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著現當代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以及程式化進程的不斷增快,在我國的許多的城市當中,原有的一些雨水與排水設計理念已經難以是英語現當代城市發展的現實需要。最顯著的則展現在城市當中容易出現嚴重內澇等情況。在此發展背景之下,海綿城市的建設也由此產生,其作為對城市內澇問題最為顯著的解決途徑,并在發展中得到廣泛運用與普及。由此,本文以“西安海綿城市建設發展與運用研究”作為重要研究視角,希望通過本文研究,不斷推動先城市的建設與發展。
關鍵詞:西安;海綿城市;建設與發展
引言:
西安作為我國古城的代表,在近些年的發展當中,其城市化的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并且逐漸實現質的飛躍。但是,在西安的發展過程當中,城市內澇問題也尤為的嚴重。每次發生降雨或者是暴雨天氣的時候,西安地區的城市街道也就會在很短的時間當中出現很大的積水量,現有的排水管道以及相關設施很難將其排除。除此之外,在西安的綠地面積與其他的城市進行比較,所占比重也相對較小,由此,對于后期的蓄水以及攔截也不夠理想,再這樣一種背景之下,如何實現海綿城市建設成為了最急需解決的重要難題。
一、海綿城市的基本概況
(一)海綿城市的源起
海綿城市其主要起源于工業界及學術界當中,在過去大多以“海綿”來進行描述,指的是城市所展現出來的吸水功能。例如:澳大利亞研究人員Budge就運用海綿將城市與人口的吸收現象進行了更加全面的比較。在近些年的發展過程當中,也有許多的學者采用海綿來針對城市或者是城市的降雨能力進行描述。在這當中“海綿”其實就是對生態城市的一個比喻,這些城市具有很強的柔性特點,具有子安積累與自然滲透或者凈化的重要作用。這是針對工業時代與單方面理解機械設計概念的突出內容,也具有著非常深刻的哲學思想。
(二)海綿城市的主要內容
《海綿城市建設指南》當中明確指出:海綿城市則意味著城市如同海綿一般,具有非常強的柔韌性,能夠適應環境的變化,并且在預計起到很好的滲水、儲水以及吸水的重要作用。并且能夠在后期將所儲存的水釋放出來,進行使用。而這些內容通過后期的施工之后,更好的規劃并且予以設計,協調控制城市水系統,進而實現“緩慢儲存,使用并且排水”的重要作用,保護并且進一步修復城市的生態環境。城市海綿建設模式主要包含多個不同的方面,首先是多功能機構和建筑機構之間所表現出來的聯系與協調關系,其次是設計專業的雨水系統與排水工程,接著是控制目標的融合,最后則是實行科學的管理及維護等等。
二、西安海綿城市建設發展與運用策略
(一)透水路面的建設與運用
在西安城市所建設的透水路面當中,透水鋪裝的構成部分大多包含基層、圖層、墊層、過濾層以及面層等相關內容。在街道段的西安城市當中,嵌草磚則為最常見的透水鋪裝形式。眾所周知,在西安之搜易會產生內澇最重要的原因則為路面硬化以及綠地面積嚴重不足。由此,要想更好的解決西安內澇等問題,就必須要在現實的改造以及擴建的過程當中做好透水磚的使用與鋪裝等工作。但是,在這一過程當中也會遭遇嚴重的問題,則為西安地區本身就是濕陷性的黃土地區,如果當地的土體含水量相對比較高的話,所表現出來的結構就很容易遭受到破壞,強度也會隨之不斷的減弱,就會導致建筑物塌陷以及道路出現沉陷等問題。由此,在針對這一特殊地質考慮的時候,需要采用針對性的措施進行解決,例如:運用沖擊壓實法等等,進而消除濕陷性的土基的最終目的。
(二)綠色屋面的建設與運用
在西安城市當中,綠色屋頂主要是通過建筑屋頂的結構層、防水層、防護層、過濾層以及植被層共同形成,在屋頂上面可以種植許多的綠色植物,不僅僅能夠對其生態環境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而且還能夠通過在屋頂營造良好的蓄水層等,對徑流以及峰流量進行減弱,達到全面降低流量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綠色的屋頂還能夠具有很強的附加的價值,則為消減屋頂當中所隱藏的不同的污染物,進而不斷提升高徑流水質的重要目的。在西安地區采取這些不同的措施之前,需要全面并且充分的考慮當地所出現的一些降水的規律,并且進一步分析屋頂構造表現的特殊性,聘請一些專業的設計團隊針對西安建筑特點進行綠色屋頂的設計。最后,還需要有針對性的選擇綠色屋頂當中的綠植內容,依據當地的氣候條件進行選擇,選擇高強耐寒耐旱的一些植物,要選擇一些成活率相對較高的植物。
結論:
綜上所述,在西安城市當中針對海綿城市的建設與發展具有著非常重要的優勢,由于西安具有濕陷性黃土的土質的特點,優越的氣候特點以及專業化的經濟基礎,都會為后期進一步建設海綿城市帶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此,海綿城市在后期的建設過程當中具有很強的可行性的特點,而且整體的建設效果也會非常的理想,相信,在未來的發展過程當中,海綿城市的建設在西安城市當中一定會得到更好的發展與運用,西安這座城市在不就的將來,也必定會成為兼具社會環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以及社會效益與一身的重要的現代化的發展城市。
參考文獻:
[1]海綿城市在城市建設中的作用及發展[J].李榮東.治淮.2015(11)
[2]城市規劃層面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的措施研究[J].李巖.中國科技信息.2015(05)
[3]海綿城市(LID)的內涵、途徑與展望[J].仇保興.城鄉建設.2015(02)
[4]中國特色海綿城市的政策沿革與地方實踐[J].徐振強.上海城市管理.2015(01)
[5]我國排水防澇及海綿城市建設中若干問題分析[J].車伍,張鵾,趙楊.建設科技.2015(01)
[6]基于城市雨洪資源綜合利用的“海綿城市”建設[J].張書函.建設科技.2015(01)
[7]以建設“海綿型城市”改善城市排水及生態環境的探索[J].白志遠.中國建設信息.2014(13)
[8]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下沉式綠地優化設計[J].蘇義敬,王思思,車伍,魏一哲,董音.南方建筑.2014(03)
[9]城市道路低影響開發設計的雨洪滯蓄效果分析[J].宮永偉,戚海軍,李俊奇,李小靜,任心欣,朱振羽.中國給水排水.2014(09)
[10]西安城市內澇分布特征及其與降雨量的關系[J]. 高維英,李明,李菁. 陜西氣象. 2014(02)
作者簡介:亓子巍(1994.4~),男,漢,籍貫(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西北綜合勘察設計研究院,學校:阿德雷德大學(澳大利亞)職稱:助理工程師 學歷(2017級碩士)研究方向:景觀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