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妍
摘 要:“美麗中國”建設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確立的國家發展戰略和發展目標,我國公民不僅是美好生態環境的受益者,更應成為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成為“美麗中國”建設的主體基礎。要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全體人民的自覺行動,就需要政府加強制度建設、社會構建實踐平臺、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推動公民的生態文明素養提升。
關鍵詞:“美麗中國”;生態文明素養;公民
中圖分類號:B824?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2)09-0146-03
一、“美麗中國”建設對公民生態文明素養提出的新要求
(一)掌握人與自然命運與共的生態知識
習近平總書記在領導人氣候峰會的講話中指出:“國際社會要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人類應該以自然為根,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1]而這一要求落實到公民的生態文明素養提升上,就要求公民掌握人與自然命運與共的生態知識。
完備的生態知識對公民生態文明素養的提升起到先啟的作用。系統化的生態知識包括生態文明的價值判斷與意義理解、生態環境的內在規律到生態危機的處理與防控,了解現今威脅全球人民的生態危機的生成機理與如何進行防控。人與自然命運與共生態知識的學習是形成生態價值觀和踐行生態行為的重要基礎,也是公民主動提升生態文明素養,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美麗中國”美好愿景的重要體現。只有不斷更新生態知識,公民才能充分認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建設的理念并積極實踐,才能助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實現“美麗中國”的愿景貢獻公民的主體力量。
(二)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觀念
人類如果對自然只講索取、利用,不講保護和投入,那不可避免會受到自然的報復和懲罰,而這樣也就背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的目標,“美麗中國”建設更是無從談起了。奧爾多·在《沙鄉年鑒》一書中談道:沒有生態意識,私利以外的義務就是一句空話[2]。所以,公民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觀念是實現“美麗中國”的核心要求。
首先,要意識到生態環境蘊藏的經濟價值。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南考察時指出:“只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鍥而不舍、久久為功,就一定能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我們要積極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兩山論”的精神內涵,充分意識到保護生態環境就是在創造生產力。其次,通過生態知識的充分學習掌握生態的功能價值,也就是美麗的生態環境在自然界中起到維系地球這個巨大生態系統正常運轉的功能。地球生態系統一旦失去正常運轉的能力,全球生態危機就會變得難以抑制,人類的歷史進程也將走向終點。最后,掌握生態的倫理價值。明晰人與自然界之間的內在關聯,要使人們在尊重自然界價值的基礎上,樹立保護生態環境的道德責任目標。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價值觀念的形成,生態價值觀的樹立必能推動公民生態文明素養的穩步提升。
(三)踐行人與自然友好共處的生態行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必須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把經濟活動、人的行為限制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能夠承受的限度內,給自然生態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3]建設“美麗中國”,必須踐行人與自然友好共處的生態行為,這也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抓手。
公民生態實踐是公民生態文明素養的外在反映和綜合表現,要求公民在實踐層面以維護或改善生態環境為前提展開的豐富多樣且較長的相關物質實踐活動。主要體現于具備一定的生態道德原則,參與生態公益活動以及形成了具體的生態文明習慣。生態行為不應局限于公民日常的綠色的生產生活方式,還應包括對于社會生產發展方式的監督,促進社會整體的綠色可持續發展。其中關鍵在于促進兩個方面習慣的養成。第一方面,促進綠色消費習慣的養成。促進公民在消費中堅持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風尚,在消費過程中堅持適度、理性的消費模式;第二方面則是環保習慣的養成,這不僅涉及個人的生活方式,更關于整個社會的生產發展方式,例如在生活中選擇低碳出行保護公共衛生等,在生產中優先用環保材料、形成循環式的生產產業鏈等。
二、“美麗中國”視域下公民生態文明素養提升面臨的挑戰
(一)生態價值觀尚未深入人心
生態價值觀分為生態的經濟價值、生態的倫理價值和生態的功能價值三個方面。
1.生態價值觀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論基礎,而公民現在雖然形成了一定的生態保護理念,但生態價值觀尚未深入人心。首先是對生態的經濟價值缺乏充分認知,從萬畝沙漠防護林的毀滅性砍伐到GDP至上的政績觀,公民還不能將美好的生態環境與一定的經濟價值完全聯系起來,也就是公民還不能完全認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環境就是在創造生產力。
2.生態的功能價值,也就是美好環境具有維系地球生態系統正常運轉的功能價值,但人類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行為還是破壞了生態系統的平衡,例如垃圾的焚燒、污水的排放以及農藥的噴灑等。我國自2000年起推廣垃圾分類,這么多年過去,我國垃圾分類還停留在大城市進行試點階段。此外,自2010年我國城市的日污水處理量就超過了12 500萬立方米,并逐年遞增,嚴重破壞了水生態系統。最后只能帶來全球生態危機的頻發、自然災害的不斷上演。
3.生態的倫理價值缺失。人類中心主義貫穿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自然而然人對自然的情感習慣性地以自我立場出發認知,只考慮自然能帶來的物質利益,人類中心主義在現實生活中的表現就體現于人對自然的全面控制與利用為標志的現代生活方式。2020年7月14日發布的《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調查報告》顯示,公民在踐行綠色消費、減少污染產生、關注生態環境和分類投放垃圾等行為領域,仍然存在“高認知度、低踐行度”的現象,在知行上存在反差。公民的生活方式與“美麗中國”建設需要的綠色生活方式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系統化生態文明教育模式缺失
建設“美麗中國”,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而要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需要社會成員有高度的生態文明意識[4],然而,目前生態文明教育教學還不到位,師資隊伍與課程、教材體系不匹配,教學過程中重知識灌輸、輕行為訓練,也就是缺失了系統化生態文明教育模式。
具體而言,生態文明教育模式的缺失分為如下的幾個方面:首先,公民生態文明素養的提升需要從思政課程積極轉變為課程思政,也就是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僅僅改變思政課程的相關教材并不能幫助學生全面的學習生態知識。此外,教師作為生態文明教育的主體,自身的生態文明知識體系與素養有待于考量。教師是學生的引路人,當前卻將生態文明教育主要任務全都交給思政課教師,而非思政課程的教師卻難以具備一定的生態知識體系,個人的生態文明素養也不能被保證,這樣必然難以達成全員育人的格局。最后,生態文明教育環境局限于思政課堂,學生也難以得到全面完備的生態文明教育。大部分學校將生態文明教育作為一種任務,只負責理論知識灌輸,如何引領學生由課堂內延伸到課堂外卻避而不談。
(三)生態行為社會踐行度不高
公民在生態保護行動比較落后,生態認同與踐行存在較大的反差。2020年7月14日發布的《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調查報告(2020年)》與《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調查報告(2019年)》顯示,公眾綠色生活方式更加深入人心,公眾的生態環境行為總體有所提升,但公民在踐行綠色消費、減少污染產生、關注生態環境和分類投放垃圾等行為領域,仍然存在“高認知度、低踐行度”的現象,在知行上存在反差。由此看來,公民的生態實踐能力雖然在長期的宣傳教育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在一些更加細小的生活細節方面,公民的生態行為踐行度不高,公眾在垃圾分類、節水節電、綠色出行、低碳生活等方面,社會踐行度得不到提高。當充分的生態教育普及到每位公民身上,但公民的生態行為社會踐行度仍然得不到提高時,那就應當深思其中的深層原因。一日不能解決公民在日常生活中與理論相背離的問題,綠色的生活方式就一日得不到完全推廣,在課堂上推崇生態文明、環保主義的偉大,在現實生活中不能克制自己的行為,隨意破壞環境,對身邊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持“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漠視態度。生態知識教育的普及、生態價值觀的樹立不能停留于理論的表面,要讓生態行為的踐行成為每位公民的自覺行動,提高生態行為的社會踐行度。
三、“美麗中國”建設下公民生態文明素養提升路徑
(一)發揮政府高屋建瓴的頂層設計功能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5]。為此,必須發揮我國政府高屋建瓴的頂層設計功能,完善現今的生態法制,用不可觸碰的“法律高壓線”為公民生態文明素養的提升保駕護航。
1.加快生態環境保護立法。在國家“十三五”建設時期,我國的生態法制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當前的生態立法仍然未能緩解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的壓力。如果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那生態環境保護領域也需要一本這樣的百科全書,環境法典的編撰將為公民的行為提供具體準則,它將成為公民生態文明素養提升的法律明燈,要讓所有公民遵紀守法、令行禁止。
2.加快推進公民環境權入憲工作,為公眾參與環境治理提供政策支持和權益保障。第一,環境權入憲意味著國家需要承擔保障公民環境權利不受損害的責任,要加強環境保護領域的頂層設計,保障公民基本權利不受侵害。第二,推進公民環境權入憲也就保障公民參與環境治理的合法性,為公民更好地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政治生活提供了制度保障,在這一層面能夠促進公民積極參與生態環境的社會治理,從而提升公民的生態文明素養。
(二)引領社會生態實踐平臺共建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社會生態實踐平臺的共建就是動員社會群體共同發力創造有利的社會大環境,實現生態理論到生態實踐的轉化,推進公民生態文明素養的提升。具體而言,要將在校學生與普通公民的實踐平臺構建分割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針對性地為全體公民的構建社會實踐平臺。
1.在學校教育中,要構建學校與其他教育主體的合作實踐平臺,讓學生的生態實踐由課堂內向課堂外進行延展。首先,在校園內開展生態環保活動,豐富校園生態實踐形式。其次,校企雙方合作,為學生構建通往社會的生態實踐平臺。最后,在社區環境中,讓基層管理人員可以邀請學生參與社區生態環境的改善活動,通過改善社區綠化環境、提高垃圾分類水平,實現社區生態環境良好發展,實現良好生態教育的社區氛圍。
2.對于遠離學校教育的公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實現提升。第一,強化企業責任。企業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主體,提高企業管理人員依法履行環境保護義務的能力。第二,推進青年參與環保志愿宣傳。號召具有較好生態文明素養的青年群體爭做志愿者,進農村、進社區、進企業,為生態文明素養較低的其他公民宣傳生態知識,轉變錯誤的價值觀。第三,培育社會組織。通過培育專業的生態保護社會組織,促進本地環保組織與其他政府組織、社會組織的積極聯動,實現生態實踐活動更大范圍開展,影響更多的人參與到生態環境保護運動中,提升公民生態實踐能力,以實際行動促進保護環境的美德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三)強化學校作為教育主陣地的地位
學校能夠集中地、系統地、持續地對公民進行生態文明教育,是公民生態文明素養提升的主陣地。“沒有這種正規化的教育,人們就不可能傳承復雜社會的一切資源和成就。……正規教育為未成年人獲得系統的經驗開辟了道路。”[6]基于當前公民得不到系統化生態文明教育的現狀,學校教育應當發揮教育主陣地的積極作用,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的生態文明教育格局,給予學生全面的生態文明教育。
1.落實全體教師的生態文明教育主體責任,提升教師隊伍整體的生態文明教育能力,將生態文明教育的主體責任均衡地落在每位教師的身上,避免教育的單一化。
2.學校的生態文明教育應該擺脫傳統課堂的束縛,實現全過程育人的生態文明教育模式。通過制定相關的規章制度約束學校師生的行為,引導他們踐行符合建設“美麗中國”的生態行為,要努力建設生態環保型校園。
3.構建融媒體宣傳平臺,要結合新媒體時代對于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做到傳統媒體與新型媒體的相互融合,“堅持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建設校園生態文化,引導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提升公民的生態文明素養。最后,要實現學校的全課程育人,要破除專業壁壘,善于發掘不同課程與生態文明教育之間的內部聯系,在講授專業課知識時,自然而然加入生態文明教育的相關元素,實現畫龍點睛式的教育。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N].人民日報,2021-04-23.
[2]? 奧爾多·利奧波德.沙鄉年鑒[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99.
[3]? 習近平.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J].求是,2019,(3).
[4]? 朱永新.加強生態教育 助力美麗中國[N].人民日報,2018-08-17.
[5]?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59.
[6]? 約翰·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陶志瓊,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