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子林
近視是一種最為常見的眼科疾病,指眼睛在調節放松時,平行光線通過眼的屈光系統屈折后,焦點落在視網膜之前,形成遠視力下降的現象。根據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發布的《中國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報告》,我國青少年視力不良問題突出,四年級、八年級學生的視力不良檢出率分別為36.5%、65.3%。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在2019年舉辦的第9次新聞發布會上,發布了“2018年兒童青少年近視調查結果”。數據顯示,2018 年全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為53.6%。6歲兒童為14.5%,小學生為36.0%,初中生為71.6%,高中生為81.0%。
近視發生后并非佩戴眼鏡就能解決所有問題。兒童近視會影響其學習興趣和學習成績;為開展戶外活動增加困難;因兒童期近視具有進展性,其近視程度會隨年齡的增加不斷加重、惡化;高度近視者佩戴眼鏡數十年會導致面容形態發生改變,如眼球突出、眼瞼松弛;未來就業、求學也可能受到一定影響。而且,與近視相關的驗光、配鏡、矯正等需要家庭投入一定的經濟成本。因此,家長應做到早診斷、早防控,督促兒童改變不良用眼習慣,為其獲得清晰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
除遺傳、先天發育不良外,兒童近視的發生主要和不良的用眼習慣有關,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
由于建筑物的遮擋,很多生活在城市中的兒童的視野不夠開闊,很難有足夠的環境條件進行極目遠眺,遠視功能會逐漸下降。每個孩子天生都是“遠視眼”,一般情況下,3歲以下的孩子有250度左右的遠視儲備。隨年齡的逐漸增長,兒童的眼球逐漸變大,眼軸不斷增長,屈光度慢慢增加,視力在6~10歲前逐步提升,最終發育為“正視眼”。一般情況下,3~4歲兒童的視力為4.8(0.6),5~8歲為4.9(0.8),9歲以上可達到5.0(1.0)。過早消耗遠視儲備是發展成為近視的重要原因和表現。
現實生活中,不少兒童四五歲已經可以熟練地使用平板電腦、手機玩游戲,同時缺乏戶外游戲、運動時間。電子產品的亮度、對比度比較強烈,畫面變換速度快,令使用者的眼部肌肉一直處于緊張狀態,睫狀肌無法放松,眨眼次數少,淚液蒸發速度快,很容易造成視疲勞,從而增加近視的發生風險。此外,電子產品的分辨率是針對成年人的視力需求設計的,不適合兒童,很容易給兒童使用者造成視力損傷。
一些家長擔心孩子讀書寫字時光線照明不足,所以會選擇十分明亮的臺燈等照明設備。但是大多數情況下,孩子用眼的光線并不是太弱,而是太強。光線過強會對眼睛產生刺激,增加視疲勞。適合兒童眼睛的光線應該是柔和的,盡量保證光線照射自兒童的左前方。兒童日間應盡量在自然光照射下讀書寫字,夜間使用臺燈應將亮度調節到柔和模式。
避開正午烈日,每天保證2小時左右的室外活動,每周的室外活動時間應不低于14小時。室外活動時長可累計計算。陽光強烈時、在海邊玩耍時,兒童應佩戴專門的太陽鏡保護視力。
0~3歲的低齡兒童,盡量不要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設備,應以紙質繪本為主要讀物。4~6歲的兒童,每次接觸電子設備的時間不要超過15分鐘。如果近距離用眼時間連續達到30分鐘,要休息遠眺10分鐘。
在陽光直射、光線暗弱、晃動車廂、臥床、吃飯、走路時,不要看書或看電子設備。學習時應確保坐姿正確,胸口與課桌保持10厘米左右的距離,眼睛和書本保持30~40厘米的距離。日常多使用自然光線,確保兒童近距離用眼時光線適宜。
兒童3歲時,家長應帶其到醫院進行視力檢查,建立屈光發育規范檔案。定期進行眼底檢查、眼前節、眼位、眼軸長度、屈光狀態、視力水平的檢測,以確保眼睛發育正常。
1歲以下的嬰幼兒,可采取優先注視法、視動眼球震顫測驗等方法,對視力水平進行測量評估。對于3歲以上的兒童,家長應多觀察孩子的用眼情況,如發現孩子有近距離看電視、歪頭、斜眼、瞇眼等不良視物情況,要及時到醫院或專業的視光機構進行檢查,包括眼健康檢查、眼位檢查、規范驗光(如電腦自動驗光、兒童視力表檢查)等,制定矯正方案。
年齡較小的兒童,可盡早使用角膜塑形鏡,即透氣性硬質材料制作的眼鏡片。不少研究證明角膜塑形鏡能有效降低兒童青少年的近視水平,尤其對中高度近視的防控效果顯著。但角膜塑形鏡的驗配需要把握嚴格的適應證、禁忌證,且價格昂貴。家長一定要帶孩子在資質合格的醫療機構驗配,并定期到醫院復查。此外,臨床多使用基于周邊離焦理論設計的鏡片,對青少年進行近視控制。
家長應從自身做起,在孩子面前減少玩手機、看電腦的時間,帶孩子一起進行體育運動和戶外活動。可從事球類、跳繩、放風箏等運動,通過視力的快速變化、看遠處等,鍛煉睫狀肌、晶狀體及晶狀體的懸韌帶。保證兒童攝入充足的營養素如維生素B2等維護視力健康,避免營養過剩,防止高血糖負荷和高胰島素血癥影響鞏膜的正常生長。保證兒童擁有與其年齡標準相符的、足夠的睡眠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