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晶晶,張裕鳳,吳 冉
(內蒙古師范大學 地理科學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在我國進行新的土地制度改革背景下,農村土地實現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主要目的是盤活經營權,并明確土地權屬關系,是農村土地基本經營制度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又一制度的創新。近幾年,內蒙古自治區在東烏珠穆沁旗進行草原承包經營權流轉的試點工作,為提高當地牧民的生活水平,有效增加牧民收入,促進當地社會的穩定發展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筆者以東烏珠穆沁旗作為研究區,采用了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針對草原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并且提出優化對策,以求更好地為當地牧民提供合理的建議。
東烏珠穆沁旗(以下簡稱“東烏旗”)位于北緯44°40′—44°46′,東經115°10′—120°07′,地處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東北部,大興安嶺西麓,東鄰興安盟、通遼市,南連錫林浩特市、西烏旗,西接阿巴嘎旗,北與蒙古國交界,國境線長達527.6 km。地勢北高南低,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6 ℃,年降水量300 mm左右,屬于高緯度帶的內陸地區,自然條件較為惡劣。東烏珠穆沁旗轄5個鎮、4個蘇木、1個國有林場,總面積4.73萬 km2。全旗戶籍人口7.07萬人,其中蒙古族人口4.56萬人,占總人口的64.5%。東烏珠穆沁旗地處世界四大天然草原之一的錫林郭勒大草原核心區,擁有優質天然草牧場面積473.33萬hm2,盛產優質的牛羊肉。
根據2019年統計,全年全旗地區生產總值完成55.99億元,比上年增長2.5%,總量居全盟第5位,增速居全盟第9位。全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實現79 648元,同比增長0.5%。全旗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51 285萬元,同比下降25.4%。
根據2018年土地利用變更數據,全旗總面積405.59萬hm2,農用地面積358.36萬hm2,占總面積88.35%;建設用地面積0.67萬hm2,占總面積0.16%;未利用地面積46.57萬hm2,占總面積的11.48%。從草地方面來看,草地總面積364.36萬hm2,占總面積89.83%。其中天然牧草地面積為354.98萬hm2、人工牧草地面積為0.50萬hm2、其他草地面積為8.88萬hm2。
文中社會數據來自《東烏珠穆沁旗統計年鑒》《東烏珠穆沁旗志》等。矢量數據來源于東烏旗2018年土地利用變更數據。數據中還包含筆者的調研數據,主要是在東烏旗9個蘇木(鎮)收集回來的調查問卷數據(烏里雅斯太鎮、道特淖爾鎮、嘎達布其鎮、額吉淖爾鎮、滿都胡寶拉格鎮、薩麥蘇木、呼熱圖淖爾蘇木、嘎海樂蘇木、阿拉坦合力蘇木)。由于烏拉蓋濕地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為濕地禁牧區,因此調查數據不包括烏拉蓋濕地保護區國有林場,也不包含在研究區范圍內。發放問卷105份,收回95份,回收率90.48%。經過資料整理,最終有效問卷數量為82份,問卷有效率為78.1%。
參考目前對于牧草地流轉影響因素的研究文獻[1-5],以及在對實地調研數據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根據當地牧民生活習慣及傳統習俗等情況,結合特殊區域的考慮,最終從牧戶特征、牧戶資源稟賦、流轉特征、外部因素4個方面進行分析。
在牧戶特征方面,選取了6個指標,包括年齡、文化程度、家庭成員數、家庭勞動力、牧戶畜牧總資產、牧戶年收入。此次選取的指標都是可以真實反映牧戶家庭的基本情況,這些指標有可能影響流轉行為的發生。
在資源稟賦方面,選取了5個指標,包括草場面積、草場生態狀況、自然災害、水源狀況、牲畜存欄數。選取這幾個指標,是為了能夠更好地體現目前社會經濟水平下,牧戶擁有的資源有多少,這些與牧戶的生計息息相關,所以會影響牧戶流轉的意愿。
在流轉特征方面,選取了3個指標,包括流轉費用、流轉意愿、流轉方式。主要是針對牧民關于草地流轉這一新政策實施的背景下所做出的選擇的一個衡量。
在外部因素方面,選取了4個指標,包括政府補貼、社會保障滿意度、牲畜價格滿意度、非農就業機會。外部因素主要是考慮到社會的一些影響因素對于牧民草地流轉意愿的影響。
本研究將牧戶的流轉行為設為解釋變量,流轉賦值為1,不流轉賦值為0。將牧戶特征變量、牧戶資源稟賦變量、流轉特征變量、外部因素變量設為解釋變量,測量方式均為直接測量。賦值見表1。

表1 解釋變量賦值及其均值
由于收集到的數據隨機性比較大,數據不符合正態分布的要求,所以本文在研究草原承包經營權流轉影響因素之間的相關性時,利用SPSS 25軟件進行數據分析,選擇了Kendall′s tau-b等級相關系數,來檢驗各類影響因素與流轉行為之間的相關性,并進行共線性檢驗。結果見表2。

表2 Kendall′s tau-b相關性結果
在以上結果的基礎上,進行共線性檢驗保證數據的合理性,利用SPSS 25軟件進行分析,根據容忍度<0.1,即VIF(即方差膨脹因子)>10來判斷是否存在共線性。結果顯示,牧戶特征中VIF值分別為1.784、1.68、1.72、1.59、5.771、4.718;牧戶資源稟賦中VIF值分別為17.078、1.23、1.596、1.165、10.519;流轉特征中VIF值分別為2.315、2.407、1.346;外部因素中VIF值分別為3.795、1.431、2.297、2.332。其中草場面積與牲畜存欄數的VIF值>10,通過進一步分析,并未存在共線性關系。所以,本研究的變量均通過共線性檢驗。
根據相關性研究的結果我們可以看出,與流轉情況有相關性的變量:家庭成員數、牧戶畜牧總資產、牧戶年收入、草場面積、牲畜存欄數、流轉費用、流轉意愿、政府補貼、社會保障滿意度這9個變量,影響最大的因素是流轉意愿、最小的是家庭成員數。
從牧戶特征來看,家庭成員數、牧戶畜牧總資產、牧戶年收入與流轉行為有相關性,相關性系數分別為-0.203、-0.265、-0.271,家庭成員數與流轉行為呈負相關,在牧戶家庭中,需要人力放牧,家庭成員數多的就不會想到去流轉自己的草場經營權,而獲得收益。牧戶畜牧總資產與流轉行為呈負相關,總資產越多,就不會用流轉來獲得收益。牧戶年收入與流轉行為呈負相關,牧業收益有保障之后,流轉意愿也就不會增加,反而會下降。
從牧戶資源稟賦來看,有草場面積與牲畜存欄數與流轉行為有相關性。相關系數分別為-0.249、0.387。草場面積與流轉行為呈負相關,這與預期結果相反,有可能是因為此次調查的區域中,勞動力不是那么過剩,剛夠自己的草場用,也就沒有進行流轉行為。牲畜存欄數與流轉行為呈正相關,牲畜存欄數多的反而會選擇流轉,筆者認為有可能是因為草場面積小,無法滿足大量的牲畜,所以需要通過流轉獲得資金去購買飼料。
從流轉特征來看,流轉費用和流轉意愿與流轉行為有相關性。相關性系數分別為0.327、-0.767。流轉費用與流轉行為呈正相關,這個是符合經濟特征的,流轉費用越高,牧民流轉草地經營權的收益就越大,那么流轉行為也會增加。
從外部因素來看,政府補貼與社會保障滿意度與流轉行為有相關性,相關系數分別為0.356、-0.332。政府補貼與流轉行為呈正相關,政府補貼越高,越會增加流轉行為。保障滿意度與流轉行為呈負相關,本次保障滿意度等級設置越高越不滿意,所以才會是負相關,即滿意度越好,流轉行為也會增加。
草地是牧民生活的一部分,牧民對草地依賴程度越高,流轉行為也就越少。加大對草地的保護,也是對于環境的保護。只有保證生活環境,才會有接下來的發展。政府提高對草地的補貼,牧民就不會過度的利用,也會選擇通過流轉牧草地來獲得收益,如果生活的水平能夠得到保障,那么流轉就會一直持續下去,這樣才能有效提高我們對于草地的利用率。
為了提高流轉行為,就要從牧民的實際出發,牧民對于草地的依賴程度主要是因為草地可以給牧民帶來收益,如果我們提高流轉的費用,這些費用超過了牧民自己利用草地所取得的收益,那么牧民自然會選擇流轉草場。這樣,零散的草地就會流轉到一起,形成規模式經營,并取得最大化利益。
通過實地調查我們發現,雖然牧草地流轉已經有了小規模的流轉,但是對于流轉具體的細節,以及流轉后該用什么維護自身的權益,牧民還不是太了解,政府在這一方面應該作出相應的舉措,來保障牧民的實際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