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津潤,趙治成
(上海財經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0433)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實現了高速增長,但同時也伴隨著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資源環境滿載或超載等問題。高質量的科技創新企業群體構成了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中觀主體,在競爭性的市場條件下,考察如何從宏觀和中觀層面保障它們有能力和有動機創新并最終實現新舊技術的更迭是探究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機制與實現路徑的關鍵所在。為此,我們從中觀層面出發構建技術更迭視角下的經濟高質量發展數理模型,將經濟高質量發展內涵、必然性、動力機制與實現路徑統一于一個模型中進行系統分析。
關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學術界將其視為體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發展[1-2],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標[1,3-4],以供給體系的高質量、高效率為重要特征[5-6],根據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需要的滿足程度來度量[7]。關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性,學術界普遍將其歸結為經濟高速增長不可持續[1],認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是適應中國國內主要矛盾轉變的必然選擇[8]。關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機制與實現路徑,學術界認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動力在于創新驅動,實現路徑主要在于推動科技創新,如提升科技自主權,掌握核心技術[9],以及構建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相契合的制度結構,如建設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經濟體制[10],構建關鍵核心技術的新型舉國體制[9],推進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的制度安排[3],構建高質量治理結構[11]。不同于經濟增長的單維度評價標準,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需要從多個維度去考量,國內學者構建了不同的綜合體系,對我國高質量發展水平進行了測度[12-15]。學術界已經對經濟高質量發展進行了全方位的理論探討并對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進行了初步測算,取得了豐碩成果。本文贊同程恩富的觀點,即自主科技創新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路徑[9],并進一步嘗試構建技術更迭視角下的經濟高質量發展數理模型,力求將經濟高質量發展內涵、必然性、動力機制與實現路徑統一于一個模型當中進行直觀且系統的分析。這是現有文獻還未做過的,期冀本文能為該方面理論探討與實踐探索做出一定的邊際增量貢獻。
基于上述考慮,本文嘗試結合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陳平提出的旨在揭示異質性技術共存或相互替代條件與動態過程的代謝增長理論[16],構建一個數理分析框架,探究經濟高速增長和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機制。所謂代謝增長,是指新技術成長和舊技術衰落引起的產出增長過程,經濟高速增長和高質量發展的本質差異正是體現于代謝增長的原動力上。為了彌補代謝增長理論的不足,本文基于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構建技術的有限增長模型,為代謝增長理論與勞動價值論、資本積累過程建立起直接的聯系,形成馬克思主義的代謝增長框架,并利用新框架探究經濟高速增長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機制。本文認為,經濟高速增長源于各部門單位商品價值更高的新技術逐步取代舊技術的代謝增長,保證這一代謝增長過程得以順利進行的條件構成了經濟高速增長的動力機制。隨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長,原來滿足高速增長的動力機制失效甚至會阻礙經濟增長。此時需要憑借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新技術來實現代謝增長,即經濟高質量發展,這一過程依賴于完全不同的動力機制。
陳平和劉剛引入Logistic 方程來描述產品和技術的有限增長,以區別于以無資源約束和規模報酬不變為特征的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的AK 模型,并進一步運用Lotka-Volterra模型描述市場份額競爭,在此基礎上建立新技術產生和舊技術衰落的代謝增長理論[16]。 孟捷和馮金華(2015)將Lotka-Volterra模型引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以描繪總產品價值限制下的代謝競爭[17]。本部分結合馬克思主義資本積累理論建立更具現實意義的代謝增長模型。需要指出的是,本模型的研究對象是中觀層面的部門內企業群體。
陳平和劉剛借用多物種生態競爭理論中的Lotka-Volterra 方程去描述多種技術或產品的市場份額競爭:

在初始狀態下,舊技術或產品占領全部市場份額。對微分方程(1)定態的穩定性進行分析容易證明,根據不同的條件,新技術或產品誕生后會出現三種可能的均衡結果:①新舊兩種技術或產品共存;②新技術或產品占領全部市場份額,而舊技術或產品完全退出市場;③新技術曇花一現,完全退出市場。在前兩種情況下,新技術興起而舊技術衰落的過程被稱為“代謝增長”。
盡管孟捷和馮金華基于勞動價值論將微分方程(1)中的產品數量替換為商品價值,但未從根本上彌補現有代謝增長模型的缺陷。本文試圖從資本積累過程出發,引入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生產及價值的分配,建立具有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基礎的代謝增長模型,新的模型將保留原模型的重要特征。
假設生產資料的價值始終保持不變,商品的市場價格始終等于商品形成的價值。假設生產所投入的勞動力數量為L,單位勞動力創造的價值為v,不變資本與勞動力數量的比(即“資本技術構成”)為θ,不變資本中轉移到年產品中去的價值比例(即折舊率)為δ,剩余價值率為m′,剩余價值中用于積累的比例(即資本積累率)為α。于是當期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和剩余價值分別為:

假定追加的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之比仍然為θ,結合以上各式得到追加的不變資本:

在現實生產中,總存在一定量的閑置資本,假定相應的折舊率也為δ。令η為實際發揮作用的不變資本占比,即產能利用率。假定全部不變資本C發生物質和價值損耗,企業在補償實際發揮作用的不變資本ηC的耗費后追加不變資本,于是得到不變資本積累方程:

這里的β被稱為資本潛在增長率。
假定產能利用率由產品有效需求決定:當有效需求為0時,企業無動機進行生產,因而產能利用率為0;隨著有效需求增加,企業紛紛提高產能利用率;當有效需求非常大時,產能利用率接近100%。Michaelis-Menten 函數能夠有效刻畫產能利用率與有效需求R之間的關系:

容易證明,在(8)、(9)和(11)式構成的動態系統中,產出最終會收斂到某個常數,這是因為市場規模是有限的。
現在,我們從一種技術拓展至多種技術的市場份額競爭,借鑒理論生物學中基于資源的生態競爭模型,得到市場規模限制下的多技術競爭模型:

其中,下標i(i=1,…,J)表示第i種技術。不同技術下的商品在品質和價值上存在差異。受孟捷和馮金華的啟發,本文用性價比(品質與價值之比)去量化異質性產品之間的關系。本文認為,由于消費者追逐性價比更高的商品,因此生產更高性價比商品的企業具有更高的產能利用率。這里利用性價比因子λi>0 去調節有效需求R 對技術i 產能利用率的作用,該參數隨著商品性價比及其對消費者吸引力的增加而增加。
技術i單獨存在下的平衡有效需求為

假定存在新舊兩種技術,剛開始舊技術產品占領全部市場份額,但是新技術產品的平衡有效需求R*n小于舊技術產品的平衡有效需求R*o。根據R*規則,新技術產品將逐步占領全部市場份額,并將舊技術淘汰出去。此外,新技術占統治地位時的平衡產出Q*n高于舊技術占統治地位時的平衡產出Q*o:因此新舊技術的市場份額競爭導致產出趨于增長,這一過程被稱為代謝增長。圖1刻畫了新技術的代謝增長過程①,曲線形狀同陳平和劉剛一文類似。

圖1 代謝增長過程
基于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視角下的代謝增長模型,我們可以進一步分析經濟高速增長的動力機制及其失效的內在機理。本部分首先分析經濟高速增長階段的特征,緊接著基于此討論經濟高速增長的動力機制,最后探究這些動力機制是如何失效的。
經濟高速增長階段的經濟過程表現出如下特點:在生產過程中,新舊技術的差異主要體現在產品數量而非質量上;勞動復雜程度或勞動熟練程度不高,并且新技術并不要求勞動復雜程度大幅度提升。在消費過程中,消費者并不太注重生活資料的品質或質量。在交換過程中,消費者對同質商品市場價值或市場價格的變化比較敏感,生活資料價值下降能大幅提高對消費者的吸引力。此外,由于對外貿易的發展,商品交換范圍不斷擴大。在分配過程中,存在資強勞弱的格局。本文將這些特點作為揭示經濟高速增長動力機制的理論前提。
在經濟高速增長階段,相比于舊技術,勞動復雜程度從單位勞動力創造的價值v 變化相對不大,但新技術的“資本技術構成”θ更高。根據(7)式,新技術的資本潛在增長率β更低。不過新技術產品的單位價值更低,對消費者更具有吸引力,即性價比因子λ更大,這意味著同一時期新技術的產能利用率η更高。綜合來看,產能利用率上升對資本積累產生的正效應將超過資本潛在增長率下降對資本積累造成的負效應。換言之,性價比因子λ的變動占主導地位:

其中,參數λn和λo分別表示新技術和舊技術下的性價比因子,參數βn和βo分別表示新技術和舊技術下的資本潛在增長率。根據(12A 和12B)式,新技術下的平衡有效需求R*n小于舊技術下的平衡有效需求R*o,代謝增長過程得以順利實現。因此,高速增長階段的代謝增長源自以單位商品價值下降為特征的生產力的發展。
在新技術完全占領全部市場份額的情形下,考察以改進性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在供給端,改進性技術進步會提高“資本技術構成”θ,降低資本潛在增長率β,阻礙資本積累;在需求端,更低的單位商品價值對消費者形成更強的吸引力,提高性價比因子λ,從而提高產能利用率,促進資本積累。當后者占主導地位時,平衡產出將有所增加,國民經濟實現進一步增長。
在新技術占統治地位的情形下,進一步考察制度因素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這里的制度因素通過改變剩余價值率來發揮作用。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形下,剩余價值率上升意味著利潤率上升,導致追加的不變資本相對增加,由此提高資本潛在增長率β,促進資本積累和產出增長。事實上,在有效需求總增長速率s 保持不變的條件下,資本潛在增長率β提高會引起平衡有效需求R*下降,因為更低的產能利用率就能維持簡單再生產。平衡有效需求R*下降能夠保證平衡產出Q*維持在更高的水平之上。但是,剩余價值率上升意味著勞動者的收入相對下降,這能夠引起有效需求總增長速率s下降,從而導致平衡產出Q*=s-lR*下降,部分或完全抵消掉利潤率上升對資本積累和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國民經濟甚至會因有效需求不足而面臨嚴重衰退。
在這一階段,中低技能勞動力源源不斷的供給保證了經濟高速增長:其一,新技術對中低技能勞動力的需求得以滿足;其二,勞動力相對供給不斷增加維持了“資強勞弱”的格局,保證剩余價值率提升以發揮資本積累的作用;其三,新增就業者的有效需求補償了勞動者收入相對下降導致的有效需求總增長速率損失,最終推動經濟高速增長。對于第三點,貿易開放下的國外市場規模擴張將會發揮相同的作用,這以單位商品價值下降到足以吸引國外消費者為前提。
綜上所述,經濟高速增長的動力機制包括:其一,源自單位商品價值下降的代謝增長構成經濟高速增長的基礎;其二,以單位商品價值下降為特征的改進性技術創新進一步促進產出增長;其三,“資強勞弱”格局下剩余價值率上升導致企業有更多剩余價值用于積累;其四,中低技能勞動力供給增長為資本積累提供了要素、制度與市場條件;其五,對外開放擴大了有效需求規模。
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消費者更加注重生活資料的品質或質量,產品市場價值或市場價格下降對消費者吸引力的提升相當有限,新技術的性價比因子并不會比舊技術的性價比因子高太多。與此同時,伴隨技術進步的資本技術構成大幅提高對資本積累造成嚴重限制。技術進步對資本積累的負效應將占據主導地位。換言之,我們有

根據(12A 和12B)式,新技術下的平衡有效需求R*n大于舊技術下的平衡有效需求R*o。根據R*規則,新技術并不具有更強的競爭優勢,代謝增長過程難以實現,經濟高速增長不可持續。消費者對生活資料質量的關注同樣會引起舊技術體系下改進性技術進步的資本積累效應發生逆轉,因為性價比因子上升不足以抵消資本技術構成對資本積累造成的負效應。
外部環境的突變引起外需萎靡,有效需求總增長速率s 突然下降,資本積累速度放緩,平衡產出Q*=s-lR*減少,生產逐步萎縮。當經濟增長的驅動力由外需轉變為內需后,制度因素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將會發生顯著變化,本文分別從短期和長期兩個方面來考察剩余價值率變化的動態影響。在短期內,剩余價值率突然提高引起的利潤率上升會加快資本積累,產出將逐步上升。但是剩余價值率提高引起的勞動者收入相對下降最終會占主導地位,阻礙企業長期資本積累,引起長期產出下滑。本文在圖2中給出了相應的數值模擬結果②。

圖2 制度作用下的經濟增長
根據圖2,初始狀態為平衡狀態;在第21 期,剩余價值率突然提升引起產出持續增長,這是因為企業有更多剩余價值用于積累;在第81 期,剩余價值率突然提升引起產出先下降后上升,這是因為有效需求下降導致部分企業破產,而存活下來的企業有更多剩余價值用于積累;在第141期,剩余價值率突然提升引起產出低于最初的平衡水平,此時有效需求下降對資本積累產生阻礙作用占主導地位。
在高質量發展階段,消費者日益注重生活資料的品質或質量。在生活資料價值保持不變的條件下,生活資料品質或質量顯著提升能夠大幅增強其對消費者的吸引程度,由此引起性價比因子大幅上漲:λn>λo。因此,新技術下的平衡有效需求R*n大于舊技術下的平衡有效需求R*o,新技術獲得競爭優勢,代謝增長過程得以驅動。
值得注意的是,推動生活資料質量提升的產品創新往往需要高素質的人才隊伍,這要求生產過程中的勞動復雜程度有所提高。因此,新技術下的單位勞動力創造的價值v 可能更高,這意味著新技術下的資本潛在增長率β可能更高:βn>βo,這對新技術的代謝增長是有利的。不過,更高的商品價值對提升新技術產品的性價比構成了不利條件。在此情形下,若新技術產品的質量比舊技術產品的質量高出一定程度,以至于新技術產品的性價比因子λn不會太?。?/p>

那么新技術的代謝增長將能夠順利進行,驅動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總而言之,高質量發展階段的代謝增長源自以產品質量提升為特征的生產力的發展。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發展。新技術下更高質量的產品對中等收入群體的吸引力很強,但低收入群體傾向于選擇市場價值更低的舊技術產品。這可能導致新技術性價比因子λn過低,從而限制了新技術的競爭優勢。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能夠讓他們傾向于購買具有高質量和高市場價值的新技術產品,提高新技術性價比因子λn,使得新技術的競爭優勢得以充分發揮,更高質量的產品逐步占有市場。由此可見,共享發展既是高質量發展的動力,也是高質量發展的結果;高質量發展和共享發展是統一的。
高質量產品剛生產出來時市場價格過高,因而新技術并沒有競爭優勢,企業需要進行改進性技術創新才能降低新技術產品的市場價格。高質量產品的改進性創新也不是新技術剛出現就會自動發生的,需要一定的生產和消費規模做支撐。首先,新技術在誕生之初會面臨市場前景的不確定性,只有當產品消費規模達到一定程度以證明其具備消費者所歡迎的使用價值,企業才有動力投資于改進性創新。其次,只有當企業實現一定的利潤時,才能補償高質量產品的研發投入并追加更多的研發投入用于改進性技術創新。用形式化的語言來說,當且僅當產出Q=YR/(a+R)首次超過某個閾值Q后,改進性技術創新才會發生。下面分別考察推動改進性技術創新以實現新技術代謝增長和高質量發展的四種動力機制:
第一,以高水平共享發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不論是舊技術產品還是新技術產品,部分群體因收入過低而難以對兩者產生有效需求。通過再分配手段迅速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層次,能夠有效提升其總增長速率s,刺激新舊技術產品增長。不過,當新技術產品的生產和消費超過一定量Q時,改進性創新通過降低新技術產品單位價值來提高性價比因子λn,代謝增長過程啟動,更多消費者共享高質量發展成果。舊技術產出的“倒U形”變動(見圖1)意味著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增加后會依次經歷高質量產品的初次消費過程和高質量產品的消費升級過程。圖3刻畫了新技術產出的變動③。初始狀態為平衡狀態,新技術產品于第21期出現。在原有收入分配格局下,新技術產品會因無法獲取競爭優勢而被舊技術產品排擠出去(見虛線)。若收入分配格局突然得到改善,則新技術產出將趨于增長并超過閾值;第51 期改進性創新發生,新技術獲得競爭優勢,代謝增長過程啟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得以實現。

圖3 共享發展
第二,以高層次對外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除了共享發展這種內涵式的市場規模擴張方式以外,我們還可以利用對外開放這種外延式的市場規模擴張方式來助推高質量發展,作用機制類似于前者,新技術產出的動態演化過程依然可以用圖3 中的實線來反映。需要指出的是,當前的對外開放要求出口企業利用產品的高質量而非低市場價格來獲得競爭優勢,因此是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
第三,以高效率產業政策推動高質量發展。有效的產業扶持政策可以發揮強大作用,這里以生產補貼為例。新技術剛誕生時因市場價格較高而并不具備競爭優勢,這意味著

此時,政府給予新技術企業生產補貼,假定補貼額度與產量成正比,比例為τ,于是資本潛在增長率增加到βn′=βn+τσn,這里的σn為新技術的產出資本比。在生產補貼的作用下,

新技術企業獲得競爭優勢,新技術產品開始增長。當新技術下的產量超過Q時,改進性技術創新啟動,資本技術構成突然提高,同時政府取消生產補貼。此時,資本潛在增長率變為βn″,性價比因子上升至λ′n,后者對資本積累速率變動起主導作用,于是

這意味著在生產補貼支持下,新技術產品通過初始階段的改進性創新形成了一定的競爭優勢,從而使新技術群集扎根,即使取消生產補貼,代謝增長過程仍可持續進行。圖4 刻畫了新技術產出的變動④。初始狀態為平衡狀態,新技術產品于第21 期出現。在無生產補貼的情形下,新技術企業因商品資本過少而無法順利進行資本積累(見虛線)。若政府對新技術企業進行生產補貼,則新技術產出將趨于增長并超過閾值;第51 期改進性創新發生,生產補貼取消,新技術獲得競爭優勢,代謝增長過程啟動,高質量發展得以實現。我們發現,選擇恰當的補貼時機和合理的補貼額度是提高政策效率的關鍵。

圖4 高效率產業政策
第四,高質量金融助推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在新技術誕生之時,通過金融渠道,貨幣資本流入新技術企業。假定流入的貨幣資本與不變資本成正比,比例為Δδ1。在金融活動的作用下,

新技術下的產出逐步增長,并超過閾值Q,引發改進性技術創新,單位商品價值下降,性價比因子上升至λ′n,由此可以促進資本積累。與此同時,企業需要進行分紅或還本付息,貨幣資本逐步流出,對資本積累構成阻礙。假定流出的貨幣資本與不變資本成正比,比例為Δδ2。當性價比因子變動對資本積累速率的變動起主導作用時,

高質量代謝增長過程持續進行。但金融對高質量發展的助推作用并不總是有效的。當新技術企業融資不足時,Δδ1過低,新技術難以成長;當新技術企業債務融資過度時,Δδ1和Δδ2都變大,盡管新技術能夠順利成長,改進性技術創新能夠有效開展,但高杠桿會抑制高質量發展,引起經濟增長的不穩定性增加。圖5 刻畫了融資不足、融資過度和融資適度三種情形下新技術產出的變動⑤。初始狀態為平衡狀態,新技術產品于第21 期出現。若融資不足,則新技術企業因商品資本相對過少而無法順利完成資本積累。若融資過度,在第21—65 期,新技術產出將趨于增長并超過閾值;第66 期改進性創新發生,企業開始還本付息,新技術產出突然增加后趨于下降,代謝增長過程不可持續。若融資適度,在第21—60 期,新技術產出將趨于增長并超過閾值;第61 期改進性創新發生,企業開始還本付息,新技術獲得競爭優勢,代謝增長過程啟動,高質量發展得以實現。

圖5 高質量金融發展
在新技術已經占有全部市場份額的情形下,進一步考察制度因素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這里的制度因素同樣通過改變剩余價值率來發揮作用。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形下,企業剩余價值率下降引起利潤率下降,導致資本潛在增長速率β下降,從而阻礙資本積累和產出增長。但是剩余價值率下降意味著勞動者的收入相對提高,這能夠引起有效需求總增長速率s 上升,從而導致平衡產出Q*=s-lR*增加,完全抵消掉利潤率下降對資本積累和經濟增長的抑制作用,促進經濟進一步增長。
當代謝增長的主體是高質量產品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機制就會保證代謝增長順利進行,這不僅適用于經濟高質量發展階段,而且適用于經濟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過渡階段,因此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同樣也是推動經濟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動力。
第一,高效率創新驅動是經濟由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根本動力。在“質”的方面,技術創新能夠提升產品質量,為高質量發展奠定物質基礎;在“量”的方面,技術創新能夠提升高質量產品的生產效率從而增強其競爭優勢,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內生動力。當前我國亟須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高技術企業,突破卡脖子的核心技術,占領高端產業的技術制高點。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市場作用,破除壟斷壁壘,讓高質量產品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另一方面要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加強新生高質量產品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推動現代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的基礎設施建設,構建以高質量產品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合作體系。
第二,高素質人才隊伍是經濟由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要素動力。高質量產品的研發和生產均需要高素質勞動者,應通過多種途徑增加高質量產業的高素質勞動力供給:其一,通過教育提高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素質,統籌推進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適度超前地培養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核心技術的人才;其二,搶占全球高端人才,尤其是高素質的一流“海歸”人才;其三,拓寬高素質人才的發展空間,積極引導其向高質量產業流動,形成人才聚集和高質量發展的良性循環。
第三,高水平共享發展是經濟由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需求動力。共享不僅是高質量發展的目的,也是經濟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手段。應積極深入地推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堅持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的主體地位,強調機會平等,適時適度提高最低工資標準,由此不斷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促進其消費需求升級,同高收入群體共享高質量產品。
第四,高層次對外開放是經濟由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外部動力。在新舊動能轉變階段,企業需要在國際市場競爭的壓力下激發高質量產品的創新活力,并通過不斷提升出口產品的質量來占有更多國際市場份額。只有積極推動出口貿易由量的擴張向質的擴張轉變,不斷增強和鞏固出口企業高質量產品的競爭優勢,才能為國內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的外部動力。
第五,高效率產業政策是經濟由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扶持動力。提高產業扶持的效率應注意以下幾點:首先,產業扶持的對象應當是具有更高潛在生產效率的高質量產業,因此需要建立健全高質量產品的評估體系,同時要積極淘汰落后產品的產能;其次,產業扶持的力度需適度,既要充分激發高質量產品技術的潛力,又要避免因財政補貼過多而增加財政負擔;再次,產業扶持的時機需恰當,將重點放在高質量產業的成長期。
第六,高效率勞資關系協調機制是經濟由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制度動力。在經濟高速增長階段的末期,經濟高速增長動力機制失效,長期經濟衰退和勞資關系惡化相互作用,形成惡性循環。盡管高質量發展能夠使經濟擺脫停滯狀態,但勞動者收入相對下降引起的市場規模萎縮對經濟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構成了限制。應積極改善勞資關系,建立適宜的工資調節與增長機制,保障勞動者的利益,同時確保高質量產品生產企業有充足的盈利空間。
注釋:
①舊技術參數:βo=0.2, δo=0.05, λo=1, ao=25, σo=10;新技術參數: βn=0.19, δn=0.05, λn=5 an=25, σn=15;有效需求參數:s=3, l=0.2。
②基本參數:δ=0.05, a=25, λ=5, l=0.2,β=0.2, s=3,σ=10; 第21—80 期參數變動:β=0.24, s=2.98;第81—140 期參數變動:β=0.25, s=2.95; 第141-200期參數變動:β=0.26, s=2.9。
③舊技術參數: βo=0.2, δo=0.05, λo=1, ao=25, σo=10;新技術參數: βn=0.2, δn=0.05, λn=0.8 an=25, σn=15;有效需求參數:s=3, l=0.2;第20—50期參數變動:s=8;第51—150期參數變動:λn=1.2。
④舊技術參數: βo=0.2, δo=0.05, λo=1, ao=25, σo=10; 新技術參數: βn=0.2, δn=0.05, λn=0.8 an=25,σn=15;有效需求參數: s=3, l=0.2;第20—50 期參數變動:βn=0.4;第51—150 期參數變動:λn=1.2,β2=0.2。
⑤舊技術參數: βo=0.2, δo=0.05, λo=1, ao=25, σo=10;新技術參數: βn=0.2, δn=0.05, λn=0.8 an=25, σn=15;有效需求參數: s=3, l=0.2;第21—65 期融資過度參數:δn=0.01, λn=0.8;第20—65 期融資過度參數:δn=0.07, λn=1.2;第21—80 期融資適度參數:δn=0.02, λn=0.8;第20—65 期融資適度參數:δn=0.052, λn=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