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同勇
胃脹和胃酸是常見的胃病癥狀,在給人們帶來不適的同時,還會影響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那么,胃脹和胃酸究竟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又該如何防治呢?
胃酸過多的患者常有燒心感——胸骨后有強烈的燒灼感,有的患者還有胃內容物或胃酸反流的表現。若反流物為未消化的食物稱為反食,為酸味液體則為反酸。胃脹氣是指胃內有反流、發炎現象,或者由于腫瘤,胃排空的速度放緩,胃黏膜壓力過大,食物在胃內發酵后產生氣體使胃壓升高,進而讓患者出現飽脹感或不適感。有的患者還會感覺氣促胸悶、頭痛,甚至發生腹瀉和便秘交替出現的情況,睡覺容易做噩夢。胃酸、胃脹主要是以下3個原因引起的。
(1) 進食速度過快。吃飯時速度如果過快,人對食物的咀嚼就會不到位,食物和消化液沒有經過充分地攪拌,會加重胃腸道的負擔。
(2)進食方式不當。一邊進食一邊聊天,會吸入過多的空氣,從而引起胃脹、胃酸。
(3)食物選擇不當。空腹時吃過多的山楂、橘子等味酸且富含果糖、葡萄糖的食物,單糖、雙糖可加速胃酸分泌,酸性物質也會提高胃酸濃度。食物過于油膩,高脂肪和高蛋白食物可快速消耗蛋白酶和脂肪酶,導致胃脹、胃酸。膳食纖維攝入過少或喝水太少,也容易引發便秘性脹氣。
(1)慢性胃炎或者消化道內有腫瘤等疾病會出現胃部不適,胃酸、胃脹等癥狀。患者的胃部發炎,胃液分泌會發生異常,如胃酸分泌過多、過少。這些都會引起胃部不適。過多的胃酸分泌會形成胃食管返流,引起反酸。
(2)消化不良癥、神經官能癥的患者,血液循環出現障礙,會使腸腔內氣體的吸收出現障礙,會引發胃脹和胃酸。此外,腸炎、胃潰瘍、習慣性便秘、腸梗阻等疾病,也會導致胃脹和胃酸癥狀的出現。
胡思亂想、緊張、焦慮等情緒可刺激胃酸分泌過多。
一旦出現胃部不適,要及時到醫院完善相關檢查,明確病因,盡早治療。在治療過程中,要按時、按量用藥。但胃病三分靠治療,七分靠養護,只有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才能在藥物的幫助下盡快減輕不適癥狀,保持胃部健康。
(1)按時、按量吃飯。不能不吃早飯,晚飯不可吃得太晚、太多,也不可暴飲暴食。胃排空的時間需要三四個小時。如果晚飯吃得過晚,人睡覺休息時胃內的食物還沒有排空,就有可能返流到食管里。晚飯和睡覺之間最好間隔3個小時,但同時應避免熬夜。
(2)細嚼慢咽。咀嚼食物時口腔會分泌唾液,其中的碳酸氫鹽和黏液有抗酸作用,有助于中和胃酸。消化酶對胃黏膜也有保護作用。
(3)正確調整飲食。應少吃刺激性食物,飲食以營養豐富,易消化為主。有的患者認為,胃不舒服時喝粥可以緩解不適癥狀,但粥不是萬能的。事實上,粥容易消化,能促進胃酸分泌。如果患者是因為消化不良、胃酸分泌不足而引起胃部不適,可以喝粥“養胃”。但如果患者是胃酸分泌過多引發不適,則可以吃發面饅頭、蘇打餅干來緩解癥狀。粥等流質食物有可能刺激胃酸分泌過度。此外,長期食用過于軟爛的食物,不利于牙齒、胃腸道履行自己的職責,也就不利于健康。
(4)飲用咖啡和茶要適量。咖啡和茶都含有咖啡堿,可降低磷酸二酯酶的活性,使胃壁細胞分泌出更多的胃酸。如空腹飲用咖啡和濃茶,更容易刺激胃酸分泌。
有的人習慣性一推開飯碗就躺下休息,或者回到自己的工位上坐下。建議您飯后散步30分鐘后再坐下或者躺下休息。
人體的消化與吸收是一個動態過程,食物到了胃部,還要下行到腸道內繼續被消化和吸收,消化吸收是人體整體“運動”的組成部分。消化道疾病患者主要應注重飲食,改變不良習慣,休息好,在控制好癥狀的基礎上可適量選擇溫和適當的運動,例如打太極拳和慢走等。適當地堅持鍛煉,能促進血液循環以加快新陳代謝,提高機體免疫力,對治療胃病有較好的效果。但不能在空腹或者過飽時鍛煉。
壓力會導致消化系統運動減弱,令本該順利消化的食物停滯不前,導致胃酸返流明顯。另外,壓力也有可能讓人過量飲食,增加胃酸分泌。
睡覺時,枕頭的高度要適宜,讓頭部高于胸部,形成食管高、胃低的狀態,避免胃酸返流。采取左側臥位睡姿也可以減少胃酸的返流。左側臥位時胃的位置相對較低。
很多人都有胃不舒服的經歷,不少人認為這不屬于疾病,只需要好好調養調養就行。但事實上,胃酸、胃脹很有可能是某些嚴重疾病的前期癥狀。而且,對于不少人來說,在沒有藥物干預的情況下,胃酸、胃脹很難在短時間內通過“食療”得以改善。而胃黏膜、食道如果總被胃酸傷害,將導致機體遭受更為嚴重的影響。因此,應早就醫、早檢查、早治療。
注1.器質性病變:器官及組織結構發生病理改變的疾病;功能性病變:由于大腦皮層功能失調,導致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而產生的一系列臨床癥狀。功能改變發生到一定的程度可引發器質性的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