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貞
多文本閱讀教學是近幾年在我國悄然興起的一種具有突破性的閱讀教學實踐,相對于傳統的單文本閱讀教學,它更關注學生的閱讀數量和速度,更關注學生在多篇文章閱讀過程中的意義建構,對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課題組進行的“多文本讀寫結合”,是多文本閱讀教學的子課題。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勞于讀書,逸于作文”,讀和寫是個互逆的過程,讀寫結合是學用一致在語文教學中的表現。本課題組認為,“多文本讀寫結合”的核心理念,有以下三點:
一、議題為先
西南大學的于澤元教授給“多文本閱讀教學”下的定義是:“圍繞一個議題選擇一組文章,教師和學生圍繞議題展開閱讀和集體建構,最終達成共識的過程。”由此可知,多文本閱讀包含了三個核心要素:議題、文本和集體建構,分別對應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流程。
議題為先,就是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應先把議題確定出來,以此統領教學內容和教學流程。議題應富于以下特質:討論性、包容性、延展性、激勵創新。多文本讀寫活動的議題,需要老師們在充分考慮中年級學生的學習水平與接受能力的基礎上,依據課標要求、教材中的語文要素、小練筆及習作要求,反復討論確定下來。
二、形式為重
歌德曾說:“內容人人看得見,含義只給有心人得知,形式對于大多數人而言是一個秘密。” 黑格爾也特別強調了寫作形式的重要性。
形式為重,就是在多文本讀寫課堂中,教師要淡化內容要求,強化形式指導,利用多種工具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從結構、描寫、情緒這三個維度指導學生寫好一段話。
破解了文本的“形式”密碼,我們就拿到了寫作的金鑰匙。
三、讀思寫結合
“讀別人的書,是為了建立自己的思想,學寫自己的華章。”由此可知,讀、思、寫三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
丁有寬說:“讀是理解吸收,寫是理解表達。”抓住“理解”這個關鍵詞,就能實現知識的遷移,做到以讀促寫、以寫帶讀、讀寫共生。
讀思寫結合,就是在多文本讀寫課堂中,貫徹針對性、指導性和共時性原則,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全程參與,注重對學生求異、分析、綜合及思辨能力的培養,開發學生系統化和創造性思維,指導學生在閱讀中有意識地獲得文體規則的圖式,并學以致用。
如何在教學中開展多文本讀寫活動,其實施策略為:
一、查閱資料,學習相關理論知識
課標對第二學段閱讀的要求是: “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對第二學段習作的要求是:“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 “課外閱讀量不少于40萬字”; “觀察周圍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我們要嚴格執行課標要求,做到“只種自己的田,不搶別人的飯”。
葉圣陶先生指出:“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練之。最終目的,自能讀書,不待老師教;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這樣,他們就能適應社會生存、發展的需要。”“作文即做人,我手寫我心。或說寫似技能而非技能,實際是其人的表現。”
丁有寬在《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法》中指出:“抓住讀寫的對應性,系統地對學生進行讀寫訓練,不僅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徑,而且是提高學生聽、說、讀、寫各項能力達到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
吳忠豪在《小語教學專題案例透析》中指出:“語文課利用課文情境設計口頭、書面表達練習,增加學生表達實踐的機會,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彌補課程結構上的不足。”
二、確定議題,精選多文本閱讀材料
以課本上的語文要素、小練筆為導向,教研組討論確定議題。圍繞議題,從《多文本閱讀實驗教材》中精選閱讀材料,每個議題對應三篇左右文章。老師們分工撰寫多文本讀寫實驗課教案。
三、以教師為主導,貫徹三大原則
三大原則為:讀寫的針對性、共時性和指導性。
讀寫的針對性:作文要寫什么,就引導學生閱讀相關的內容,讓學生在閱讀中獲得文體規則的圖式,為寫作活動打好基礎。
讀寫的共時性:讀了就寫,讀了就用,讀寫的過程做到“短平快”,力求及時地進行知識技能的遷移運用。
讀寫的指導性:教師要全程參與讀與寫的過程,結合學生的閱讀成果指導寫作,共同探究本次習作的寫作方法。
課堂上,通過個人讀寫、小組交流、全班展示等形式開展教學活動,先讀后寫,讀中學寫,教師全程參與讀寫過程,指導學生在閱讀中有意識地積累語言,及時遷移,進行仿寫。
四、強化形式指導,搭建三個維度
三個維度:
1.結構:連續、遞進、對比、先總后分(或相反)、先概括后具體(或相反)、先記敘后抒情(或相反)、開頭五法、結尾五法……
2.描寫:外貌、語言、行為、心理、環境、場面、植物、動物……
3.情感:高興、緊張、害怕、感動、憤怒、得意、痛苦、厭惡……
課堂上,教師要淡化內容要求,直接給學生提供寫作素材;強化形式指導,通過表格、關鍵詞、思維導圖等形式打開學生思路,訓練學生的結構意識、遣詞造句和情感張力,指導寫好作文片段。
以三篇實驗課為例:
《寓言中的對比》主題是“對比結構”。教師采用“先扶后放”的方式處理了《麻雀的評論》《豬爸爸賺力氣》《磨刀與砍柴》三篇寓言故事,使學生學會了“找對比、悟道理”的學習方法,并嘗試運用對比續寫了一個寓言故事。
《不同作家筆下的守財奴》主題是“人物描寫”。整節課采用“扶——半扶——放”的方式帶領學生學習了《兩莖燈草》|《歐也妮 葛朗臺》《死魂靈》三個文學片段,了解了“外貌、動作、心理”等人物描寫的方法,最后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練寫了一個片段。
《親情之淚》一課,主題是“動人的親情”。整節課采用“鑒賞加仿寫”的方式,指導學生粗讀了《一碗餛飩》全文,精讀了《我的油布傘》《笨小孩》中的片段,通過對比閱讀,感受相似場景的不同寫法,為學生仿寫搭梯建臺。
五、開展校本研修,打造高效課堂
本課題組每月組織一次教學研磨活動,通過案例分析、課堂觀摩、自修反思、專題講座等形式,深化多文本讀寫意識,促進老師們的專業成長。
行路致遠,更待繁花滿樹,愿多文本讀寫之花開滿校園,讓師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本文系2020 年河南省中小學多文本閱讀實踐研究專項課題,課題名稱:《基于多文本閱讀的小學中年級讀寫結合策略研究》,課題立項號:dwbyd2002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