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俠,孟凡強,王 程
(1.天津市水務規劃勘測設計有限公司,天津 300204;2.天津生態城泰達海洋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天津 300480)
中新天津生態城臨海新城1#、2#水閘位于天津市濱海新區臨海新城南圍堤,是臨海新城水系連通二期工程的一部分。1#水閘位于臨海新城南圍堤中間位置,距離南圍堤起點約3.2 km;2#水閘距離南圍堤起點約5.4 km,距離1#水閘約2.2 km。
臨海新城南圍堤為天津市防潮體系的一部分,防潮標準為200 a一遇,1#、2#水閘位于南圍堤,因此其防潮標準均為200 a一遇,工程級別均為1級。1#水閘最大過閘流量551.12 m3/s,2#水閘最大過閘流量770.40 m3/s。1#、2#水閘均為臨海新城水系統的進水閘,保證臨海新城區域內外水系連通,滿足水系換水需要。在風暴潮極端天氣條件下,關閉水閘,與臨海新城防潮堤工程共同構成該區域防潮御災體系,抵御外海風暴潮對島體陸地和水系統的襲擊,確保城市防潮安全。在平常天氣下,1#、2#水閘與3#~6#水閘共同實現“南進北出”水體交換。當遇到大暴雨時,為保證臨海新城的排澇安全,需要提前開閘騰空水系以承接降水。
1#、2#水閘位于新開挖 1#、2#河道與規劃南邊界交匯處。迎海側起點為現狀圍堤臨海側坡腳,終點為新開挖1#、2#河道,水閘兩側與南圍堤順接。主體工程主要包括進口拋石護砌段、進口漸變段、堤前檢修閘段、穿堤段、堤后閘室段、堤后檢修閘段、出口護底段及出口連接段,順水流方向全長均為173 m。
南圍堤 1#、2#水閘北側均連接臨海新城 1#、2#河道,因此水閘在南圍堤沿東西方向的位置已確定,閘址比選主要比選水閘距離規劃海堤的位置。本文比較了2 個方案,方案1 沿規劃海堤建設,方案2 為在方案1的基礎上向內河側(背海側)平移25 m。根據水閘規范,水面較寬的水閘,如果不是正向進水,可設置一定長度的導水堤[1]。1#、2#水閘的主要功能為進水閘,閘址向內河側平移,臨海側閘前擋墻可起到一定的導水效果。由于閘址向內河側平移,因此方案2風浪相對小,有利于水閘冬季防冰,并且可以降低施工圍堰的長度。該方案是比較經濟的。方案1 雖然布置較平順,但臨海較近風浪大,且圍堰長度較長,增加了工程造價。因此,推薦方案2,閘址與規劃海堤相比向內河側(背海側)平移25 m。
閘室結構有開敞式、涵洞式等。開敞式水閘閘室頂部沒有填土,是露天的;涵洞式水閘閘室有洞身段,洞頂有填土覆蓋,當有交通要求時,可在填土頂部設置交通路[2]。
開敞式閘室泄流特點是閘門全開時過閘水流具有自由水面,一般閘檻高程較高、擋水高度較小的水閘多采用這種型式。當閘門全部打開時,閘室過水斷面面積和泄流量都隨著水位的抬高而增大,這對需要泄洪、分洪的水閘是一個很大的優點。但本工程水閘主要功能為進水、擋潮,擋水高度大,因此不宜采用開敞式水閘。
涵洞式閘室泄流特點是閘門全開時過閘水流只能通過固定孔洞下泄,一般閘檻高程較低、擋水高度較大的水閘常采用這種閘室結構型式[1]。本工程為擋潮閘,擋水時迎海側水位變化很大,大潮來時閉閘擋水,正常潮位時適時開閘引水,即擋水水位高于進水運用水位,采用涵洞式閘室既不影響水閘的過水能力,又可以減小閘門高度和啟門力[1],降低啟閉機房的高度。另外,涵洞式布置可利用海堤通行,不需另外設置交通橋,并且涵洞式布置有利于水閘的滲流穩定。本工程所在南側海堤不能同步建設,采用涵洞式布置能更好地適應分期建設。因此,本工程推薦采用涵洞式布置。
本工程采用雙層閘室,開啟上層閘門可引入含沙量相對較小的上層水體,開啟下層閘門可利用底層泄流沖走閘前淤積的泥沙。同時,本工程建筑在沿海淤泥上,雙層式閘室可以加強閘室垂直水流向的橫向剛度,以減小地基的不均勻沉降和閘室的結構變形。
綜上所述,推薦選用涵洞式雙層式閘室結構。
根據《中新天津生態城臨海新城水系連通工程方案研究報告》(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2018 年12 月),結合過流計算,確定1#換水閘閘室總凈寬為55 m,閘底板高程為-2.0 m;2#換水閘閘室總凈寬為55 m,閘底板高程為-3.5 m。
根據水閘規范,閘孔數少于8 孔時宜采用單孔布置,結合本工程55 m 過流凈寬要求,對5 孔和10孔水閘2種布置方案進行比較。
5 孔(每孔分上下2 層)水閘閘室垂直水流方向分為3聯,2個邊聯(2×2孔),1個中聯(1×2孔),閘墩厚1.3 m(縫墩厚1.1 m)。閘室每孔凈寬11 m,過流總凈寬55 m。閘室中聯總寬度13.2 m,邊聯總寬度25.7 m,閘室總寬度64.6 m。
10孔(每孔分上下2層)水閘布置方案即按原閘孔設計凈寬設計,閘室垂直水流方向分為4 聯,2 個中聯(2×2孔),2個邊聯(2×3孔),閘墩厚1.0 m(縫墩厚0.8 m)。閘室每孔凈寬5.5 m,過流總凈寬55 m。閘室中聯總寬度13.6 m,邊聯總寬度20.3 m,閘室總寬度67.8 m。
5 孔水閘布置方案與10 孔水閘布置方案的進、排水條件等基本相同。5孔方案閘門寬扁不利于啟閉,并且底板較厚,工程量大。10 孔方案由于閘門小,可減小啟閉機容量和金屬結構工程量,并且有利于結構穩定。因此,推薦10 孔水閘布置方案。2 種方案具體情況,詳見表1。

表1 2種方案具體情況比較(以1#閘為例)
根據水閘與防潮堤的相對位置,本次設計對堤后、堤前2種布置方案進行了比選。
在臨海側新筑防潮堤,堤頂高程7.30 m,防浪墻頂高程8.00 m,閘室及廠區設置于防潮堤后,閘頂高程6.30 m,閘后地面高程4.50 m。
該方案水閘主體順水流方向長度約59 m。堤后方案,如圖1所示。

圖1 方案1:堤后方案(推薦方案)
在臨海側修建閘室及防浪墻,閘頂高程7.30 m,防浪墻頂高程8.00 m,防潮堤設置于閘室后,堤頂高程7.30 m,堤后地面高程4.50 m。該方案水閘主體順水流方向長度約54 m。堤前方案,如圖2所示。

圖2 方案2:堤前方案
2個方案優缺點分析,詳見表2。

表2 各方案優缺點比較
2 個布置方案工程量和工程投資相當,綜合考慮區域整體規劃、水閘運行、施工組織等因素,推薦方案1,即堤后方案。
水閘基礎處理方案應綜合考慮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條件、閘室結構類型、荷載特征、施工方案、圍堰布置等因素,進行合理選擇[3]。水閘地基處理的方法很多,主要用于以下3個方面:增加地基的承載能力,保證建筑物的穩定;消除或減少地基的有害沉降;防止地基滲透變形[4]。
水泥攪拌樁為復合地基,對軟土進行就地加固,增加軟土地基的承載能力、減小沉降量,工程投資較低。復合地基能解決原狀土的地基承載力不足的問題,但是不能解決水閘抗滑移穩定性系數不滿足規范要求的問題。而且,復合地基作為一種地基處理方法,能提高一部分土體的壓縮模量,但是其沉降及不均勻沉降還比較大。對于水閘這種對變形比較敏感的構筑物來說,如果沉降及不均勻沉降比較大會影響后期的使用。
管樁在工業與民用建筑、市政、水利、公路、橋梁、碼頭等工程中應用廣泛。管樁樁身強度較高,可穿越各類軟土、填土、可塑狀黏性土、粉土、松散或稍密的砂土,進入硬塑或堅硬狀黏性土、密實的砂土、碎石土、強風化巖層及中風化極軟巖層一定深度。除預應力高強混凝土管樁(PHC 管樁)、預應力混凝土管樁(PC 管樁)等樁型外,近年來又出現了混合配筋管樁(PRC 管樁)。管樁施工速度快,每延米造價較灌注樁便宜,但是根據《預應力混凝土管樁技術標準》(JGJT406-2017),并結合近年管樁施工經驗,PRC 管樁單節樁長在15 m 以內,并且接樁工藝復雜,接樁過程中由于施工誤差極易造成管樁樁身強度削弱,在豎向力作用下發生彎曲或者受壓破壞。
預制混凝土方樁為剛性樁基礎,能較大提高地基承載力、減少沉降量、提高建筑物抗滑穩定性,施工速度快、方便,抗剪能力優于管樁。其缺點和預應力混凝土管樁類似,當滿足承載要求所需樁長較長時需要接樁,樁身強度易削弱,可靠性降低。
鉆孔灌注樁為剛性樁基礎,能較大提高地基承載力、減少沉降量、提高建筑物抗滑穩定性,并且施工質量易于保證,地基穩定安全度大,是較可靠的地基處理方案。并且灌注樁能承受較大的水平荷載,缺點是投資較高,施工速度較預制樁慢。
按樁的受力情況,可分為摩擦型樁和端承型樁。根據水閘工程的特點,在以水壓力為主的水平荷載作用下,閘室底板與地基土之間應緊密接觸,以避免形成滲流通道。因此,為了保證閘基的防滲安全,土質地基上的水閘樁基一般采用摩擦型樁[5]。
本工程工程等別高,工程區位于永定新河河口,地質條件差,建筑物建基面土層承載力較低,結合建筑物的受力特點,樁身承受水平力較大,因此本工程應選用較可靠的鉆孔灌注樁進行基礎處理。并在樁頂1 m 范圍內換填水泥土,提高樁側土水平抗力系數的比例系數。
根據以上方案比選,水閘采用涵洞式雙層式閘室結構、10 孔布置方案。閘室段位于堤后,采用鉆孔灌注樁的地基處理方案。
水利水電工程中水閘的設計是非常重要的,在設計時,應從閘址選擇、總體布置、閘室結構、孔數選擇以及基礎處理型式選擇等方面綜合考慮,結合工程需要以及片區整體整治的需要,選擇合適的方案,以便水閘能更好地滿足防洪、擋潮、排澇、擋水等多種功能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