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苗潤茜,張 苗
(山東工商學院公共管理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5)
社區食堂是指以社區為依托,利用社區空閑資源,采用政府補貼、社會參與的方式,為以老年人為主的社區居民提供助餐服務或送餐上門的服務。目前,社區食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運營機制和管理模式等方面,居民滿意度的研究比較欠缺。因此,本文通過探討社區食堂的居民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發現了社區食堂運營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促進其發展的建議,對提升社區食堂服務水平,實現社區食堂居民滿意度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通過對國內外滿意度模型的分析,并結合社區食堂實際研究內容,同時在ACSⅠ模型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創新[1-2],建立了基于本文的社區食堂居民滿意度模型,并根據潛在變量,聯系社區食堂實際,選取出了可測變量,具體如圖1所示。
本次調研選取煙臺市10個社區食堂為調研地點,調研對象主要是社區居民。最終共發放500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488份,有效率為97.6%。經檢驗,問卷整體變量的內部穩定性和內部一致性較好,具有良好的可靠性。
本研究通過相關性分析得到感知質量與感知公共價值、感知價值和居民滿意度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827、0.806和0.688;感知公共價值與感知價值和總體滿意度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836、和0.621;感知價值與總體滿意度之間相關系數為0.769。各指標在0.0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正相關。
運用回歸分析法進一步分析,根據回歸結果可知,感知質量、感知公共價值、感知價值與居民總體滿意度間均表現出顯著的正向關系,感知質量、感知價值、感知公共價值與居民滿意度回歸系數分別為0.734、0.923、0.617。根據β^1值結果排序,感知價值>感知質量>感知公共價值。
基于前文構建的滿意度模型,用AMOS24.0來構建結構方程模型,經檢驗,滿意度模型的擬合優度效果可以接受,每兩個變量的顯著性水平P值檢驗結果也均顯著。
由結構方程模型可知,在社區食堂居民滿意度影響因素中,感知價值是影響居民滿意度的首要因素,對居民滿意度影響程度最大。感知質量是影響居民滿意度的次要因素,感知公共價值是影響居民滿意度的最小因素。
根據對于調研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滿意度指數和路徑系數的分析,就煙臺市社區食堂供給而言,存在以下問題。
在感知價值因素中,社區食堂存在資金不足、籌資困難以及定位不明確的問題。目前煙臺市社區食堂的資金來源主要是政府、社會籌集和相應的收費,同時政府有關部門明確規定社區食堂菜價遠低于一般餐飲定價,導致營業額往往無法做到收支平衡,長久以往食堂無法持續經營[3]。同時,社區食堂普遍缺乏品牌特色,缺少與商業性餐飲企業相比的競爭優勢,最終導致其與專業化的餐飲企業相競爭,又承擔著公益責任的壓力。
在感知質量因素中,社區食堂存在輻射人群單一、服務質量不高以及智能化水平低的問題。社區食堂服務的人群主要是老年人,消費能力較為有限;或是就近的住宅人群,服務人群比較局限。同時經過調研走訪發現,很大一部分社區食堂工作人員都是下崗工人,缺乏專業化的訓練,故此食堂的經營與服務在專業性方面存在不足。另外,社區食堂也需要更高的技術與設備來服務社區就餐人群。
在感知公共價值因素中,存在公益性發揮不足的問題。但在調研中得知,煙臺市很多社區并沒有固定的社會組織,參與主體僅僅是企業和政府,志愿者、社會組織都沒有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同時社區食堂內部空間的功能價值并沒有進行二次開發利用,被單一的定位在提供餐食上,而空間場所的價值也僅表現為提供堂食,很少舉辦一些公益性的活動,這使居民并不能通過社區食堂這一場所而對社區產生歸屬感。
提升社區食堂的居民滿意度要從政府、社會、社區食堂多方面綜合考量,構建居民滿意、義利平衡的社區食堂。
4.1.1 社區積極配合
社區可以為社區食堂提供咨詢指導,社區是居民自治組織,而煙臺市的社會組織建設尚不完善,所以社區還應鼓勵居民成立志愿者組織,引導社會組織、志愿者和居民積極參與到社區食堂助餐服務的配餐、送餐中來。
4.1.2 政府要加大經濟扶持力度,交叉補貼
政府要統籌利用財政資金,對社會企業、社區食堂、社會組織等建立專門的財政撥款,實行交叉補貼,提供政策指導和資金支持,并對社區食堂進行監督,將被動的救助模式轉變成可以持續發展的、良性的運營機制[4]。面對煙臺市各個社區食堂補貼程度不同的問題,政府要根據社區食堂實際情況展開“精準扶持”,因地制宜,“精細化”治理。
4.2.1 內部管理企業化,樹立企業公益價值觀
要建立以企業為主導的發展結構,作為社會企業,社區食堂也需要實行內部企業化管理,細化社區食堂的服務內容,從根本上提高社區食堂的服務質量。同時,更要打造企業的公益價值觀,形成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文化,積極參與到“社企共建”中,企業與社區共建社區,為政府的民生工程提供支持,做出御龍山“小食堂”里的“大民生”。
4.2.2 發揮社區食堂的空間優勢,充分利用公共空間資源
①以居民需求為切入點,推出除餐飲外的派生惠民項目。如煙臺市一家社區食堂推出的“社區菜場”,最大限度地挖掘社區食堂的衍生價值。②大力推動社區食堂由服務老人向服務兒童甚至普通居民延伸,在進一步突出服務老年人功能的同時,設置兒童窗口,制作營養兒童配餐。面向學生設置學習服務專區,充分利用社區食堂公共空間,提高年輕群體對社區的歸屬感。
4.2.3 建設“智慧化”的社區食堂
①建立線上智慧居家養老系統。②社區食堂還應建立完善的送餐服務體系,重視配送服務的開發,特別是為行動不便的獨居老人提供三餐服務。例如,可利用煙臺市政府市民社區食堂建設工作指導小組開發的“市民社區食堂App”,更廣泛地服務廣大消費者。
4.3.1 開發潛在志愿服務資源
社區食堂可以建立時間銀行式的獎勵交換機制,充分調動和利用志愿者資源,進一步降低運營成本,讓除社會工作者以外的居民參與社區食堂志愿活動,這也是一種幫助居民加強共同意識,增強社區凝聚力的有效方法[5]。
4.3.2 通過“第三方”協會搭建評估、合作橋梁
在社區食堂的治理中,社會組織的定位不僅在服務,還在監督方面。政府對食堂“精準扶持”的前提是對社區食堂各項工作的科學評估和合理的監管。因此評估工作需委托給相關協會,通過第三方專業的評估系統進行操作,從而搭建政企橋梁,避免人為操作,影響評估效果。
4.3.3 充分發揮社區食堂協會作用,完善社區食堂行業秩序
通過市民社區食堂行業協會,幫助會員企業解決以往互不聯系、互筑壁壘、無序競爭等問題,促進行業間橫縱聯系,互相交流、互惠互利;同時有效凝聚行業共識、匯聚行業資源,優勢互補,完善相關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