要感染牛,也可感染猴、豬,人也可被該病毒感染。患副流感的病牛可產生帶有病毒的氣溶膠,易感染通過接觸帶病毒的空氣或氣溶膠感染。牛副流感四季可發,但在秋冬兩季發病率更高。
2)臨床癥狀。牛副流感的潛伏期通常為2~5d,該病少見致牛死亡的病例,通常在出現癥狀7d后逐漸康復。患病牛體溫升高,可至42℃,病牛眼和鼻有漿液性滲出物,呼吸頻率加快可至80次/min,聽診氣管有啰音。
3)防治。牛副流感同樣沒有特效治療藥物,主要采取對癥治療和支持治療,如使用抗生素防止牛繼發感染細菌、阿司匹林對急性感染病牛有所幫助。
目前國內市場無牛副流感疫苗,因此該病的防控仍是以牛場的生物安全管理為主。
1.4 其他病毒
牛病毒性腹瀉病毒、牛冠狀病毒、牛腺病毒同樣可以引起牛呼吸道癥狀,前兩種病毒還可導致牛出現腹瀉癥狀,因此在下文中會進行論述。此外,近年來,采用基因測序等生物技術又發現了多種新型病毒,如鼻病毒,同樣可引起牛出現呼吸道癥狀。
2 消化道病毒性疾病
2.1 牛病毒性腹瀉
牛病毒性腹瀉是由牛病毒性腹瀉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壞死糜爛為主要特征的傳染病。該病還是污染牛生物制品的主要病原[5]。
1)流行病學。牛病毒性腹瀉病毒可感染多種反芻動物,家兔、豬也可感染該病毒。在牛群中攜帶有牛病毒性腹瀉病毒的牛或患病牛為主要傳染源,病毒可通過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易感牛。牛病毒性腹瀉病毒可通過胎盤感染胎兒,使母牛流產或產下持續感染的犢牛,后者是牛群中病毒傳播的重要途徑。牛病毒性腹瀉病四季均可發生,但以春冬兩季發病率相對較高。
2)臨床癥狀。牛病毒性腹瀉病的潛伏期為7~14d。大部分感染的牛呈隱性感染,占比在50%以上。隱性感染的牛不表現臨床癥狀,但牛的免疫水平較低,易感染其他病原發病,并且生產性能與健康牛相比較低。急性感染牛可出現發熱癥狀,體溫可達42℃,病牛鼻、口腔黏膜糜爛壞死,大量流涎,隨后可出現嚴重腹瀉,腹瀉糞便中常見黏液和血液。急性病例通常在出現癥狀后1個月內死亡。
3)防治。牛病毒性腹瀉病無特效的治療方法,主要以對癥治療為主。對于腹瀉嚴重的牛可進行進口或靜脈補液,補充病牛體液和電解質,糾正酸堿平衡,同時防止細菌繼發感染。對于黏膜潰瘍糜爛可用高錳酸鉀溶液進行消毒清洗,促進患處愈合。
檢疫淘汰和疫苗接種是預防牛病毒性腹瀉病的主要措施。對于牛病毒性腹瀉病未流行的地區注意引種和精液的檢疫工作,防止引入該病毒,同時檢測牛群中牛病毒性腹瀉病毒陽性率,淘汰陽性牛,凈化牛群中的牛病毒性腹瀉病毒。此外,對于牛病毒性腹瀉流行的新、老疫區,可通過疫苗接種防控該病。
2.2 牛輪狀病毒病
輪狀病毒是一種主要感染幼齡動物的急性胃腸道傳染病,而牛輪狀病毒病主要是A型輪狀病毒感染引起的,主要引起犢牛腹瀉[6]。
1)流行病學。牛群中感染牛輪狀病毒的病牛是主要傳染源,其糞便中可存在大量的輪狀病毒。犢牛接觸輪狀病毒污染的飼料、飲水、墊料等感染。牛輪狀病毒病有明顯的季節性,主要發生于冬季、晚秋和早春,該時期天氣寒冷,可促使該病發生。
2)臨床癥狀。犢牛感染牛輪狀病毒后主要是以腹瀉為主,糞便呈黃色水樣,5日齡的犢牛易發生脫水性休克。此外,牛輪狀病毒常與其他腸道病原混合感染,造成患病牛排出糞便的顏色和形態變化較大。
3)防治。 牛輪狀病毒病無特效治療藥物,主要治療方法以防止病牛脫水、減輕腹瀉癥狀為主。對于嚴重脫水、休克的病牛應采用靜脈補液療法,也可應用白頭翁散進行治療。
在國內,尚無上市用于牛輪狀病毒的疫苗,因此防控主要通過生物安全防控。流行該牛輪狀病毒病的地區應加強對病牛的監測,發現病牛及時隔離治療,治療時主要是針對病牛的腹瀉及相關癥狀進行對癥治療。而未流行牛輪狀病毒的地區,監測牛群中犢牛輪狀病毒的攜帶情況,同時防止引進牛或人員車輛將病毒帶入牛舍。
2.3 牛冠狀病毒病
牛冠狀病毒病發病率相對于輪狀病毒較大,但常與其他病原混合感染造成犢牛腹瀉。
1)流行病學。牛冠狀病毒主要通過病牛進行傳播,其糞便中可存在大量的牛冠狀病毒,犢牛通過采食被病毒污染的飼料和飲水等患病。該病四季均可發生,但冬季該病的發病率相對較高。
2)臨床癥狀。患牛冠狀病毒病的牛表現出嚴重的急性腹瀉,脫水,糞便中的黏液相對較多[7]。
3)防治。牛冠狀病毒病主要通過對癥治療。由于冠狀病毒可導致犢牛消化和吸收不良,因此補液時不應采用口服的方式。此外,在腹瀉期間還應防止犢牛感染其他細菌性病原,因此可使用抗生素進行預防性治療。
牛冠狀病毒的防控方法與牛輪狀病毒類似,國內尚無可用的牛冠狀病毒疫苗,因此主要通過生物安全防控措施。
4)其他病毒。牛腺病毒、牛星狀病毒、牛凸隆病毒等病毒感染后同樣可引起牛腹瀉,臨床上應引起注意。
3 結語
牛呼吸道和消化道病毒性疾病是制約牛養殖業健康發展的重要疾病,在養殖過程中應加強對相關疾病的防控工作,防止疾病傳播,從而保證牛養殖的經濟效益,推動我國牛養殖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海東.牛常見病毒性疾病及防控對策[J].飼料博覽, 2021(2):90-91.
[2]王海軍,石豐運,劉勝宇.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的研究進展[J].中國動物保健, 2020,22(12):67-68.
[3]Leme R A, Dall Agnol A M, Balbo L C, et al.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Brazilian wild-type strains of bovine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eveals genetic diversity and a putative new subgroup of the virus[J]. The Veterinary quarterly, 2020,40(1):83-96.
[4]賀志昊,張平,王明進,等.牛副流感病毒3型的研究進展[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 2020(10):26.
[5]馮嶺,劉勃興,張志強,等.牛病毒性腹瀉病-黏膜病的流行病學、診斷與防治研究[J].畜禽業, 2020,31(4):13-14.
[6]薛達武.牛輪狀病毒病的防控[J].今日畜牧獸醫, 2020,36(12):34.
[7]王苗,杜萬年,史秋梅,等.牛冠狀病毒的研究進展[J].黑龍江畜牧獸醫, 2021(7):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