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內德

運動過程中,我們的身體會消耗大量的糖分和水分,產生口渴之感。口渴是身體發出的一種緊急信號,意味著這時身體已經缺水1.5L 左右。喝水除了能補充我們因運動丟失掉的水分外,還起到兩個關鍵的作用。
首先,水可以調節人體溫度,平衡肌肉劇烈收縮后所產生的大量熱量。其次,水還可以將營養物質和廢棄物輸入、輸出細胞,“能載也能覆”,促進新陳代謝。不過,我們在運動補水時,需要避免陷入以下兩大誤區。
有專業人士認為,運動過程中的喝水不當會導致動作不協調、肌肉僵硬、心臟麻痹等問題。因此,運動補水絕不是簡單的“渴了就喝”就能解決的。
誤區1:冰水猛灌
在很多青春電影中,都會出現這樣的場景:烈日炎炎的夏日,在一場籃球比賽過后,大汗淋漓的男主角會收到女主角遞來的一瓶冰水,然后男主角瀟灑地暢飲冰水。這一舉動雖然浪漫,但其實是錯誤的。劇烈運動后,會導致人體血液循環速度加快,體溫上升,如果直接飲用冰水,會引起胃腸道快速收縮,容易產生痙攣,引發肚子悶痛和腹瀉等情況。
誤區2:一次性喝大量的水
2000 年,美國休斯敦的一家醫療研究機構曾對當年參加休斯敦馬拉松全程的5 082 名運動員進行了喝水研究。研究發現,有21 人在賽后出現了體內血液含水量過高,導致鈉含量下降的現象。這是因為在運動過程中,伴隨身體排汗,汗液中主要的鈉含量會相應增加。如果運動后補充大量的水,會導致血液中鈉離子含量變低,這一現象被稱為“稀釋性的低鈉血癥”,也叫水中毒。同時,血液稀釋造成細胞內外液體濃度變化,容易出現腦細胞水腫,引發頭暈、神志淡漠。如果一個平日里活躍的人,在運動飲水后出現對人愛答不理的情況,多半是補水過量造成的。
那么,如何在運動中科學飲水呢?需要牢記這兩點原則:一是水溫不能太燙,也不能太冰,常溫即可,最好在20℃~22℃之間。二是補水需要“少量多次”。
1.運動前
運動前1 小時,補充不超過500ml 的水。這波水是負責打前站的“先鋒軍”,使身體內細胞達到最佳的水合狀態,逐步適應水分充足的環境。同時,保證體內過量攝入的水可以有時間排出體外。
水合狀態是一個平衡點,達不到則水不足,越過平衡線則有低鈉血癥風險。在運動前,尿液清澈是判斷水合狀態的最佳方式。
2.運動中
運動過程中,排汗和呼吸會損失大量水分,而當水分丟失超過體重的1%~2%時,就會處于缺水狀態。直觀來說,當一個人出汗到衣服都濕透的情況下,大概丟失了500~1 000ml的水。缺水會降低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從肌肉到內臟都會向大腦傳遞“我不干了”的負面思想。

缺水狀態下不宜一次性大量補水,應遵循“少量多次”原則,可每15~20min 補充100~150ml 水,維持水合狀態。100~150ml 聽起來很多,實際上也就是兩大口水的量而已。
3.運動后
運動后的2 小時內,細胞處于“嗷嗷待水”的狀態,及時補充身體所需的水分是必要的,但同樣不能一次性大量補水。因為,運動后人體的各個臟器處于比較勞累的狀態,突然大量補水會導致心臟負擔明顯加重,對很多臟器功能也會產生影響。運動結束后,宜補充500ml 左右的水,但需要適度、分次補充。
此外,參與高強度的運動,比如馬拉松這類極限運動或持續時間較長的運動時,還需要適當飲用含有電解質的水,如含鹽、含糖的,這樣可以把人體丟失的鹽分和糖分補充回來。運動過程中及運動后,還應避免飲用有利尿作用的飲品,如咖啡、茶、蘇打水等,都會加快尿液的排泄速度,造成體液加速流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