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俊,徐占亮,郭 丹
(內蒙古自治區有色地質勘查局一○八隊,內蒙古 赤峰 024000)
河南營子鉛錫多金屬礦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克什克騰旗北部與林西縣西北部接壤處,行政隸屬內蒙古自治區克什克騰旗同興鄉、林西縣統部鎮管轄。筆者通過野外地質調查和室內研究分析,對成礦地質特征、不同礦體特征和礦石組構進行了分析。

主要分布在礦區低洼地區及山谷兩側,北部相對較廣。在礦區北部河南營子大溝及水頭東南溝、古魯板毫南、罕泡子西等地,底部為分選及磨圓較差的砂礫石及砂土,上部以灰黃色粉砂、亞砂土為主,疏松-半固結狀態,孔隙及柱狀節理少見。在山谷兩側以殘坡積礫石為主,少量砂土、亞砂土、黏土等組成,混雜松散堆積。
礦區未見深成侵入巖體出露,主要表現為燕山期淺成酸性脈巖為主的侵入充填形式,且多分布于F1斷裂東側。主要為花崗斑巖脈(尚有石英斑巖脈及流紋斑巖脈,但野外不易區分,故統稱為花崗斑巖脈)、含螢石石英脈,少有閃長玢巖脈、花崗閃長巖脈、安山巖脈。依據穿插關系并結合鄰區資料分析,其生成先后順序為:花崗閃長巖脈→花崗斑巖脈→閃長玢巖脈、安山巖脈→含螢石石英脈。
礦區巖石具有明顯的熱液蝕變和次生蝕變現象,主要表現為硅化、綠泥石化、綠簾石化、螢石化、高嶺土化、褐鐵礦化、碳酸鹽化等。熱液蝕變表現為明顯的線形特征。一種是沿含螢石石英脈兩側發育有0.3 m~2 m較強的硅化、綠泥石化、綠簾石化蝕變,與含螢石石英脈組成含螢石石英脈蝕變帶。蝕變帶巖石硬度較大,顏色發綠,帶內石英細脈、網脈發育(圖1),局部見有彌散分部的細小玉髓狀、團塊狀石英。由含螢石石英脈向外,硅化、綠泥石化、綠簾石化逐漸減弱,并伴有褐鐵礦化、碳酸鹽化蝕變現象;由地表向深部,近脈圍巖蝕變減弱,近脈圍巖蝕變僅見輕微的硅化、綠泥石化。另一種是中酸性脈巖特別是酸性脈巖與地層接觸帶,則表現為硅化、高嶺土化蝕變為主,伴有輕微的綠泥石化蝕變。次生蝕變主要表現為巖石風化帶中普遍的高嶺土化、碳酸鹽化、褐鐵礦化現象,但脈巖與地層接觸帶或斷裂破碎帶及節理裂隙發育處明顯增強。

圖1 蝕變帶內石英細脈、網脈
礦區內金屬礦化主要表現在普查區中南部。地表僅于部分地質點和探槽中見到極少量星點狀方鉛礦化、閃鋅礦化、孔雀石化(見圖2)、銅藍礦化(見圖3)。

圖2 孔雀石化現象

圖3 銅藍和孔雀石化現象
礦區內金屬礦化和螢石礦化大多與含螢石石英脈有關,礦區內共圈定出含螢石石英脈67條,地表淺部金屬礦化主要對應于礦區中南部#1、#1-1、#1-2、#2、#2-1、#5、#6、#8、#8-1號含螢石石英脈,螢石礦化較強者主要表現在普查區中東部、北東部的含螢石石英脈。
代表性的礦體特征如下:#1號錫礦化脈位于俄力木臺南,產于哲斯組凝灰質粉砂巖中。脈狀產出,出露長350 m,寬0.3 m~1.2 m,走向南北,東傾,∠70°。具有梳狀結構,見有小晶簇及晶洞,脈內裂隙見褐鐵礦化及流失孔,局部偶見星點狀孔雀石化;圍巖普遍具0.5 m~2.00 m硅化、綠泥石化蝕變,裂隙面見褐鐵礦化。該脈為礦區內錫礦化最強地段。#6號鉛錫礦化脈位于俄力木臺南、#1-1號錫礦化脈東,產于哲斯組凝灰質粉砂巖中。為含螢石石英脈蝕變帶,呈脈狀產出,具分枝復合現象,斷續長約150 m,寬0.6 m~2.00 m,傾向102°,∠66°,普遍見1 m~5 cm寬的石英細網脈,含螢石石英脈最寬達30 cm,具有梳狀結構,局部見晶洞及小晶簇,含綠色紫色螢石,石英脈裂隙偶見星點狀方鉛礦化,圍巖具較強的硅化、綠簾石化,深部礦化減弱。#21號螢石礦化脈位于礦區中東部,產于哲斯組凝灰質粉砂巖中。呈脈狀產出,長約410 m,寬0.5 m~1.80 m,傾向280°,∠77°,脈中石英呈乳白色,早期結晶程度極差,晚期呈不規則細脈狀產出, 含螢石石英脈最寬大1.50 m,內見紫色、淺綠、無色透明的半自形-自形粒狀螢石,多呈團塊狀產出,見晶洞和小的石英晶簇,晶洞見鐵錳染現象。#27號螢石礦化脈位于普查區中東部哈達溝東山,產于哲斯組凝灰質粉砂巖中。呈脈狀產出,長約290 m,寬為1.10 m,其北部延長的#26含螢石石英脈長100 m,寬1.00 m。傾向110°,∠86°,見寬5 cm~30 cm的螢石石英脈,其中螢石脈寬3 cm~15 cm,螢石為淺紫紅色、淺綠色,半自形-自形粒狀。地表刻槽取樣DK27樣長0.15 m,品位CaF233.04%。
①礦區出露地層為上古生界二疊系中統哲斯組地層,巖性為黃綠色凝灰質粉砂巖、灰黑色變質粉砂巖。上二疊統林西組地層,巖性為灰黑色變質細砂巖,與中統哲斯組呈斷層接觸關系。上侏羅統白音高老組地層為灰白色流紋質凝灰巖、灰色含礫晶屑巖屑凝灰熔巖。②礦區熱液蝕變廣泛發育,具有線形發育特征。礦(化)體包括錫礦化脈、鉛錫礦化脈和螢石礦化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