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皓天
摘要:現如今,我國提倡綠色發展理念,金融體系也在朝著這個方向發展?!半p碳”目標的提出,對國內高碳行業提出了迫切的轉型升級要求,為低碳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本文主要闡述了我國“碳中和”面臨的困境,并對金融機構經營與發展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碳中和;綠色金融;發展
引言
自《巴黎協定》簽訂以來,為應對氣候變化,各國陸續設定溫室氣體減排目標、時間表及配套行動,中國政府于2020年9月提出“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被擺在了重要位置,綠色低碳發展形成風潮。隨著“雙碳”目標的提出,國內能源結構、產業結構、經濟發展方式轉型越發緊迫。經濟的綠色轉型和高質量發展,仍有大量融資缺口,發展綠色金融助力經濟轉型和“雙碳”目標實現已然成為未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之一。
1“碳達峰、碳中和”的概念
“碳達峰”指某個地區或行業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歷史最高值,然后經歷平臺期進入持續下降的過程,峰值即二氧化碳年度排放量由增轉減的歷史拐點,標志著碳排放與經濟發展實現脫鉤?!疤贾泻汀敝改硞€國家或地區通過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或植樹造林等方式將一定時期內人為活動直接和間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抵消,從而實現二氧化碳的零排放?!疤歼_峰”是實現“碳中和”的基礎和前提;“碳中和”則是對“碳達峰”的嚴格約束。
2目前綠色金融體系與碳中和目標的差距
2.1綠色金融激勵機制尚未充分體現對低碳發展的足夠重視
金融監管部門的一些政策(包括通過再貸款支持綠色金融和通過宏觀審慎評估體系考核激勵銀行增加綠色信貸等)和一些地方政府對綠色項目的貼息、擔保等機制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社會資本參與綠色投資的積極性,但激勵的力度和覆蓋范圍仍然不足,對綠色項目中的低碳、零碳投資缺乏特殊的激勵。這些激勵機制的設計也沒有以投資或資產的碳足跡作為評價標準。
2.2綠色金融地方發展不均衡
“雙碳”目標提出,對我國各地區經濟轉型也提出相應要求,但當前,根據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構建的地方綠色金融發展指數評估結果,除試驗區外,其他綠色金融表現較好的省份或者是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綠色低碳轉型發展需求較為迫切。部分省份受經濟和金融發展程度、政策落實情況、政策時滯等影響,綠色金融政策得分與市場實踐情況差距較大。
3共促綠色金融發展助力“雙碳”目標實現
3.1創新的綠色和氣候變化的金融產品
歐洲等發達市場在ESG金融產品和碳市場、碳金融方面處于明顯領先地位。值得我們借鑒的產品包括各類與可持續發展目標相關聯的信貸、債券和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產品,轉型債券、綠色供應鏈金融產品、綠色資產證券化(ABS)等。此外,歐洲的碳交易市場ETS覆蓋了整個經濟體45%的碳排放,相關衍生品工具也為碳市場發現價格和改善流動性提供了較好的支撐。
3.2進一步完善綠色金融相關政策指引
一是結合以往項目的規模與種類,細化分類標準和綠色金融政策適用范圍,以便對不同等級的項目采取更具針對性的措施;二是鼓勵企業建立利益相關者互動機制和協商渠道,并通過關注利益相關者提交的信息及時了解溝通情況,判斷企業是否切實履行其環境與社會責任;三是考慮在需要時引用第三方機構加入項目環評過程;四是適當提高對綠色項目的披露水平,增強及時性、全面性。
3.3著力發展循環經濟,形成節能低碳的產業體系
優化產業結構,修訂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嚴控高耗能、高排放行業擴張,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大力發展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貫徹落實《“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到2025年,循環型生產方式全面推行,綠色設計和清潔生產普遍推廣,資源綜合利用能力顯著提升,資源循環型產業體系基本建立。規范發展二手商品市場。結合電商便利化造成的沖動消費、無效消費現象,鼓勵“互聯網+二手”模式發展,強化互聯網交易平臺管理責任,加強交易行為監管。鼓勵平臺企業引入第三方二手商品專業經營商戶。推動線下實體二手市場規范建設和運營。加強垃圾分類強制性推廣,推進垃圾減量化、無害化和循環化處理,推進再生制造基地建設,提高再生產業規模。
3.4繼續深化綠色金融國際合作
一是繼續推進全球統一的可持續分類標準及環境信息披露標準的研究與制定,各國可在此基礎上予以細化和擴展,拓展綠色金融全球影響力。二是鼓勵市場主體采用IPSF《共同分類目錄》發行綠色金融產品,進一步聯通中歐市場,降低國內綠色融資成本。三是推動國際碳交易。歐盟碳市場是目前國際上發展最全面、最具代表性的碳市場,推動中歐碳交易有助于吸收歐盟碳市場先進經驗,引進碳金融產品并形成有效碳價,完善國內碳市場,發揮碳市場在減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3.5加強生態系統保護,努力增加碳匯資源
大力開展造林綠化,深入開展全民義務植樹,加大濕地保護與恢復,提高濕地儲碳功能。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國家級自然保護地等為重點,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全面加強天然林和濕地保護,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4.1%,濕地保護率提高到55%。加強海洋環境保護恢復。探索建立沿海、流域、海域協同一體的綜合治理體系。
結語
未來在能源轉型、結構向好的同時,一些挑戰如煤電資產擱置風險將會更加突出,對金融機構來說,要提前進行風險研判,制定預案,采取緩釋措施,防止資產減值風險,特別是要避免“運動式”減碳。
參考文獻:
[1]國際碳行動伙伴組織(ICAP).全球碳市場進展:2021年度報告執行摘要[R].柏林:國際碳行動伙伴組織,2021.
[2]魯政委.明確碳市場金融屬性適當放寬機構準入[EB/OL].中國證券報.
[3]魯政委,湯維祺.國內試點碳市場運行經驗與全國市場構建[J].財政科學,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