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玉真
敢于承擔責任,心中懷有責任感是一個人成熟的標志,所以,我們要從小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前不久,一個留學生女兒公開辱罵北大父親的事件在網上引起廣泛關注,有網友評價說:“這是自己教育出來的‘好’女兒啊!”有的人不同情這位父親,究其原因是責怪他沒有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很多家長也會犯這樣的錯誤。在生活中不能什么都替孩子考慮周全,否則,他會認為這是你該做的,而不會承擔自己該承擔的責任。也就是說,他已經把自己的責任當成了家長的責任,長此以往,他們就會缺少責任感。
有責任感是一種美德,也是每個人都必備的基本品質。責任心是孩子做人、成人的基礎,也是做事情的標準之一,沒有責任心很難做成事。缺乏責任心的孩子,通常以自我為中心,即便做錯了事也拒不承認。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當發生爭吵或犯錯時,有的孩子以“這不是我的錯”“它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這是他做的”“是他先……”等作為托詞抵賴、狡辯,或者指責他人。如果家長放任不管,任其發展,孩子長大后極可能會缺乏社會責任感。因此,我們要對孩子的態度與行為加以引導,使孩子認識到有責任心是做人應具備的、最起碼的道德品質,從而使孩子勇敢地面對自己的錯誤,勇于承擔責任,不斷修正和規范自己的行為。
那么,如何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呢?我認為,應該從語言與實踐兩個方面入手。
首先,對孩子進行口頭教育。口頭教育是最直接、最方便的教育方式,家長要以身作則,經常對孩子進行責任教育,但要注意說話方式,避免重復啰唆。另外,還要注意教育的時機,增強教育的有效性。生活中發生一些事情后,家長可以及時引申教育,引導孩子在司空見慣的平常事中,明白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
其次,在實踐中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責任感會促使孩子產生負責任的行動,負責任的行動又會增強孩子的責任感。家長可以給孩子布置一些任務,讓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家長不要幫忙。這樣孩子會明白,做這件事是自己的責任,自己必須干好。對于年齡大一點的孩子,家長可以讓其參與家庭事務的管理,增強孩子的參與意識。
最后,用典型事例引導孩子樹立責任意識。如學習名人名言、閱讀相關書籍等。古今中外對社會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人都是富有責任感的人,他們的事跡和言論富有啟發、教育意義。孩子往往具有崇拜偶像的心理,用名人名言、先進事例教育孩子樹立責任意識是一個好方法。如我國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就很好地闡釋了個人的社會責任。
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是教育成功的重要條件。有責任意識,孩子在未來才能擔當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社會責任,實現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