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水新
【摘要】就當前小學語文作業的布置情況而言,機械性的抄寫作業、重復性、單一化的作業非常的常見,這嚴重地影響了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為了改善這一現實情況,雙減政策應運而生,提出了減負增質的理念。在這一理念的導向之下,對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標準。文章則是基于此,展開了深度的探討和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減負增質;作業設計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拓展和延伸,由于大部分語文教育工作者的教學理念比較落后,給小學生布置大量的作業,旨在幫助小學生鞏固基礎,小學生的語文成績在短時間內可能會獲得一定的提升,但是這并不利于小學生的長遠發展。特別是在素質教育理念之下,倡導小學生德智體美勞協調發展。如果小學生一味地被作業所局限,課余時間被作業占據,對于小學生而言,是童年的遺憾;對于教育體系而言,無疑是失敗的。所以加強對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優化改革非常關鍵。語文教育工作者具體可以在“減負增質”的理念導向之下,結合小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科學合理地落實作業安排。
一、更新作業觀念
在減負增質的背景之下,強調老師在設計作業時應該積極更新觀念。意識指導行為,老師對于作業內容形式的設計,很大一部分是取決于自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意識。老師在設計語文作業時,應該立足于小學生的實際發展需求,結合小學生的實際情況,遵從小學生的個性化差異,真正從學生的角度對語文作業進行優化設計。只有通過這樣的方式,才能夠滿足小學生實際的學習需求,讓小學生從繁重的作業負擔當中解脫出來,以此達到減負增質的目的。此外,家庭教育是小學生成長過程當中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是學校教育的拓展和補充。老師應該加強家長的聯系溝通,和家長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通過家長和老師的共同努力,切實落實減負增值的目的。老師可以布置親子類作業,讓家長協同孩子一起閱讀,一起學習,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讓學生尋找到完成作業的樂趣。此外,老師和家長作為兩大教育主體,應該改變以成績判斷能力的觀念,注重小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不是完全依據小學生的成績對小學生進行評價,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幫助小學生建立正確的學習理念。只有這樣,小學生才不會把所有的重心都放在成績上面,具體可以通過做作業的方式,明確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然后積極調整創新學習模式,找到高效正確完成作業的關鍵。
二、精簡作業內容
在傳統的教學之下,老師給小學生布置作業,往往是通過量的堆積來實現質的突破。雖然量積累到一定的臨界點之后,會發生質變。但是老師忽視了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認識規律,如果老師一味地以大量的作業進行堆積,很容易導致小學生產生排斥抗拒的心理,導致小學生處于疲勞學習的狀態。所以在素質教育背景之下,老師一定要注意做到精簡作業。作業限量求精的主要價值在于讓小學生回歸作業主體本位,改變傳統的死記硬背的方式,讓小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鉆研作業,實現對于語文知識的深度探索。
比如老師完成人教版二年級下冊《開滿鮮花的小路》這一篇文章之后,老師可以給小學生布置復述文章的主要內容、理解文章的主題思想、畫一幅開滿鮮花的小路這樣的作業。小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認知能力和學習經驗,對文章的內容進行復述、對于文章的主旨思想進行闡述。同時積極引導小學生走進大自然,在大自然當中去尋找美、發現美、分享美,以畫畫的形式將“美”定格。通過這樣的作業形式,能夠讓小學生對于文本的內容形成深刻的認知和印象。通過給予小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小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去完成作業,能夠有效地調動小學生的積極性。
三、創新作業形式
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老師往往以書面類作業為主,讓小學生在抄寫當中掌握知識,但是這一作業方式導致小學生對于知識遺忘速度非常快,不利于小學生的持續性學習與發展。因此,老師應該重視作業形式的創新改革,以小學生的興趣為基礎點,通過多樣的、新穎的語文作業形式,落實減負增質的理念。
其一,實踐類作業。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老師具體可以以小學生的興趣為切入點,結合課文當中的主要內容以及核心思想,給小學生布置實踐類作業,讓小學生在實踐過程當中實現對知識的消化內化和遷移,真正凸顯作業育人的價值和優勢。比如,在教學人教版二年級上冊《曹沖稱象》這一篇文章時,老師在教學過程當中,通過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教學活動,讓小學生對于文章的內容、故事的主要情節具有深刻的理解和認知,然后老師可以給小學生布置實踐類的作業,比如可以讓小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還原曹沖稱象這一歷史故事。
學生分別可以扮演曹沖、曹沖父親、官員、圍觀群眾。然后借助相關的表演道具,一起演繹象上船;象上岸、稱石頭等步驟。學生可以將這一表演過程錄制成為微課視頻交給老師。通過完成這一次作業內容,讓小學生對于曹沖稱象的具體辦法和具體步驟有了更深刻的認知,同時積極向曹沖愛動腦筋、善于觀察的良好品質靠攏。同時在表演的過程當中,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也得到有效強化,思維空間得到有效拓展,讓小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當中收獲更多的樂趣。
其二,分層類作業。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的差異,在認知能力、消化能力、理解能力等各方面都具有明顯的個性化特征。因此,老師在給小學生布置作業的過程當中,應該尊重小學生的差異、加強對小學生個性興趣的關注,以此設計分層類的作業才能夠滿足不同小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老師完成人教版二年級上冊《難忘的潑水節》這一篇文章教學之后,老師可以給小學生布置基礎訓練類作業、優化提升類作業、思維拓展類作業,讓小學生結合自己的情況,針對性地選擇,以此體現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以及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
四、總結
總而言之,在減負增質的理念之下,小學語文老師在設計作業時具體可以從更新作業理念、精簡作業內容、創新作業形式等多方面著手,幫助小學生夯實基礎知識的同時能夠掌握學習技能,同時加強對于小學生人格的塑造、注重對于小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讓小學生通過完成作業這一過程獲得全面的成長、提升。
【參考文獻】
[1]張新喜.基于“雙減”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有效策略研究[J].新課程,2022(13):44-45.
[2]李琳.“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的轉向[J].小學教學設計,2022(Z1):72-74.
[3]楊欣.“雙減”要求下初中語文作業設計探析[J].青海教育,2022(Z1):56.
(特約編輯:羅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