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健俊
溺水,是中小學生非正常死亡的頭號殺手,高發時段是每年的5月到9月。為有效預防和遏制中小學生溺水事故發生,我們應該找出工作中的薄弱環節,排查防溺水重點人群,采取一對一重點教育,聯合轄區政府部門,形成聯動機制,通過多方式強化校外宣傳,營造全社會共同防范學生溺水的良好氛圍。下面就結合我市實際情況,談談本人對預防學生溺水工作的一些做法吧。
一、學生溺水情況分析
本人自2011年以來開始從事校園安全工作,一直以來都對學生非正常死亡的情況進行統計分析,以便從中找出預防學生溺水工作的薄弱環節,抓住重點,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遏制學生溺水事故發生。據統計,2013至2017學年度,恩平市發生多起學生溺亡事故,而這些溺水事故都發生在校外,非上學時段,多發于學生擅自組織,在沒有監護人陪同的情況下,到江河、山塘、水庫等沒有安全防護措施,不了解水域狀況的野外天然“游泳池”游泳而發生的;在學生溺水事故中,農村學生占比72%,城區占比28%;男生占比72%,女生占比28%;小學生及幼兒占比77%,中學生占比23%;其中,外來務工子弟及留守兒童、問題家庭的孩子,出現溺水事故的比例比較高。
從以上分析得知,我們防溺水的宣傳教育要更實效,除了對廣大師生積極開展外,還應該偏向于鄉鎮、低學段的學生,尤其是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弟、留守兒童、問題家庭子女等高危人群;并且溺水事故多發于校外,涉及到復雜的社會因素,所以,單靠學校的宣傳教育還遠遠不夠,必須要聯合屬地政府部門,建立完善工作措施,結合學校宣傳教育職能,不斷強化學生的防溺水意識和家長的監管責任,動員全社會齊抓共管,共同維護,才能確保學生生命安全。
二、防范溺水主要工作措施
(一)壓實學校責任,將防范溺水宣傳教育落到實處
我們教育系統高度重視防溺水安全教育工作,2018年其更是以痛定思痛、壯士斷腕的決心,堅決打好防溺水攻堅戰,有效遏制了學生溺水事件的發生。為抓早、抓好、抓實防溺水工作,本人在3月底就印發《恩平市教育系統防溺水安全教育活動工作方案》,落實層級責任。由教育局與校長、校長與教師、學校與家長層層簽訂防溺水安全責任書,明確家校責任。學校結合實際,制定工作方案,完善相關制度,反復開展“十個一”防溺水宣傳教育活動。為了收到實效,本人以近幾年我市發生的溺水事件為案例,編寫了《恩平市教育系統防溺水安全教育讀本》,各校以《讀本》和恩平電視臺拍攝的近幾年發生在我市的真實溺水事件報道為警示教育載體,對學生進行具有極具震撼性的警示教育。
每年,我市學校召開的防溺水專題教育大會不少于174場,主題班會3000節以上,召開家長會87場,與6.6萬名家長簽訂防溺水及校外安全責任書,黑板報、手抄報300多版,《致家長一封》超13.4萬份,學生防溺水集體簽名宣誓活動87場,簽訂承諾書6.6萬分,家訪近6萬戶,張貼防溺水海報6000份,遍布全市176個村居委會,1696條自然村,發送短信、微信不計其數。
(二)主動溝通,借力形成長效機制
防溺水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形成部門聯動的機制方能確保落到實處。為此,我局多次主動與市主要領導和其他職能部門溝通,全力編織學生安全網。市領導高度重視學生的防溺水工作,市委書記和市長劉兵多次到我局調研,也多次召集各職能部門一把手及各鎮(街)書記、鎮長召開防溺水專項工作會議,親自部署防溺水有關工作,指出存在問題,并提出指導意見。為抓好貫徹落實,壓實各職能部門及鎮街責任,我市以安全生產委員會名義制定全市防溺水工作方案,成立由市領導為組長,各職能部門及鎮街分管領導為組員的防溺水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堅持“預防為主、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加強防溺水宣傳教育、隱患排查治理和日常管理,深入開展防溺水工作。
為防止溺水事故發生,我市選擇適當位置設置警示標志、擺放救生圈、竹竿、救生繩等器材,將防溺水作為工程管理責任予以落實;同時,結合實行河長制湖長制工作把防溺水作為各級河長巡河護河的一項責任任務予以明確,特別對鎮(街)、村(居)級河長,落實落細落小,打通防溺水責任的最后一公里。
各鎮(街)負責對轄區防溺水對象和重點人員(特別是學前兒童、留守兒童等)進行排查摸底,以村(居)為單位登記建檔,一村一策,臺賬管理,建立聯系人制度,由村(居)干部、各自然村村長擔任聯系人,實行一對一管理;做好溺水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和防溺水宣傳教育工作;建立防溺水安全巡查制度,做好安全警示標志標識設置、救援器材配置、救援隊伍配備和防護設施建設等工作;同時借助河(湖)長制工作開展,將防溺水工作納入河長制管理,4-10月汛期期間、節假日開展防溺水專項巡查。落實池塘、山塘水庫等承包經營或管理者安全第一責任,加強防溺水管理,完善防溺水相關措施。
各村(居)委會、社區和自然村按照聯系人制度要求落實一對一人員,進一步夯實最后一公里責任,加強對轄區內重點水域和重點人群的排查巡查,密切關注外來人員的動態,開展常態化防溺水巡查檢查,每年汛期、節假期要加密;各行政村兩委干部帶頭,整合基層力量,組織河長制將防溺水列入工作內容,自然村村委根據各自實際情況增設1至2名安全保衛員,各鎮視經濟能力按月給予適當的補助,負責本村池塘、河(渠)等水或進行防溺水巡查。同時,負責對防溺水對象登記造冊,完善警示標志和防護設施,設置竹竿、救生繩等。
(三)以問題為導向,有效遏制學生溺水事件的發生
經過我們對近10年的溺水事件研究和分析得出:學生溺水事件都是發生在校外和非上學時段,尤其是節假日,而且以外來務工人員子弟和問題家庭學生為多。為此,我們每年要求各校對全校學生進行排查,主要是排查出留守學生、外來務工子弟、單親家庭學生、問題家庭學生、平時喜歡玩水和抓魚的學生,然后名單制包干到各班班主任和科任及學校行政。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人盯人”做法。此外,我們還結合工作重點,充分調動企業、村委參與防溺水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2019、2020、2021年,指導學校在暑假期間率領黨員教師深入到學生較多的企業(如大槐鎮的百卓鞋業,沙湖的陶瓷廠)開展防溺水宣傳,也得到了企業領導們的認可和支持,使得我市防溺水工作的覆蓋面更廣,宣傳效果更好。
三、工作效果
通過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宣傳教育,近5年來,我市學生溺水事件,由原來的高發,下降至偶發、甚至零發生,由2017年的5宗、到2018年1宗、2019年1宗、2020至2021年零事故。防溺水工作確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數據和效果也再次證明,防范學生溺水工作,單靠學校的宣傳教育還遠遠不夠,必須要聯合屬地政府部門,建立完善工作措施,結合學校宣傳教育職能,不斷強化學生的防溺水意識和家長的監管責任,動員全社會齊抓共管,共同維護,才能確保學生生命安全。
(責任編輯:張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