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超
摘要: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研究是一項公益事業和基礎工作,涉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如生態保護、環境保護和資源安全,我們必須順應國際發展形勢,開展綜合性多學科研究,依靠高科技解決和探索人類面臨的一系列科學問題。基于此,相關部門在實際工作中必須高度重視地質災害,在防治期間為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就必須強化控制水工環施工質量。
關鍵詞: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地質災害;施工質量
我國是一個地質災害頻發的國家,在全球都屬于地質災害遭受損失嚴重的地區,由于地質災害帶來的危害較大,在新形勢下,我們必須切實加強對地質災害的治理,并強化環境的保護,尤其是治理和保護要做到并重,才能更好地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的。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與科學技術的進步,促使我國地質災害防治事業也獲得了長遠發展,為進一步強化防治效果就必須積極的應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確保能夠認真做好勘查、設計與施工工作,強化做好數據分析與處理工作,真正做到工程治理、環境保護的有機結合,確保能夠仔細勘查地質災害治理地面下的水質,獲得更多的信息,從而才有助于地質災害問題的真正解決。
1水文地質概述與地質災害類型
現代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生態環境遭受的壓力正在不斷地加大,尤其是一些地區為了經濟而實施破壞性的開發和建設,導致地質災害問題頻發,進而影響了經濟發展,同時還會對生態環境破壞帶來影響,加上我國地質災害頻發,這主要是由于水文地質因素較多,給地質災害治理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主要是由于地基變形、地面沉降、巖溶塌陷和沙土液化等方面的因素,進而容易引發地質災害問題,使得地質災害的治理難度較大。地質災害主要是指地球在具體演化過程中因為相應資質作用而產生的各種災害性地質事件,其分布具有一定時空的空間規律性,在一定程度上備受自然因素、人為因素的共同影響。當前,由于科學技術不夠先進,導致很難及時、準確的預報各種地質災害,只能是最大限度的減輕損失。
地震在我國也屬于頻繁災害,尤其是近年來地震發生次數增多,由此會直接影響到國民經濟的發展。地震的產生多與地球的地殼運動有關,若地殼運動到達臨界點時就會發生地震。對于任何形式的地殼震動都可以稱之為地震,只是在破壞程度方面存在明顯差異。滑坡、泥石流也是常見的自然災害,同樣也會直接威脅到人類的安全。根據相關報道可知,每年因為滑坡、泥石流所造成的傷亡數以萬計,而這類自然災害的產生多余地質比較松軟和泥土缺乏粘性有關,且與人為因素密不可分,諸如無法科學的開采礦山、采伐過度等,這些都會直接影響到地質結構,甚至還會造成更為嚴重的災害。地面塌陷通常與地質缺乏緊密性有關,諸如地面施工不合理導致地質結構變化明顯,以此會直接改變其內部應力而造成這一問題。同時,由于我國不重視地面監控工作,也不能科學的評估地面工程可能會造成的風險,相應的極易造成塌陷,甚至會造成嚴重安全事故,經濟損失巨大。地裂在日常生活中是一類十分常見的問題,這類問題與部分區域發生斷裂有關。
2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在地質災害防治應用
鑒于地質災害治理的重要性,在這一工作中,加強水文地質的應用,主要是堅持預防為主的原則,切實加強以下工作的開展,將地質災害帶來的危害降到最低。切實注重現有地質監測系統的完善,這樣才能得到更加完善的水文地質資料,這就需要對地質監測系統進行合理地布局,并確保監測的實時性,在地質災害頻發的區域和保護性較強的區域,需要全天候布置實時監測系統,從而更好地及時地掌握有關地下誰運動和地下結構等水文地質情況,從而更好地針對性發生的緊急情況及時的處理,并加強對滴在災害治理經驗的推廣和普及,強化地質災害發生后的應用指導,這樣才能及時地加強對其的應對。
切實強化泥石流的監測與預報,尤其是泥石流不僅破壞性強,而且具有突發性,這就需要我們切實加強對其的日常監測,注重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普及,在農村利用廣播宣傳,在縣城利用本地電視臺大力宣傳,注重群測群防,強化水文與氣象預報,對潛在威脅早發現、早治理、早搬離。對于處于泥石流的危險區域,需要切實做好搬遷避讓工作,且搬遷后的新址必須避開地質災害區域,并在日常中做好避災演習,強化避災常識而在此基礎上,加強防治工程的建設,對泥石流溝床要做好穩固處理,盡可能地將其給岸坡和谷底帶來的侵蝕降到最低或者消除,將松散固體物在泥石流活動中的參與量減少,加強對泥石流發生的控制,盡快地將泥石流發生的規模減少。
通常情況下,在發生地震以后就會隨之出現滑坡、泥石流,這類災害危害程度往往比較大,且與人為因素有關。為最大限度的減少災害的發生,就必須做好預防、治理工作,在合理范圍內控制災害的發生。具體在開采自然資源時必須進行科學的規劃,避免影響到地質情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在防治這類災害時需要側重于預警監測,制定一個相對健全的監督管理體制,確保能夠有效的預警災害,一旦發生災害,確保能夠有充足的時間來規避。
結束語
因此說,有必要將水文地質與工程地址的監管作用充分發揮,真正做到及時預警,做好風險評估工作,保證合理預警,以此才能更好的利用資源和避免浪費。即便是在無法避免災害的情況下,也能夠最大限度的降低其損失程度,取得良好的地質災害防治效果。
參考文獻:
[1] 楊媚. 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在地質災害防治中的應用策略[J]. 價值工程,2021,40(11):37-38.
[2]劉惠永,張梁.水文地質問題對工程地質勘查的影響要點研討[J].科技經濟導刊,2016,(32):83.
[3]陳珍珍.惠州市地質災害分布特征及防治對策[J].西部探礦工程,2018,30(0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