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雅飛



摘 要: 提出問題是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方式,學生提出問題的有效性則代表著問題的價值,在眾多科學探究的要素中問題的提出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新課程改革以來,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成為教育的熱點問題,在初中科學教學中,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一直以來都是教育的重點內容,需要將學生的提出問題的能力培養作為教學必要環節之一。作為一線科學教師,針對當前學生提出問題能力的不足,我們應該在遵循問題提問原則的基礎上,制作學生提問能力的PTA量表,針對問題能力的有效性進行劃分和認定。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文章針對PTA量表評價學生提出問題能力的有效性進行研究和討論,以期為廣大科學教師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關鍵詞: PTA量表;提出問題;能力;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 TQ245.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8918(2022)04-0009-04
新課程改革的全面實施使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教師的教學思路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新時代下,科學課堂更加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被動式學習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節省教學時間,幫助學生構建知識框架和思維體系,但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只能讓學生在短時間內記住大量理論知識,時間一長學生就會遺忘,弊端非常明顯。傳統的被動式學習導致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嚴重不足,過分強調接受和掌握,學生忽視了發現和探究。新的學習模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樂于探究知識概念,敢于實踐操作來求證相關概念原理。想要改革教學方式我們應該持之以恒,做好長期戰斗的準備,教師需要創新教學方法,提出問題則是其中的重點內容,我們需要建立明確的問題指標,進一步完善學生提出科學問題的評價模式。
一、 制定評價學生提出問題能力的評價工具
當前初中科學教學中,學生普遍存在著科學提問意識不足、提問態度不積極、提問內容不科學以及表達方式不合理、不清晰等問題。而目前針對學生科學探究的評價過程中,則存在著評價觀念滯后、評價內容不合理(重理論輕實際)、評價標準缺少靈活性,難以針對性地進行評價、評價方式單一而且評價結果難以用于學生學習實際,除此之外,還有評價證據不充分,評價結果缺少說服力等??茖W教師需要運用PTA評價量表對學生提出科學問題的能力進行有效評價。一般來說,制定PTA評價量表的步驟主要有以下三個:第一,確定對評價能夠起到重要作用的因素;第二,對各種影響因素進行評價量表分析和整合;第三,對制作的PTA評價量表進行測試以及修改。
葉兵為最早一批建立定性評價指標的人,他提出的問題意識、質量和表述一級指標和其他七個二級指標為之后的學生提出問題能力評價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們在建立相應的PTA評價量表時,可以結合葉兵的定性評價指標來進行研究和討論。
在對學生提出問題能力的有效性進行評價之前,我們需要確定評價要素。首先,問題的提出需要學生結合已經學習的知識和經驗出發,表述需要清晰,讓人能夠了解問題的本質。其次,問題的結果需要擁有相應的理論解說,而且這個問題需要和其他多個科學問題具有關聯性。
引導學生提出具有科學探究意義的問題能夠有效提升初中科學教學的質量,同時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增強其科學探究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在評價學生提問要素時,我們需要結合實際的教學目標和科學探究內容等,并與其他教師進行討論,最終形成相應的評價要素。評價要素主要是提出問題的意識、提出問題的質量以及提出問題的表述,而這也是葉兵所提出了定性評價指標中的一級指標。
二、 細化要素指標
(一)提問意識
提出問題的意識主要體現在提問的積極性上,作為學生在課堂中提出問題和運用科學思維思考問題的基本要素,提出問題的意識影響著學生提問心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大多會處于一種懸而未決的求知狀態,學生會對學習內容有很大的疑惑,具有較強的提問意識,而這種意識就是構成提問要素的重要內容。我們可以針對學生的提問意識制定相應的評價指標。問題意識是一種想法,心理學上叫作主觀動向,單靠紙筆測驗很難檢測,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學生的提問質量以及提問時的態度,包括提問積極性作為分析提問意識的重要參考指標,在實際教學中學生能否根據觀察到的科學現象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則需要教師在課堂實踐中觀察和發現。
在實際的初中科學課堂中,實驗探究中提出問題的步驟非常容易被教師和學生忽略,因此學生很少主動提出問題,提問積極性不足。而在以往的教學觀念中,教師占據課堂主導地位,學生跟隨教師思路和教學進度走,而因為本身知識、能力和經驗的不足,處于被動學習的地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因此,針對學生提問意識的評價指標,教師可以根據提問意識的一級指標基礎上,細分為三類:第一是教師直接給出相應的科學探究問題;第二是由教師進行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第三是學生主動提出科學問題。不同的提問意識體現與教師的教學方法、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等都有直接的關系。學生提出問題的數量主要取決于科學內容的性質以及課程教學模式,如果是一般的科學探究實驗活動,那么教師一般會設置一定的預設性問題,那么學生的提問數量也會較少,如果是一些拓展性的科學實驗活動,那么學生的思維也會得到有效發散,問題數量也會成為提問意識的一種量化表現,從而為教師提供PTA評價量表的制定指標。
(二)提問質量
作為科學探究的基礎,問題需要結合科學內容的本質來提出,在初中科學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提出的問題需要具有科學本質,并且問題能夠展現出學生的知識水平、思維能力等。作為影響著學生提問能力的關鍵因素,提問質量具有重要的評價意義,而且在整個科學探究活動中,提問質量的影響程度也較高。
根據葉兵的定性評價指標,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分析學生提問的質量。
首先是相關性。問題的提出需要學生通過相應的科學方法,如觀察、語言表達等,因此其所提出的問題需要與其觀察或描述的內容有較強的關系,而這也是評價問題質量的關鍵因素,是學生提出問題的重要基礎。如果學生在觀察和描述科學現象之后,提出的問題與科學實驗毫無關系的話,那么問題的質量也就得不到保證,使教師無法判斷學生是否真正理解了科學實驗。
其次是探究性。科學具有較強的探究性,學生主要是通過科學實驗來學習科學知識,而科學實驗的本質就是探究。因此,問題的探究性是評價學生提問質量的重要影響因素,在提問之前,學生是否對科學實驗進行了謹慎思考,是否對科學現象進行了充分的觀察,是否進行了實驗或推理等科學探究方法以及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是否進行了比較、分析、判斷、演繹和推理等多樣化思維活動等,都是問題探究性的體現。探究性屬于問題質量的重要評價指標,而且符合科學的學科本質,在學生進行提問時,我們能夠結合問題產生方式,將學生提出問題的探究性分為五個要點。一是問題的探究關系,即學生提出的問題和科學探究之間是從屬關系,相互關系還是因果關系等。二是提出的問題能否確定探究類型,比如是科學實驗,還是實地調查、信息研究分析等。三是學生的問題是否表明了一種定量方法。四是學生提問的內容是否表明了明確的自變量、因變量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五是提出的問題需要能夠體現出提問者的變量控制意識,開展實驗探究。
最后是創新性。問題的創新性在于學生的問題能否突破教材、學習情境的限制,在實際的提問過程中學生能否發散自己的思維。知識遷移能力和思維發散能力是評價問題創新性的重要指標。
(三)問題的表述
在新課程標準中,初中科學是一門綜合性非常強的學科,涉及范圍較為廣泛,需要學生和教師突破學科限制,教師需要進行整體規劃和統籌設計,并做到各門學科知識的相互滲透和融合,才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
素質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要求教師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而學生能否在科學實驗探究的過程中將自己的發散性思維和思考邏輯通過科學、準確的語言和文字表述出來,是評價學生問題表述的重要指標。而在葉兵的定性評價指標中,將其問題表述的評價標準分成了科學性和準確性兩個一級指標。學生在進行提問的時候用的大多都是疑問句,疑問句需要學生語言邏輯足夠嚴密,語言結構足夠嚴謹才能夠表達出問題的本質。而另一個一級指標科學性則需要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認知規律,提出的問題是否在課程學習中有探究的價值和必要性,這些評價指標則可以和探究性以及創新性相結合。
在對評價要素進行細化之后,我們可以結合葉兵的定性評價指標,制定一個如何評價學生提出科學問題能力的PTA評價量表。
三、 結合PTA評價量表提升學生提問能力的對策
在分析浙教版科學教材的過程中發現,教材內容中直接呈現問題的情況占大部分,也就是說,在PTA評價量表的二級指標中,學生被動回答的情況占大多數,被引導提問或者主動提問的情況較少。比如,八年級上冊中的實驗探究中大多數問題都是這樣呈現的:浮力的大小可能和哪些因素有關?土壤中水土分布不均勻,有濕有干,那么植物的根將會怎樣生長?等等,這些問題的表述都非常嚴謹科學,但是均依賴于教材,學生在學習探究的過程中缺少思維發散的過程,無法進行創造性的探究。因此,教師在實際的科學教學中,需要深入分析教材,結合教材進行啟發性提問,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提問意識。實際上,教師要在提問的過程中保留教材問題的完整性,同時也要考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如今很多教師希望學生能夠主動進行提問,或是由自己進行引導性提問,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提問主體會不自覺地從學生轉變為教師自身。而發生這種情況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方面,課堂教學時間不夠充裕,想要學生主動提出問題需要大量的教學鋪墊和前置教學,而在現在的初中教學壓力下,再進行教學就會拖慢教學進度。另一方面,學生往往想不到一個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長時間的被動式學習導致如今的學生習慣了回答而不是去提問。除此之外,目前的教學方式有待完善,學生提出的問題深度不夠,難以發揮問題價值。
(一)深入分析教材進行啟發提問
首先,教師需要深度分析教材內容,靈活處理教材中的實驗探究活動,為學生提供提問方向和思考角度,啟發學生自主提問。其次,教師需要適時放下手中的教材,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舉一反三,求同存異,結合已經學過的知識提出拓展性的科學問題。教師需要構建民主化的課堂學習氛圍,消除學生在課堂中的緊張感和焦慮感,讓學生敢問、會問。
(二)創設情境引導提問
初中科學需要立足學生的生活實際開展,在實際科學課堂中教師需要積極為學生構建相應的教學情境,這樣才能夠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中提出問題。問題是探究的前提,而情境則是問題的載體,有效的科學情境能夠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提問欲望,同時促使學生的科學問題具有較強的相關性、探究性和創新性。首先,情境的本質屬性需要包含科學問題,其中蘊藏著深層的科學價值,對應的科學探究問題則隱藏在情境和學生學習矛盾之間。其次,情境需要符合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特點,情境的構成可以有圖片、視頻、符號或者科學實驗等元素。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情境雖然能夠讓學生產生質疑,但是通常不會使學生直接提問,還需要教師進行引導,給予學生提出問題的機會。
(三)精心設計科學提問
目前,學生很少主動提問的原因在于課堂時間較少,而且學生又很難在短時間內提出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教師往往選擇主動給予學生探究問題讓其思考。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這樣解決。首先,設計獨立科學探究課堂,專題專設,精心設計探究流程和內容,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其次,教師需要讓學生會問,應該結合細化后的評價要素,指導學生的問題思維,并提升其科學素養。在開始時學生提出的問題會比較簡單,而且缺少探究性,教師需要做好提問技巧和提問方式的演示,從而使學生能夠將科學問題轉化為探究問題。
(四)運用PTA量表提升學生提問能力
我們以浙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三章《壓強》為例,探討PTA量表對學生提問能力提升的有效性。在課前,教師可以將制作的PTA量表給予學生,讓學生充分研讀,并詢問學生一個好的科學問題應該具備哪些性質?
之后學生紛紛回答:問題需要具有相關性、探究性和創新性,問題表述則需要科學準確。
然后教師可以找一支筆,然后兩只手的食指分別觸碰筆的兩端,然后讓學生根據所觀察的現象,提出相關的問題:壓力產生的效果和受力面積有什么關系?
教師可以結合PTA量表提問,那么這個問題屬于科學問題嗎,大家能否結合手中的評價量表進行評價?
最后學生開始回答:這個問題和觀察現象有關系,所以具有相關性;這個問題探究了壓力作用效果的影響因素,因此探究關系明確;這個問題具有自變量受力面積以及因變量壓力;問題表述清晰嚴謹;問題表述具有科學性。學生在結合PTA量表提出科學問題的過程中,思考的是問題本身具備的條件,這種在提問之前直接進行自我評價的方式,能夠有效提高學生提出問題的質量。在這之后,學生提出問題之前都會思考自己的問題是否符合PTA量表的指標要求,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散。
四、 結語
綜上所述,提問是學習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對于初中科學這門學科來說,提問的意識、質量以及問題表述的方式,都能夠對課堂教學效果產生極大的影響。教師需要深入分析PTA評價量表的意義,結合初中科學的特點,制定明確的評價指標,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提問能力,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仲堯明.用PTA量表培養學生的提出問題能力:以歷史問題式教學設計示意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0(11):72-75.
[2]劉小芳.例談新課標指向下針對課堂提問有效性的PTA量表式反思:以“力的分解”教學片段為例[J].中學物理,2019(11):6-8.
[3]張佳麗.評價初三學生實驗設計能力的PTA量表初探[J].文存閱刊,2019(6):106.
[4]王湖.初中物理科學探究中培養學生分析與論證能力[J].新一代(理論版),2018(19):89.
[5]吳今春.淺談初中科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J].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