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培培 葛曉艷
摘 要: 教學制度的變化,推動了教學課程的改革,教學方式也隨之不斷變化發展,教師應該積極探索、努力尋找屬于適合的自己實際教學手段。近年來,歷史學科的重要性逐漸提高,它屬于人文學科,可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和歷史文化修養,通古論今,歷史帶給我們很多經驗和教訓。作為一名高中歷史教師,必須明白歷史學科的教育意義。所以,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注重對史料的研究,把史料研究運用到自己的歷史課堂中去,加大對歷史資料的分析,讓學生不僅明確史實、歷史事件發展的規律,還能結合現代生活,用歷史的眼光看待事物是變化發展的,使積淀的歷史知識可以得到新的利用,證明其歷史價值所在。文章探究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采用歷史史料教學的方法,并對其方法在教材上和課外題目的拓展上進行應用、探究和反思。
關鍵詞: 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史料;教學方式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8918(2022)08-0163-04
一、 引言
歷史告訴我們,世界是千變萬化的,任何時代的變化發展都遵循一定的歷史規律。教師要與時俱進,不斷探索實際教學模式,把史料教學不斷滲透到課堂中去,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讓學生養成對歷史資料鉆研的興趣愛好,在自主研究中,將提取的歷史文化與啟示運用到學習、生活中。
二、 史料教學的意義
(一)史料教學的重要性
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高中歷史教學必須要通過對真實的歷史資料進行挖掘,結合教材重難點進行講解。學生把對史料的收獲在課堂上進行分享,教師則引導學生將在史料中所汲取出的智慧歸納到自己的實際學習中去,使自己的歷史成績有所提升。教師還要讓學生對歷史資料具備相應的概括能力,要能把歷史事件的重要組成部分完整地、有條理地闡述出來。要在歷史資料的挖掘中,塑造學生對歷史事件的認知力,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解決問題能力。歷史資料教學,可以讓學生主動學習歷史知識,保證歷史課堂效率。從高中歷史試卷來看,大部分文段閱讀涉及諸多歷史資料問題,不管是選擇題、簡答題還是論述題,史料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我們要著重訓練學生聯系課堂所學知識,找出史料中相關信息,簡答出所具有的歷史意義與價值。試卷成績的高低,也是對教師教學效果的一個檢測,如果學生會運用史料知識來解決問題,那必然會提升自己的歷史成績。史料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具有很大優勢,所以教師應該采取以史料為輔的教學方法,改變高中歷史課堂傳統教學模式。
(二)史料教學對歷史感知的重要性
歷史學科的存在意義是讓學生明白如何以史為鑒,從史料中吸取真實的經驗教訓,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少走彎路。歷史學科教學的真正意義是使學生能夠銘記歷史,謹記先人教導,勿忘先輩精神。但在實際教學中,仍然有很多老師采用單一守舊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上對歷史書本內容滿堂灌輸,學生忙著記筆記,再進行死記硬背,反而使學生變成一個復讀機器,只知道書本知識,并不知曉歷史事件中某個主人公在某個歷史環境下發生的具體歷史事件,造成了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無法感知,更不用說學生對歷史事件中的評價。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著重培養學生的歷史認知感,要指導學生對歷史背景、對歷史事件的發展和歷史人物關系進行剖析,讓他們自主參與學習歷史,了解歷史。
歷史學科也是一門枯燥的學科,大量的段落文字撲面而來,不免讓人感到乏味。此時,教師就應該借助網絡,采用高科技的新型多媒體進行教學。通過視頻可以把無味的歷史資料變成生動形象的畫面,讓學生仿佛親臨當時的歷史環境,置身于歷史事件中,這樣便會對史料事件發展產生極大的興趣,深切感受到歷史人物復雜多變的情感,體會到歷史文化的豐富性。因此,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引用史料教學,并借助多媒體的使用,會增強學生對歷史資料的感悟力,提高自身的歷史教學水平。
(三)史料教學的重要意義
史料是不計其數的,它們經過變化、發展、銜接才拼湊成今天的歷史。史料的種類繁多,我們常見的史料有三種:文字史料、實物史料、影像史料。史料猶如歷史長河中的記錄者和傳送者,對教師和學生學習歷史、研究歷史具有重要的參考性。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遵循事物所產生的客觀規律,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塑造學生的歷史認知感,使學生善于運用歷史思維以及歷史知識解決難題。史料還具有極大的特殊性,歷史是不可能倒流的,史實也是無法更改的,是不可逆轉的,但是史料經常受到感性思維的影響,人們會對某一歷史人物具有不同的看法、對某一歷史事件具有不同的觀點、對某一歷史評價具有不同的評價,其實,就是不同的人所站的歷史角度不同,觀念也就不同。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一定帶領學生朝向正確的歷史方向,減少外界因素的干擾。合理有效地解讀史料,讓史料在學生學習歷史中發揮最大的作用,教師也要發揮史料最大功能完善自己的教學,讓學生能夠在歷史課堂中收獲歷史知識。所以,運用史料教學方式,對歷史課堂的長足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 史料教學運用的探索
(一)充分運用教材史料
現在的高中歷史教材中引用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它們符合文章標題、內容豐富,史料的意義也指出了本節課的重難點?,F在的歷史教材中課后題型多為開放性試題,比如:根據史料進行課后探究、課題延伸及課題感悟。所以,教師在授課中要多多訓練學生的課堂總結能力。教師在課堂授課前可以先讓學生做好預習,例如:回家查閱相關史料知識,或者給學生提前設列一張預習單,把歷史時間,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進行簡單概括。教師檢查好預習情況,了解學生掌握史料知識的多少,再展開充分合理的教學。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先讓學生談史料的基本內容,因為歷史故事可以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教師再把史料知識進行總結和拓展,爭取把史料知識滲透到各個學習板塊,這樣才能突出史料教學的意義,才能使學生真正學到歷史知識。學生通過對史料的預習和復述加深對史料的印象,以便讓學生更好的領悟到史實所帶來的真諦??傊咧袣v史課堂教學中,必須采取對史料的多方面教學,不能使教學課堂墨守成規、如同嚼蠟,要善于把史料與教材相結合、相促進,讓學生多尋找問題、多談課堂感受、多了解歷史故事。
例如:在講到中國近代史、義和團運動時,因為義和團運動的爆發是打著“扶清滅洋”的口號,學生剛一看到這四個字,便會直觀地認為,義和團是擁護清王朝的,是來抵制消滅西方列強侵略的。此時,教師就要合理運用好史料中“神助拳,義和團,只因鬼子鬧中原……挑鐵道,把線砍,旋再毀壞大輪船。大法國,心膽寒,英吉、俄羅斯蕭然”的記載,通過史料知識,學生們知道了,原來義和團的口號是為了讓清政府對其放松警覺,懂得義和團是抵制外來侵略,抵制一切與外國有關的任何事物,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的腐敗統治,加速了清政府的滅亡。所以說,充分運用好史料,讓學生明確正確的歷史觀,認清事實,還可以讓學生養成多閱讀、多思考的學習習慣,避免了對歷史事件的錯誤認知。
(二)適當借助史料進行補充
高中歷史教材的編排還是比較完美的,它把某一段的歷史時間、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基本羅列出來。但受到篇幅的限制,各部分的知識不能全面完整的涉及,而且,教材中的歷史知識也只是簡單的直接敘述,學生讀完后只是對這一段的歷史有簡單了解。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就要適當地進行史料的補充,打開學生的歷史知識面。比如:課本中已經對某個歷史人物做了評價,教師就可以在課前搜集好相關人物的成長背景、成長過程中參與了哪些重大事件,做出了哪些貢獻,讓學生知道原來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應基于人物的成長經歷。還有,在講解某個歷史戰役時,要給學生補充戰役發生之時所面臨的時代背景,此次戰役為什么存在一定的必然性,哪些人物起到了主導作用,哪些人物起到輔助作用。這種補充史料的教學方法就比簡單使用教材上的史料具有靈活性、豐富性,還可以挖掘學生學習歷史的樂趣。教師教學結合時代背景講述歷史故事更有益于學生對歷史內容的掌握。
比如,在學習世界歷史部分中,學到羅斯福新政這一課,書本中只是簡單的一句話:“當時,美國的經濟危機和社會危機不斷加深?!睂W生通過簡介,雖然知道羅斯福推出新政是因為當時的經濟與社會原因,但并不知道當時的經濟危機已經達到什么程度,由經濟危機引發的社會矛盾發展到什么程度,當時國內已經處于什么世態。此時,借助相關史料記載說“羅斯??偨y就職當日,美國民眾擁堵在銀行門口,試圖提取自己的積蓄,四分之一的勞動人口在不停歇地尋找工作卻徒勞無功”“俄勒岡州大量的蘋果都在果園里自己腐爛,200個蘋果價值四五十美分,但是數百萬的人卻根本吃不到蘋果”。簡短的幾句史料補充就可以讓學生理解當時美國的經濟鏈條早已崩潰,社會矛盾也在逐步加大。終于明白了羅斯福新政為什么具有重要的意義,也了解到羅斯??偨y臨危受命,深刻體會到羅斯福總統的偉大,還會聯想到羅斯??偨y在全國一片混亂下推行新政是多么的困難,體會到羅斯??偨y的真才實學,真切感受到一代偉人的無畏精神。學生在閱讀史料時,所產生的切身感受會表現為一種代入感,這樣教學,不僅有助于學生對課外歷史知識的積累,更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價值觀。
(三)培養學生高質量閱讀史料
高中教師備課緊,任務重,再加上課堂時間限制,不可能帶領學生把每一篇史料都進行細致的分析。對這一點,教師就應該要求學生利用好課余時間,細讀好每一份史料,如果只是對史料進行簡單的理解那么就失去了引用史料教學的意義了。要求學生進行高質量的閱讀史料,可以培養他們的史料閱讀力、史料研究力。大部分的文字史料都是文言文,很多學生就覺得枯燥無味或者不理解部分字詞的含義,這樣便影響了對整篇文章的理解。這時候就可以多鼓勵學生去迎接學習上的挑戰,給其閱讀方法建議。比如:先大致知道史料基本內容,再借助古漢語詞典進行查詢,還可以借助網絡輔助學習。長此以往,堅持下去,還會提升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其次,歷史學科也極具特殊性,因為在歷史長線中,朝代的更迭變換,時間點多而雜,會導致學生出現記憶上的錯亂。如果學生可以抓住閱讀史料的技巧,借助史料來厘清歷史時間與歷史事件,就可以獨立提煉出史料的深層意思,加深對歷史事件的獨特見解,形成自己獨具特色的想法與感受。
(四)培養學生用歷史的眼光看問題
作為一名教師,無論教授哪個學科,其目的都是要鍛煉學生對本學科的思考力、思維力以及解決問題能力。歷史課堂教學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能夠在一個段落中準確判斷出歷史時間、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再結合所學知識與課外知識的積累,用正確的評判標準和歷史唯物的眼光解答實際問題,進行合理的揣摩、構思。歷史的天空無邊無際,先拋開世界歷史,就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演變,所呈現出的歷史史料不計其數,史料中的記載也是五花八門,真假難辨,甚至有的只是傳說。不管怎樣,這些史料都有助于我們對歷史知識的了解,但我們要學會分辨,用歷史眼光來評價歷史,讓它們在新時代中流傳不息。高中歷史教學的目的是為高考做準備,隨著高考制度的改革,歷史史料教學的實行也勢在必行。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尋求新的教學方式,在使用史料教學時,必須完善自己的課堂,發現不足之處,逐一改正。使學生能夠在課堂中及時消化知識,并學會利用歷史知識來提升理解力,加大學生對史料的探究興趣,提高學生的歷史素質和歷史修養。總之,將史料教學貫穿課堂,勢必會讓學生視野開闊、思維靈活,教學效果與教學質量也得以穩步提升。
四、 史料教學的反思
(一)史料教學應該設有“專課專時”
雖然史料教學方式已經運用到課堂教學中,文章前面也提到過史料教學的優勢,但是,面對教學壓力,現如今課堂中的史料教學還是只結合課本來選取的,學生的理解、歸納、總結和分析還是沒有脫離教材。其實,史料閱讀應該設立“專課專時”,用固定的學時專門來進行史料教學。
(二)史料教學課前沒有理論指導
現如今,高中歷史課堂史料教學中,所準備的課前預習、資料查詢、閱讀查詢都是為本課教材內容服務的,教師還是沒有對學生進行史料研究的課程規劃與理論指導。史料教學應該有其基本的探究方法,比如說史料的分類方法、史料的研究方法、歷史材料的解題方法。教師還要專門指導學生如何去判斷史料的真偽,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最大程度上讓學生獲取到史料中的有效信息,并對相關問題進行解答。
(三)史料數量要適度,且應具有典型性
在課題歷史教學中,有的教師為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所選取的史料過多,老師用力講,學生消化不了,教育資源嚴重浪費;還有的史料難度很大,結果老師拖著講,浪費了教學時間,沒有達到教學目的;還有的史料選取,與本堂課內容關聯性不大,結果發現學生所學知識銜接不上,變得復雜化。所以教師在采用史料教學選材必須控制合理,1~2段,字數200字左右,難易程度要適中,學生比較容易理解,且必須與本節課內容相關聯,具有典型意義。這樣,才會使自己的歷史課堂豐富多樣,教學有效。
(四)史料選擇要具有開放性
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史料選材都是圍繞課本知識。比如:我們在學中國民主革命爆發的歷史背景、歷史人物、歷史時間以及歷史事件的時候,所查詢的史料大多都是相關的人物歷史事件。其實,我們可以利用開放性思維選取西方的史料,看看西方的民主革命是在怎樣的背景下產生的,主要領導人物的歷史事件與歷史影響??梢园阎形鞣矫裰鞲锩M行對比,用開放的眼光看待任何歷史事件,這樣,更有助于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學會對中外歷史進行多角度分析對比。
五、 結語
綜上所述,高中歷史課堂中運用史料教學的方式極具優勢,身為新時期的高中歷史教師,必須迎接挑戰、敢于創新、完善自己的教學方式,教師要遵循史料的選材規則,讓它更好地服務課本、服務學生。教師及時更新史料教學的新方法,逐步把史料教學作為一種專門研究的新課程,形成獨特的理論與教學方法,重在培養學生用歷史的眼光看待問題、用開放性的思維思考問題、用靈活的歷史敏銳度解決問題。因此,高中歷史教學的任務任重而道遠,這就需要我們老師樹立信心,堅持下去,唱響歷史主題新旋律,讓學生在歷史的天空中飛得更高、飛得更遠。
參考文獻:
[1]王紅微.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的探索及反思[J].現代教育科學,2012(6).
[2]溫暖.新課程下史料教學的重要性和運用策略初探[J].教誨探航,2018(6).
[3]張存宏.高中歷史史料教學的“他山之石”——關于史料教學的思考之二[J].揚州大學學報,2015(S1).
[4]柳付全.高中歷史教學中發散式教學的應用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25).
[5]吳賽庚.試論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的探索及反思[J].內蒙古教育:基教版,2014(9).
[6]周明學.“就地取材”史料教學中如何“就材設問”——以人教版高中歷史教材必修1為例[C]∥首屆“21世紀全球歷史教育的發展與挑戰”國際學術研討會,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