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笑 江明輝
摘 要:農類院校擔負著“立德樹人、強農興農”的時代使命,應基于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研究,剖析耕讀教育的育人內核。耕讀教育,育的是“會過日子”的生活觀,“敢換新天”的創新觀,“全面發展”的成長觀,“服務社會”的奉獻觀,“創造時代”的實踐觀。可針對性地開展育人活動,打通學校耕讀教育與學生主體認同的“最后一公里”。
關鍵詞:耕讀教育;勞動教育;農類院校
勞動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核心概念之一,勞動教育長期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7月教育部發布《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全面推進新時代勞動教育頂層設計;2021年4月,關于修改教育法的決定,將“勞”寫入黨的教育方針,勞育被提到全新高度。勞動教育研究成果頗豐,但針對鄉村振興、農類院校勞動教育、耕讀教育三者關系研究尚有不足。
一、鄉村振興、勞動教育、耕讀教育的關系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新時代……我國高等農林教育大有可為”,深刻點明全國涉農高校的辦學使命,在于“立德樹人、強農興農”。2021年2月,《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中指出,“要加強耕讀教育”,9月《加強和改進涉農高校耕讀教育工作方案》(簡稱《方案》)指出,“耕讀教育是農林院校加強勞動教育的重要載體”,精準系統闡釋農類院校育人使命、勞動教育、耕讀教育的三者關系。即一個完整的發展閉環:勞育是培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接班人的重要環節;農類院校肩負著時代使命,培育現代化所需新型人才,離不開勞育的增能育心;而耕讀教育是農類院校勞育的重要載體,可從勞育規律中汲取營養,培育蘊含勞動精神的新型人才、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因此,應基于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將勞育規律與耕讀教育實踐深度融合,剖析耕讀育人內核,服務鄉村人才振興。
二、農類院校耕讀教育的內核
當前,對勞動教育、耕讀教育的研究與實踐探索成果頗豐。截至2022年1月,據知網檢索,勞動教育文獻17610 篇,耕讀教育文獻426篇,尤其是2016年以來,呈顯著上升趨勢,必要性、問題、建議、實施模式等碩果累累。但《方案》指出,耕讀教育存在“不系統、與‘三農’實際聯系不夠緊密、實踐育人環節有待加強等問題”,為下一步思考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來,盡管不少學者深入回答了耕讀教育“為什么教、怎么教”的問題,然而,對于“教什么”這個問題,略有忽視,導致在耕讀教育中,以學校怎么建設為出發點和立足點,未實現“學校主體”向“學生主體”的轉向,未實現“短期育技、中期育德、長期育人”的相互結合。因此,應當打通學校勞動教育與學生心靈認同的“最后一公里”,激發主體意識。
那么,耕讀教育“教什么”呢?
(一)勞動具有生活性,耕讀培育“會過日子”的生活觀
勞動是人類生活的基本條件。耕讀教育,首先要引導學生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通過勞動獲取生活基本條件。馬克思指出,“勞動是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基本的、自然的條件”;恩格斯也指出,“勞動是一切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勞動創造了人本身”。人類想要吃、喝、住、穿,首先就需要勞動,以勞動為載體,與自然界、與外界社會產生聯系,通過勞動改造自然、獲得衣食住行的基本物資,成為具體的、歷史的“現實的人”。克魯普斯卡婭在《國民教育和民主主義》中更進一步指出,要將勞動教育作為理解生活、職業、行業的紐帶,教人生活和勞動的能力,培養一些勞動的觀念和技能,勞動最基本功能是為生活服務的。
中華民族以農為本,早在7000多年前就在世界上率先種植了水稻,勞動開墾荒地、種植帶來收成,勞動創造生活,深植民族根骨。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美好生活的創造只有在勞動中進行。因此,耕讀教育應以生活必需技能、必需品質、必需意識為首要出發點,引導學生認識到,得通過勞動學會“過日子”,為自食其力、自主獨立、擔當生活打牢根基。
(二)勞動具有創造性,耕讀培育“敢換新天”的創新觀
創新、創造意義相當,一直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研究課題。馬克思系統回答了創造的主體、目的、形式等重要問題,“人創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創造了人”,創造的主體是“現實的人”,創新活動有著客觀必然性,人類在“常規活動”的前提下,通過“創造性得活動”“革命的實踐”達成新的需要,最終實現“新事物”的產生與對舊事物的揚棄。人類在“交往拓展”中加速了創新發展的歷史進程,“人的發展”最終通過創新得以實現。正如馬克思指出的,“沒有蒸汽機和珍妮走錠精紡機就不能消滅奴隸制;沒有改良的農業就不能消滅農奴制。”歷史的發展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同樣高度重視、大力倡導創新型勞動。他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我們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建設創新型勞動者大軍”。
縱觀數千年中華農耕歷史,農業先民從來沒有放棄過創造創新。我們艱難地刀耕火種、培育果實,我們不懈地創新工具、因地制宜,有《齊民要術》遠播耕作技術,有《農政全書》探究制度創新,有放馬山歌也有桑田魚稻,有間作混作也有梯田圩肥。習近平總書記更是進一步指出,“要遵循農業技術規律,加快創新步伐……為我國由農業大國走向農業強國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創新已經深度融入了耕讀中華的文明稟賦。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注重創新創造,是耕讀教育的另一個重要內核。
(三)勞動具有發展性,耕讀培育“全面發展”的成長觀
馬克思認為,勞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表現在創造人、創造社會、創造人的自由的發展3個方面。馬克思指出,一方面,勞動是人類特有的能動的對象性活動,人類通過勞動彰顯主體能力與本質力量,檢驗勞動知識真理性和成果價值性。另一方面,“勞動是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基本的、自然的條件”“未來教育……就是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式,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習近平總書記同樣重視勞動對培育全面發展的人的引導培育。他指出,全社會勞動者要“在勞動中體現價值、展現風采、感受快樂”,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用勞動教育引導學生全面發展,為勞動者提供全面發展的保障,引導學生科學認識現代化勞動關系,助力全面發展。
而中國傳統的耕讀文化,同樣注重人的健全人格與全面發展。“耕”即辛苦耕作、探索規律、強身健體;“讀”即修身養性、德技并修、增智賦能。“耕以養生,讀以明道”,在讀書中明禮誠信,在實踐中全面成長。我們“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在夏日里體會“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的艱辛,在秋風中感受“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喜悅。我們“身自耕,以天下先”,我們“逐烈日,不改初心”,面向峰巒窮壤,我們培育敢闖新路的信念,開拓井岡山;面向黃土荒山,我們培育自力更生的精神,深耕南泥灣。“德者才之帥也,才者德之資也。”正是數千年的耕讀文化,哺育了一代代才德兼備、自覺勞動、勤勞奮進的中華兒女,在探尋自由和全面發展的路上,永不止步。
因此,培育“全面發展”的成長觀,是耕讀育人的應有之義。
(四)勞動具有利他性,耕讀培育“服務社會”的奉獻觀
勞動產生社會關系、并在具體社會關系中發展,利他是勞動的顯著特征之一。恩格斯以勞動為紐帶,在《勞動在從猿到人的轉變中的作用》中系統闡釋了人從自然界產生、向社會過渡的過程。馬克思也曾指出,“為了進行生產,人民相互之間便發生一定的聯系和關系”“生產關系總合起來就構成所謂社會關系,構成所謂社會”,因此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存在社會,社會化是人成為人的必須“習得”,人的存在和發展是依賴于他人與整個社會的,因此天然地在社會關系中對其他關系主體產生影響,乃至責任。習近平總書記的知青經歷同樣說明了這點。7年知青歲月“不僅積累了為百姓辦實事的經驗、鍛煉出堅韌的意志力,而且還滿足了村民們對生產生活工具的需求”,正是對勞動的利他性的生動體現。
而耕讀中國同樣注重社會勞動實踐的社會性和利他性。傳統農耕勞動,將個人納入人與地、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之中,逐漸形成了“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熟人倫理和“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路人倫理,古有神農舍身嘗百草,女媧煉石補青天,有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凝聚九州之力治服洪水;今有雷鋒精神光輝傳承,“清澈的愛”鑄魂邊疆,有無數英雄戰斗在疫情防控一線,有無數新農人、扶貧干部助農興農……正是這種扎根民族的利他性,凝聚了友善利人的民族性格,凝聚了團結互助的民族精神。
因此,我們要注重勞動的利他性,通過耕讀培育“服務社會”的奉獻觀,始終將勞動放在人民幸福、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之中進行考量。
(五)勞動具有時代性,耕讀培育“創造時代”的實踐觀
勞動創造歷史。馬克思認為,勞動是主客體相統一的實踐活動,“是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動力源”。“勞動創造了美”,構造了對象改造的規律,展現了人的本質力量,而這種美的最終價值,則體現在實現獨立自主與全面自由的解放。因此,勞動者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五一”勞動節表彰全國勞模和先進工作者大會上指出,“讓勞動光榮、創造偉大成為鏗鏘的時代強音”;2019年春節團拜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號召全黨全軍全國要以辛勤勞動創造出美好未來。勞動促進社會發展,是一切幸福的源泉,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的,“是勞動創造了中華民族,是勞動譜寫了中國成就”。
中華民族的農業發展,同樣體現著耕讀對創造時代的影響。“方里而井,井九百畝”,井田制為華夏建國奠定基礎;“廢井田”“開阡陌”,承認土地私有開啟了中華文明封建時代;紅色井岡“土地改革”孕育了民族獨立的曙光;“農業社會主義改造”“農業八字憲法”為新中國農業現代化奠定了制度和社會根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掀開了改革開放的全新浪潮。站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2016年中央頒布“三權分置”相關意見徹底揚棄了西方資本主義式的“圈地運動”與“土地兼并造就大農場”的思維定式,走出了一條發展規模農業、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時代新路。
因此,我們應聚焦“時代性”開展耕讀教育,引導學生認識自己是“創造時代”的勞動者,自己的勞動是“創造時代”的勞動,自覺肩負起時代使命。
三、結 語
綜上所述,農類院校擔負著“立德樹人、強農興農”的時代使命,當以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為根本指引,以“會過日子”“敢換新天”“全面發展”“服務社會”“創造時代”為內核,將耕讀教育深度融入學校治校育人的全過程。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3-374.
[2]克魯普斯卡婭·克魯普斯卡婭教育文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450.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27、531、540、559.
[4]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3-24.
[5]習近平.在知識分子、勞動模范、青年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4-30.
[6]習近平致信祝賀中國農業科學院建院六十周年[N].光明日報,2017-5-17.
[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8.
[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6-557.
[9]習近平.在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暨表彰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04-29.
[1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24.
[11]中共中央黨校采訪實錄編輯室.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7:218.
[12]郭雅麗.習近平關于勞動重要論述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21(6).
[1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3.
[14]習近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N].人民日報,2012-11-16(1).
基金項目:2020年度福建省高校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基礎理論研究項目“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與‘三農’問題研究”(項目編號:JSZM2020087)成果;2021年福建省2021年度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項目編號:JAS21542)
(作者王笑系福建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者江明輝系福建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教授,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