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磊,李 曄
(山東農業大學 圖書館,山東 泰安 271018)
紙本中文圖書是我國高校圖書館館藏資源重要組成部分,在文獻資源建設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幾年,各高校圖書采購經費在下降,但紙本中文圖書仍然占據文獻資源購置總費用較大比例[1]。根據最近發布的研究報告,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大于電子圖書閱讀量[2]。因此,定期對館藏紙本圖書進行調查統計及評價是圖書館資源建設一項重要任務,也是提升學校教學科研服務水平的根本舉措。筆者擬對山東農業大學圖書館近5年中文圖書入藏分類結構、經費分配占比及入藏中文圖書利用情況進行統計分析,以期為決策者制定圖書采購計劃、調整館藏結構、優化館藏資源及提高藏書質量提供重要科學參考依據。
筆者研究數據均來自山東農業大學圖書館使用的匯文文獻信息服務系統(Libsys5.5),涵蓋2015年—2019年5年流通入藏圖書及2018年入藏中文圖書在2019年1月1日—2019年12月1日產生的流通數據,以館藏中文圖書為分析樣本,按照《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第五版)22個類目提取數據。
館藏結構分析是對館藏學科、收藏等級和文獻語言結構等進行定性分析的方法,用于了解館藏結構中各種比例關系是否合理、是否層次分明、專博兼顧及與讀者需求是否一致。通過檢索山東農業大學圖書館匯文文獻服務系統(Libsys 5.5),山東農業大學圖書館2015年—2019年共入藏中文圖書98 363種、278 710冊,平均復本數2.8冊。
從圖1可以看出山東農業大學各類學科圖書近5年均有入藏,館藏學科覆蓋率百分之百。從圖書入藏總體結構看,圖書品種和冊數都有不同變化。社會科學類圖書(A—K)占入藏總量61.4%,自然科學類圖書(N—X)38.3%,綜合類圖書(Z)0.3%,基本符合高校圖書館館藏配置要求。圖書入藏分類結構各學科差別較大,連續5年入藏量最高的是T(工業技術)類,平均入藏量占入藏總量16.7%;入藏量最小的是V(航空航天)類,占0.1%。入藏排名前10名依次是:T(工業技術)16.7%、I(文學)14%、F(經濟)12.6%、S(農業科學)7.7%、K(歷史、地理)6%、H(語言、文字)5.9%、D(政治、法律)5.5%、B(哲學、宗教)5.4%、G(文科教、體育)4.2%、O(數理化)4.2%,這些類占入藏總量的82%,其他類占18%,說明社會科學類圖書出版數量較多且屬于熱門圖書,讀者需求量比較大。

圖1 2015年—2019年入藏中文圖書(冊)
圖1還表明山東農業大學5年內館藏圖書整體變化不大,但個別學科波動較大。例如Q類(生物科學)2016年入藏量較大,但2015年、2017年—2019年趨于平衡狀態。S類屬于山東農業大學優勢學科,2015年—2016年入藏量較大,但因利用率偏低,2017年—2019年適當減少了這類圖書復本量。
T類圖書,如TP(自動化、計算機技術)、TU(建筑科學)和TV(水利工程),2015年入藏量較大,但因時效性強,2016年—2019年適當減少了此類圖書采購量。I類入藏量呈逐年遞增趨勢,故圖書館對此類圖書收藏量較高。
從圖2購書經費比例來看,T類經費排名第一(19.2%),這與該類圖書入藏總量排名一致。排名前10依次為F類12.3%、I類9.9%、S類8.8%、Q類6%、K類5.9%、D類5.2%、B類4.5%、G類4.3%、J類4.3%、H類4.2%。Z(綜合性圖書)、V(航空航天)購書經費比分別為0.4%和0.1%,居最后兩位。Q類入藏量排名第12,采購經費排名第5,這類圖書中國外影印版多,山東農業大學圖書館入藏較齊全,但價格偏高。2017年該館購書經費在5年中最低,主要原因是采購方案偏重于中外文電子資源數據庫,相對應圖書品種和復本數比往年減少,圖書采購偏重于減復本、保品種及經費合理化使用策略。

圖2 2015年—2019年中文圖書經費分配情況
館藏資源優化配置目的是最大限度滿足讀者需要,統計分析館藏資源利用情況有利于考察資源配置與讀者需求符合程度,檢驗采訪情況并為制定今后采購工作計劃提供參考依據。筆者所選取2018年入藏圖書分析指標包括可借文獻藏書量、圖書借閱率、流通—藏書比及流通冊次—流通種次比等(見表1)。

表1 2018年入藏中文圖書利用情況一覽
文獻利用率是指在一定時間內讀者借閱文獻(種)冊數與可借文獻總(種)冊數比率,可以反映館藏資源是否滿足讀者需求及檢驗館藏資源質量。從圖書半衰期可知,新書入藏前2年為借閱峰值年,因此筆者將2018年入藏圖書借閱情況時間限定為2018年1月1日—2019年12月1日(見圖3)。

圖3 入藏中文圖書借閱率統計
從圖3可以看出,圖書借閱率平均值為34.4%,最高為I、A(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分別為84%和61.5%,說明讀者對文學類圖書和馬列毛鄧類圖書需求量比較大;借閱率在34%~60%之間的有H類55.4%、B類42.4%、K類40.2%、C類36.2%、J類35.5%、O類35.5%、T類35.1%、V(航空航天)34.6%及Z(綜合性圖書)34.5%,借閱率低于34%的是D、Q、R(醫藥衛生)、P(天文、地球科學)、E(軍事)、F、S、G、U(交通運輸)、X(環境、安全科學)、N(自然科學總論)類。

圖4 入藏中文圖書流通—藏書比統計
館藏結構是否合理決定讀者對文獻資源需求滿意程度。所以館藏文獻比例與讀者需求比例之間關系是一個動態變化過程,二者吻合度是館藏優化配置重要依據。流通—藏書比是反映讀者文獻需求適合度重要指標,若理想值為1,則說明流通量份額與藏書量份額相匹配[3]。從圖4可以看出該值等于1的有B類、C類、K類和V類,超過1的有I類、H類和A類,說明這幾大類圖書需求量超過館藏量,可適當增加采購量,縮短流通周期。流通—藏書比值遠遠小于1的有E類、F類、G類、N類、P類、U類和X類,表明這7種類別圖書流通率較低,不適合讀者閱讀需要,應調整或減少這些類圖書購書量。

圖5 入藏中文圖書流通冊次—流通種次比
圖書流通量可以分別用流通冊數、流通冊次與流通種次數來統計,其中流通冊次—流通種次比可以反映讀者對某類文獻復本需求,常用于評價館藏復本是否合理[4]。從圖5可知,本館2018年入藏圖書流通冊次—流通種次比值介于1~2之間,比值大于2的類別有I類、H類和K類,其中I類比值最大,達3.5,H類2.5,K類2.1。表明讀者對該類圖書需求強烈。
比值等于或接近2的類別有A類、B類、Q類、Z類、C類和O類,因此館藏圖書復本數應配置在2冊~3冊之間比較合理,其他類(P、R、T、S、V、D、G、F)比值則遠遠低于2,表明這些類圖書需要重新調整復本數,建議控制在1冊~2冊范圍內;U類、N類和X類比值最低,可適當減少采購品種和數量。
I類、A類圖書入藏量、借閱率較高,保持現量同時,如果經費允許可以適當增加入藏量;H類利用率較高,入藏量較低,應適當增加復本數;入藏量大但借閱率低的F類、G類圖書應控制現量,采購前最好與學校各院系資料室取得聯系,節約購置經費,避免資源重復浪費。B類、K類、C類、T類、J類、O類入藏量大,借閱率稍高于平均值,建議控制入藏復本數,保持入藏品種。U、X、N類館藏量大,利用率低,建議減少采購數量;A、H類利用率高且入藏量小,建議增加入藏比例,適當增加采購品種和復本量。T大類中TP類屬于基礎學科類,建議增加入藏品種。專業學科建議增品種、減復本,加強學科匹配度。S、Q類屬于山東農業大學優勢重點學科,建議擴大采購渠道,加強學科覆蓋面,與院系專家和教師溝通,采選時注意所購文獻是否符合教學和科研需要,不符合不采選,如有需要則可通過館際互借、原文傳遞、電子資源等方式獲取。此外,數據固然重要,但館藏文獻資源利用也要避免數據至上,對于某一時段內讀者借閱率高的圖書可考慮通過縮短借閱周期、提供電子資源、館際互借等方式予以解決。
影響讀者借閱最主要因素是館藏資源,所以應根據讀者閱讀需求和閱讀傾向,優化館藏結構,科學合理配置紙質圖書資源[5]。高校圖書館應加大學校對專業(如農業類)書籍的更新,增加圖書數量和品種,滿足不同層次讀者需求。高校圖書館讀者群主要是教師、學生(本科生、研究生)及教學輔助人員,因各類讀者群需求各異,館藏結構應隨用戶需求不斷變化做出相應調整。
高校圖書館員要與學校教學科研部門建立長效互動機制,關注教學科研動向,及時了解學校學科專業設置及變化情況,不斷調整采購策略。同時與讀者建立信息互動和反饋機制,定期對圖書館藏利用情況進行統計和分析,確定學科藏書比例,為教學科研提供高質量文獻資源保障同時,保證學校重點及優勢學科覆蓋率。
館藏發展政策是圖書館發展規劃性文件,可以為圖書館館藏維護和發展提供政策框架和依據。高校圖書館應根據學科專業、讀者層次、教學科研、用書經費等建立健全館藏發展目標、文獻收藏原則、采訪原則和細則[6],制定適合本校圖書館館藏發展的政策,提高館藏質量,體現資源建設科學性、系統性和完整性,而對館藏文獻利用情況定期統計分析是館藏優化重要舉措之一。
高校圖書館除了利用好館內數據外,還應重視館外數據搜集和利用,如學科專業數據、重點專家學者人員數據、學校重要科研項目數據、書商及出版社提供的書目數據等。這些數據規模龐大,如能對其進行及時整理和利用,就能尋找到與館藏資源配置相關的依據,有助于建設結構更科學合理、重點突出的館藏,形成有特色的館藏結構體系,從而達到文獻資源優化配置目的,進一步提升高校圖書館為學校教學和科研服務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