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靜,徐亞光,王天舒
聊城市第二人民醫院(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聊城二院)腎內科,山東聊城 252600
尿毒癥是各種晚期腎臟疾病共有的臨床綜合征,它并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 而是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病情進入終末階段時引起一系列水電解質和酸堿代謝紊亂為主要特征的綜合表現; 此時的患者正常腎臟功能幾乎完全喪失,若未能及時給予有效的治療,則會造成大量毒素無法代謝至體外, 而在體內大量蓄積, 進而對患者的心臟、消化系統、骨骼和血液系統造成嚴重的影響,引發一系列臨床并發癥。 因此,對其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尤為重要。 目前血液透析(HD)是治療尿毒癥公認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僅僅依靠血液透析難以達到較好的效果。 血液灌流(HP)是將患者血流引入至灌流器內,有效清除內外源性毒素后回輸到體內的一類療法,有研究顯示,予以尿毒癥患者充分血透和血液灌流能獲取最優化治療效果[1-3]。 為此,該文選取2020 年1—12 月該院收治的80 例尿毒癥患者為研究對象, 就血液透析加血液灌流對尿毒癥的療效開展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80 例尿毒癥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慢性腎衰竭尿毒癥期的診斷標準,即內生肌酐清除率在10 mL/min 以下, 血肌酐水平在707 μmol/L以上,患者存在明顯的酸中毒癥狀[4];②均對該研究知情同意;③患者年齡范圍在18~65 歲;④規律接受血液透析治療的患者,且病情至少穩定3 個月;⑤參與研究前2 周內無出血病史或輸血治療史。 排除標準:①因其他因素引發的貧血癥狀者;②已患有惡性腫瘤或心腦血管疾病者;③合并活動性炎癥者;④存在繼發性甲狀腺功能亢進者;⑤參與研究前已存在嚴重的營養不良癥狀者; ⑥合并血液系統疾病者;⑦配合度和依從性較低者;⑧臨床資料不完整者。 最終經倫理委員會批準后納入研究對象80 例,采用隨機排列法分為對照組(n=40)和研究組(n=40),兩組一般資料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baseline data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給予尿毒癥常規對癥治療, 并堅持低脂、低鹽和優質蛋白飲食,做好血壓和血糖控制[5]。 其中對照組予以血液透析治療, 選擇費深尤斯型血液透析機,經動靜脈內瘺或頸內靜脈半永久置管開展引血,膜面積為1.4 m2,透析期間的血流量為240~280 mL/min,采取碳酸氫鈉作為透析液,透析液流量為500 mL/min,每周開展3 次透析,單次透析時間為4 h。
研究組除對照組治療之外加以血液灌流治療, 其中血透每周開展3 次,單次時間為4 h,與此同時間隔10 d開展1 次血液灌流,每月進行2 次血液灌流。 采取珠海健帆生物有限公司一次性的大孔樹脂HA130 型灌流器,串聯于血透器前,100 mg 肝素加1 000 mL 生理鹽水配比清洗儀器和管路,血液透析及血液灌流同時于當天使用,前2 h 開展血透加血液灌流治療, 之后2 h 繼續予以血透治療,經動靜脈內瘺或頸內靜脈半永久置管開展引血,血透時血流量為240~280 mL/min,采取肝素鈉開展抗凝處理,共進行3 個月治療。
①治療有效率: 分別在治療3 個月后對兩組開展療效評定,顯效:臨床癥狀均消失,同時尿常規檢查顯示無異常,未出現感染和皮膚瘙癢等癥狀;好轉:癥狀有顯著改善,同時尿常規檢查顯示有一定好轉;無效:癥狀無任何改善或加重,尿常規檢查無改變[6-8]。 治療有效率=(好轉例數+顯效例數)/總例數×100.00%。
②實驗室指標:分別在治療前和治療3 個月后抽取兩組空腹靜脈血5 mL,未予以抗凝處理,于溫室內放置1 h后進行離心處理,分離血清開展檢測,選擇日本奧林巴斯的AU 2700 型生化分析儀及配套試劑對血尿酸 (UA)、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磷(P)、血鈣(Ca)開展檢測,并計算出鈣磷乘積; 選擇德國西門子的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和配套試劑對甲狀旁腺素(iPTH)開展檢測。
③比較兩組透析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包括血壓升高、低血壓、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肌肉痙攣、皮膚瘙癢。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23.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經檢驗符合正態分布,采用(±s)表示,進行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 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治療有效率比對照組高,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對比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ive rates of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治療前,兩組BUN、Scr 及UA 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BUN、Scr 及UA 水平比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腎功能對比(±s)Table 3 Comparison of renal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腎功能對比(±s)Table 3 Comparison of renal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組別研究組(n=40)對照組(n=40)t 值P 值BUN(mmol/L)治療前 治療后Scr(μmol/L)治療前 治療后UA(μmol/L)治療前 治療后27.75±5.46 27.80±5.32 0.041 0.967 12.20±2.64 14.75±3.86 3.449 0.001 642.95±125.36 644.75±130.28 0.063 0.942 362.50±102.85 408.64±102.86 2.006 0.048 458.12±105.36 460.05±110.28 0.080 0.936 258.74±79.65 296.80±88.64 2.020 0.047
治療前, 兩組iPTH、P、Ca 及鈣磷乘積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iPTH、P 及鈣磷乘積水平比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Ca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iPTH 及鈣磷代謝情況對比(±s)Table 4 Comparison of iPTH and calcium and phosphorus metabolism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iPTH 及鈣磷代謝情況對比(±s)Table 4 Comparison of iPTH and calcium and phosphorus metabolism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
組別iPTH(pg/mL)治療前 治療后P(mmol/L)治療前 治療后Ca(mmol/L)治療前 治療后鈣磷乘積(mmol2/L2)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n=40)對照組(n=40)t 值P 值418.34±45.62 420.15±48.76 0.171 0.864 256.30±32.54 418.45±39.65 19.993 0.001 2.25±0.36 2.28±0.35 0.378 0.707 1.65±0.34 2.18±0.36 6.769 0.001 2.30±0.35 2.32±0.42 0.231 0.818 2.28±0.24 2.29±0.34 0.152 0.880 5.10±0.54 5.15±0.45 0.450 0.654 3.40±0.46 4.85±0.55 12.790 0.001
研究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與對照組對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Table 5 Comparison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經研究發現,尿毒癥患者腎功能損傷情況嚴重,原有的代謝功能喪失,大量毒素難以排出體外,從而引發機體功能的紊亂,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9]。 目前透析治療是尿毒癥患者延長生存周期的重要手段, 它可以發揮腎臟的替代作用,有效清除患者體內的毒素,糾正機體酸堿和水電解質失衡現象; 但該治療措施無法增強患者的腎功能, 甚至伴隨長時間的應用會加速患者殘余腎功能的消耗,進而推動患者疾病的發展[10]。 臨床對于此病治療時除需合理用藥之外, 還應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選取適合血液凈化模式, 當前應用較多血液凈化方式包含血透、血透濾過和血液灌流等,但不同凈化方式療效存在較大差異, 有尿毒癥患者的血液凈化方式選擇臨床仍存在一定爭議。
該研究嘗試采用血液透析聯合血液灌流的治療方式,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有效率比對照組高,且治療后研究組BUN、Scr 及UA 水平比對照組低(P<0.05)。說明血液灌流+血液透析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腎功能指標,效果顯著, 分析其原因可能是血液透析作為CKD 常見腎臟替代治療方法,經引流機體中的血液到透析器內,結合彌散對流的原理開展物質交換, 將機體中Scr 和BUN 等一系列小分子毒素充分清除,但該療法不能將血磷、大分子毒素有效清除。 伴隨血透時間延長,機體中的中分子和大分子物質逐漸堆積,能引發一系列并發癥。 因此,僅開展血透治療存在一定局限性。 血液灌流又稱血液吸附,其通過有廣譜性解毒效應或者固定性特異配體吸附劑裝置,利用體外循環以充分清除機體血液循環中的內外源性致病物質,從而發揮血液凈化作用。 但考慮到尿毒癥患者透析治療期間其紅細胞生成減少, 而腎功能的損害和侵襲性的治療也容易誘發機體的炎癥反應, 加重微炎癥對機體的損害[11-13]。 因此對于尿毒癥患者在其透析治療期間不僅需要增強其腎功能,還應改善機體的微炎癥狀態,糾正鈣磷代謝紊亂。 周進等[13]對70 例尿毒癥患者使用不同血液凈化方式治療12 個月后發現HP+HD 組血磷、PTH 水平分別為(1.23±0.17)mmol/L、(30.26±3.10)pg/mL,較治療前及同期對照組明顯降低,說明其能有效地清除血磷、PTH、β2-微球蛋白(β2-MG)及炎癥因子,降低心臟瓣膜鈣化患病率,其療效優于單純的HD 治療[14-17]。該次研究發現,治療后研究組iPTH、P 及鈣磷乘積水平分別為(256.30±32.54)pg/mL、(1.65±0.34)mmol/L、(3.40±0.46)mmol2/L2均比對照組更低(P<0.05),與上述學者的研究成果相符。 主要由于血液灌流時采取的吸附劑裝置有著較高的吸附率及吸附容量,進而能清除干凈血液內中分子、大分子類的毒素物質, 然而無法將尿素、 電解質及磷酸鹽等物質清除,通常需和血透串聯使用,二者之間能達到優勢互補效果,促進血液內毒素清除力及血液凈化效果提升,增強對于Scr 和BUN 等一系列小分子毒素清除作用, 最終收獲良好療效。 另外該研究發現,聯合治療后的不良反應并未較單一血液透析治療有明顯增加, 證實了聯合治療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血液透析加血液灌流對尿毒癥療效確切,能改善患者的鈣磷代謝、腎功能及iPTH 水平,且無嚴重不良反應發生,安全可行,值得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