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杰,張 科,易光兆,張 臻
(重慶市渝中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重慶 400010)
流感是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普通人群均易感,具有傳播快、流行范圍廣的特點,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負擔[1]。目前引起季節性流行的流感病毒主要是甲型(甲型H1N1和甲型H3N2)和乙型(Victoria系和Yamagata系)[2]。根據WHO估計,流感每年導致大量人群發病,還會導致大量的門診就診、住院和死亡[3]。有研究表明,我國每年由流感病毒感染所導致的門急診及住院的疾病負擔較重[4],中國平均每年流感相關的流感樣病例超額門診就診負擔達到了2.5人次/千人[5]。因此,在人群中持續開展流感監測具有重要的公共衛生意義。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新冠肺炎)開始在全球流行,全國各流感監測哨點醫院流感樣病例的流感病毒陽性檢出率急劇降低[6]。針對這一現象,本研究對重慶市渝中區的一所國家級流感哨點監測醫院近6年的監測數據進行了分析,以期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大背景下的流感樣疾病的防治和應對提供科學依據。
1.1資料來源 資料來自“中國流感監測信息系統”,采用由該系統中導出的重慶市渝中區的哨點監測病例。監測的對象為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國家級流感哨點監測醫院)的內科門診、內科急診和發熱門診就診的流感樣病例。
1.2方法
1.2.1定義 根據《全國流感監測方案(2017年版)》定義流感樣病例,指發熱(體溫≥38 ℃),并伴有咳嗽或咽痛癥狀之一者[7]。
1.2.2標本的采集及運輸 哨點醫院按照《全國流感監測方案(2017年版)》要求采集流感樣病例發病3 d以內的咽拭子、鼻拭子或鼻咽拭子標本[7],由專人每周定期將標本送至重慶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流感網絡實驗室。
1.2.3實驗室檢測 網絡實驗室接到樣品后,于2 d內將流感樣病例標本信息錄入中國流感監測信息系統,7 d內使用RT-PCR檢測方法完成流感病毒核酸檢測,并將檢測結果錄入“中國流感監測信息系統”。
1.3統計學處理 使用SAS9.4軟件對重慶市渝中區流感哨點監測醫院2015-2020年的監測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采用描述性統計分析方法,率的比較使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使用Excel2016軟件繪制流行特征統計圖。
2.1流感病毒陽性檢出情況 2015-2020年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共監測了5 422例流感樣病例,檢出流感病毒陽性標本909例,綜合陽性檢出率為16.77%。陽性標本涵蓋4個亞型,其中甲型H3N2 317例(34.87%)、甲型H1N1 271例(29.81%)、乙型Victoria系227例(24.97%)、乙型Yamagata系90例(9.90%),另有甲型和乙型流感混合型感染4例(0.44%)。
2.2時間分布 2015-2020年各年流感病毒陽性檢出率不同,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68.20,P<0.000 1)。陽性檢出率最高的年份是2019年(29.12%),其次為2015年(22.24%);2018年夏、秋季陽性標本檢出率較低(17.55%);2020年為陽性檢出率(4.25%)最低的年份,全年僅在1-2月檢出陽性標本。見表1、圖1。

圖1 重慶市渝中區2015-2020年各月份流感病毒陽性檢出情況

表1 重慶市渝中區2015-2020年各亞型流感病毒陽性檢出情況[n(%)]
2.3年齡分布 流感病毒檢出人群中,年齡最小為2歲,最大為92歲。2015-2020年各年齡組流感病毒陽性檢出率不同,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7.14,P=0.028 7)。35~<45、45~<55歲和75~<85歲組的5年(2015-2019年)合計陽性檢出率和6年(2015-2020年)合計陽性檢出率均低于平均水平(20.60%和16.77%)。15歲以下年齡組的5年(2015-2019年)合計陽性檢出率為23.40%,均高于其他年齡組。見表2。

表2 重慶市渝中區2015-2020年各年齡組流感病毒陽性檢出情況[n(%)]
不同年齡組人群檢出的流感亞型構成比不同,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21.47,P<0.000 1)。15歲以下兒童和15~<25歲青少年感染的流感病毒以甲型H3N2為主;25~<35歲組以乙型Victoria系為主;35~<65歲感染以甲型H1N1為主;65歲及以上老年人則更易感染甲型H3N2流感病毒。見圖2。

圖2 重慶市渝中區2015-2020年流感病毒亞型的年齡分布
2015-2020年流感樣病例的陽性病毒檢出率在性別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10,P=0.15)。
2.4流感病毒優勢毒株的流行趨勢 2015-2020年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各年檢出的各亞型流感病毒構成不同,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88.41,P<0.000 1)。5年間流感病毒的優勢毒株不斷變化,總體情況為流感病毒檢出的高峰季節均為每年冬春季。甲型H3N2流感病毒株是2015-2017年的優勢毒株,該毒株在2015-2020年間每年均有檢出。甲型H1N1是2018年的優勢毒株。乙型Victoria系在2019年除9月外的其他月份均有檢出,是2019-2020年的優勢毒株。乙型Yamagata系毒株則僅在2015-2018年有檢出,該毒株的流行小高峰出現在2017年底至2018年初。2020年3-12月,則未監測到任何亞型的流感病毒流行。見圖3。

圖3 重慶市渝中區2015-2020年各亞型流感病毒各月份陽性率堆積圖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是國家級流感哨點監測醫院,全年為重慶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提供南方地區流感監測數據。研究結果顯示,在該哨點醫院2015-2020年流感樣病例監測人群中,35~<45、45~<55歲和75~<85歲組的5年(2015-2019年)合計陽性檢出率和6年(2015-2020年)合計陽性檢出率均低于平均水平(20.60%和16.77%);剔除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的2020年的數據后,15歲以下兒童的5年(2015-2019年)合計陽性檢出率(23.40%)均高于其他年齡組。該結果除與個別地區的研究結果[8]不一致外,與其他多數地區研究結果基本一致[9-14]。這總體呈現出了流感在兒童群體中特有的發病規律。研究表明,兒童流感發生率是成人的1.5~3.0倍,且危害性更大[15]。在流感的流行早期,35%~50%的感染者是學齡兒童[16-17]。同時,兒童流感樣病例的就診負擔極重。中國平均每年流感相關的流感樣病例超額門診就診負擔為2.5人次/千人,其中15歲以下兒童的門診就診負擔最重,達到了4.5人次/千人[5]。既往研究表明,我國超過90%的流感暴發疫情發生場所為中小學校和幼托機構[18-20]。可見,應將學校和幼托機構作為流感防控的重點場所[21],應加強開展針對兒童人群的流感防控干預工作。本研究顯示,不同年齡組的流感亞型感染譜也不同,15歲以下兒童和15~<25歲青少年感染的流感病毒以甲型H3N2為主,25~<35歲組感染以乙型Victoria系為主,35~<65歲感染以甲型H1N1為主,65歲及以上老年人則更易感染甲型H3N2流感病毒。有研究表明,流感亞型在不同年齡兒童中呈現的規律性特點可能與流感病毒激發了不同的特異性免疫應答有關[22],其他年齡組的流感亞型感染譜出現的差異,其具體機制尚待進一步研究論證。
監測結果在時間分布上最大的特點是2020年為該哨點醫院近6年陽性檢出率最低的年份,僅為4.25%,并且自2020年3-12月則未監測到任何亞型的流感病毒流行。該特點與全國其他大多數地區的狀況極為相似[23],且該時間節點與新冠肺炎疫情開始在我國及全球暴發、蔓延的時間節點相吻合。出現該結果的原因可能是目前針對新冠肺炎病毒實施的非藥物干預措施(如手衛生、社交距離、呼吸衛生/禮儀)、旅行限制和邊境關閉等措施改變了流感的傳播[24-26]。從流感病毒的季節分布來看,總體情況:流感病毒檢出的高峰季節均為每年冬春季。甲型H3N2流感病毒是2015-2017年的優勢毒株;甲型H1N1是2018年的優勢毒株;乙型Victoria系是2019-2020年的優勢毒株;乙型Yamagata系則僅在2015-2018年有檢出。總體而言,本研究中流感的季節性和流行株分布與重慶市的流感監測數據基本一致[21],與國家流感中心南方地區的監測數據基本一致[6,27]。在季節性流感流行期間,某一優勢毒株可以在下一流行周期再次輪動成為新的優勢毒株,這是否與人群的免疫水平隨著時間變化有關則尚待進一步研究論證。此外,在季節性流感流行期間,不同亞型流感病毒可以共存并流行。這提示在進行流感疫苗接種時,應盡量選擇可以同時預防乙型Victoria系、甲型H1N1、甲型H3N2、乙型Yamagata系的四價流感疫苗[21]。
流感是疫苗可預防疾病,每年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的最有效措施。2020 年10 月,WHO戰略咨詢委員會免疫問題專家組(SAGE)在提出關于接種流感疫苗的臨時建議時指出,當取消針對新冠肺炎實施的非藥物干預措施(如手衛生、社交距離、呼吸衛生/禮儀)、旅行限制和邊境關閉等措施時,流感傳播也可能增多,進而導致流感和新冠病毒共存并流行,對人群和公共衛生造成額外負擔[24]。但目前我國流感疫苗接種率維持在每年2%~3%的水平,同發達國家30%以上的接種率水平差距極大,從而無法有效阻斷流感在人群中的快速傳播[28-30]。疾病監測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預防和控制疾病。在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間,更應以此為契機,進一步提高我國流感疫苗的接種率,繼續實施有效的非藥物干預措施(如手衛生、社交距離、呼吸衛生/禮儀)。只有這樣,才能最終實現長期、持續開展流感監測的目的[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