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安欣,張曉妹,仇 瑋
(南京市江寧醫院病理科,江蘇 南京 211100)
肺癌是全世界發病率和死亡率均為最高的腫瘤[1],其中非小細胞肺癌(NSCLC)占肺癌的80%~85%[2-4]。肺癌傳統的治療方法總體預后較差,5年生存率低于20%[5-8]。近年來,研究發現,某些基因的突變可驅動肺癌的發生發展,即肺癌的驅動基因。針對 NSCLC的常見驅動基因(如 EGFR、ALK、ROS1、RET、BRAF、HER-2和MET 等)研究出了相應的靶向治療藥物,明顯延長了肺癌患者中位生存期,并使其療效得到顯著改善[8-9]。這些驅動基因的研究為個體化治療及靶向治療的推廣奠定了基礎。美國國立綜合癌癥網絡(NCCN)指南明確指出,在進行靶向治療前需要對基因的突變狀態進行檢測,并建議對更廣泛的有效基因進行檢測[10]。因此,多基因聯合突變檢測可以為臨床靶向治療提供更有效、更精準的治療方法。鑒于此,本研究采用探針擴增阻礙突變系統PCR(ARMS-PCR)法檢測83例 NSCLC患者驅動基因突變情況,并分析其基因突變與患者臨床病理參數的關系,為判斷疾病發展過程、預后及靶向治療提供分子病理學依據。
1.1一般資料 收集南京市江寧醫院病理科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經手術切除、穿刺、活檢及胸腔積液等NSCLC 樣本83例,其中腺癌76例,鱗癌4例,未分化癌1例,肉瘤樣癌2例,其病理診斷明確為NSCLC,且患者無血液系統疾病、免疫缺陷疾病及其他惡性腫瘤等嚴重影響研究結果的病癥,同時有足夠的腫瘤細胞進行后續分子病理檢測。
1.2主要試劑和儀器 核酸提取試劑盒、10種(ALK、ROS1、RET、EGFR、KRAS、HER-2、PIK3CA、NRAS、MET和BRAF)突變基因檢測的試劑盒(熒光PCR法)均由廈門艾德生物公司提供。熒光定量PCR儀為宏石SLAN-48P/96S,杭州奧盛Nano-300紫外分光光度計。
1.3方法 根據蘇木素-伊紅(HE)染色,先在顯微鏡下圈出腫瘤區域,將腫瘤區域的蠟塊切成蠟卷,每個腫瘤樣本總共收集2管,分別用于DNA和RNA的提取。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步驟進行操作。提取后,用紫外分光光度計測量DNA/RNA質量及濃度,將濃度稀釋至2~5 ng/μL備用。福爾馬林固定石蠟包埋的組織DNA、RNA提取試劑盒(EGFR、ALK、ROS1、RET、KRAS、NRAS、PIK3CA、BRAF、HER-2九基因聯合檢測試劑盒)和MET突變檢測試劑盒。具體操作步驟嚴格參照說明書進行,體系將在實時熒光定量PCR儀中進行擴增。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應用Pearson卡方檢驗,連續校正的卡方檢驗及Fisher精確概率法分析基因突變與臨床病理特征的相關性,所有P值均基于雙向假設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10種基因突變分布 檢測的83例標本中,10種基因總突變率為74.70%(62/83)。41例出現了EGFR突變(49.40%),其中19例為19號外顯子缺失(19-Del),15例為21號外顯子基因突變(L858R),3例為20號外顯子插入突變(20-Ins),3例為18號外顯子G719X突變,1例為21號外顯子L861Q突變。4例出現ALK基因融合突變(4.82%),4例出現ROS1基因融合突變(4.82%),11例出現KRAS基因突變(13.25%),3例出現HER-2基因突變(3.61%),2例出現MET 14號外顯子跳躍突變(2.41%),另外,PIK3CA基因突變為1例(1.20%)。見圖1。

圖1 83例NSCLC患者突變率示意圖
2.210種驅動基因突變與臨床病理特征的相關性 在本組83例NSCLC患者的樣本中,經統計發現,EGFR突變率最高,占比49.40%,女性EGFR突變率高于男性,肺腺癌高于肺鱗癌,且年齡≥60歲者為高發人群,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KRAS突變在男性患者中的發生率高于女性(P<0.05),且高發于年齡≥60歲者。此外,HER-2、NRAS、BRAF、PIK3CA、RET、ROS1突變率較低,由于本組納入研究的病例數過少,均尚未發現其與患者性別、年齡、組織學類型存在明顯相關性。

表1 NSCLC的10種驅動基因突變者的臨床特征
2.3雙突變樣本的組織病理特征 本組研究中,1例出現了EGFR、KRAS共突變(圖2A),1例出現了EGFR、PIK3CA 共突變(圖2B)。其中,后者可以采用相應的靶向藥物進行治療。由于 KRAS屬于EGFR下游,EGFR、KRAS 共突變患者對EGFR抑制劑療效欠佳。雙突變的產生可能源于腫瘤異質性[11],亦或為同一腫瘤細胞攜帶2種驅動突變[12]。通過結合雙突變樣本的 HE 切片和免疫組化染色,結果發現雙突變樣本的組織病理學都是肺腺癌,并且組織學形態相似,未發現特有的病理特征。因此不能單從組織形態學推斷是否有驅動基因的共突變。

A.EGFR、KRAS 共突變;B.EGFR、PIK3CA 共突變。
EGFR是酪氨酸激酶Ⅰ型受體家族的成員之一。EGFR與配體結合會導致重要的構象變化,轉導下游信號,調節細胞的增殖、凋亡、遷移、存活和一系列復雜的過程[13]。EGFR的酪氨酸激酶活性位點主要位于18號外顯子到24號外顯子之間,因此,其激活突變和耐藥突變也集中在這個區間。以往研究數據表明,EGFR基因的突變率在亞洲為30%~51%[14],SHI等[15]認為EGFR突變在肺腺癌、女性、亞洲人和從不吸煙的人群中更為常見。本研究顯示,EGFR總突變率為49.40%(41/83),且女性高于男性,肺腺癌高于肺鱗癌,符合以往研究結果。此外,EGFR是10種基因中突變率最高的,種類多樣,最常見的類型為19號外顯子缺失和21號外顯子L858R突變[16],本研究符合既往報道。其中,19號外顯子突變占總突變的46.34%(19/41),且以缺失突變為主,點突變及插入突變少見;21號外顯子突變占總突變的39.02%(16/41),且以L858R點突變為主,其他位點突變少見;18號外顯子突變占總突變的7.32%(3/41),均為G719X突變;20號外顯子突變占總突變的7.32%(3/41)。有研究報道,18號、19號和21號外顯子易受環境致癌物的攻擊,突變后可能進一步激活EGFR信號轉導通路,在NSCLC的發生、發展中可能起重要的作用[17]。
KRAS是RAS 基因家族的一員。當細胞外的生長分化因子將信號傳導 KRAS 蛋白時,啟動了細胞開關,導致信號系統開放,激活不同的信號傳導途徑,誘導腫瘤的發生及發展[18]。有研究表明,KRAS突變在男性、老年患者、吸煙者、肺腺癌中較為常見[19],在亞洲人群中其發生率為10%~15%[20]。本研究中,KRAS突變發生率居第2位(13.25%,11/83),在男性患者中,發生率高于女性,且高發于年齡≥60歲者,與既往研究KRAS 基因突變結果相符。
NSCLC中ALK融合基因最常見的類型為EML4-ALK融合基因[21],它們產生的融合蛋白能夠使ALK受體持續自磷酸化,激活下游信號通路,導致細胞惡性轉化[21]。研究報道,ALK重排常見于男性、年輕的晚期肺腺癌患者[22],ALK 融合發生率為2%~7%[23],本文ALK基因融合突變率(4.82%,4/83)與報道相符。此外,研究表明約有2%的 NSCLC 病例發生ROS1基因重排[24],本研究結果稍高(4.82%,4/83),由于本組研究樣本例數過少,對這類突變患者的有效性還需加大樣本量繼續進行研究。
本研究采用ARMS-PCR檢測方法,具有操作簡便,易掌握等諸多優點。此外,ARMS-PCR法具有高靈敏性,只對指定基因進行檢測,對標本的DNA濃度及質量要求較低,能檢測出樣本中低至1%的突變[25]。隨著更多驅動突變基因被發現,以及相關藥物的研發,單基因檢測在時效性、樣本消耗量等方面將出現更多的局限性。因此,多基因聯合檢測能夠同時檢測多種熱點突變,提高檢測效率,節省樣本,從而為患者的靶向治療提供更有效、更精準的治療方法。但本研究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納入的病例數相對較少,樣本數量的不足一定程度影響了分析結果的穩定性,有待檢測更大樣本的人群數據,以進一步探究多基因突變檢測的臨床應用價值。
總之,NSCLC患者中EGFR基因存在較高的突變率,尤其為19號和21號外顯子突變,其基因突變分型能指導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EGFR-TKI)的腫瘤靶向治療,KRAS基因突變率雖低,但也不容忽視,其基因突變預示著EGFR-TKI原發耐藥。本研究所得結果對臨床指導肺癌靶向用藥有一定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