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慶飛
摘要:隨著國民經濟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過度的追求了社會發展進程和經濟效益而忽視了環境和資源的有限概念,使得生態環境破壞日益嚴重,各種地質災害頻發,水土污染也嚴重影響著人們的身體健康,給人類社會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和制約。隨著人類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對于能源以及資源的需求也越來越大,與此同時,給環境帶來的污染程度也越來越大,使得人類的生存環境受到威脅。本文對環境地質、水文地質以及工程地質進行了研究分析。
關鍵詞:環境地質;水文;環境污染;環境保護
一、我國環境地質、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現狀
近年來,我國加強了環境保護力度和災害防治工作,但是我國仍面臨環境地質和災害地質日益惡化的問題。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合理調配是今后我國值得注意的重大問題。此外,地下水日益短缺,水質不斷下降,過量開采還引起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地質災害。土地利用不當,帶來了水土流失、石漠化和沙漠化問題。一些跨世紀的重大工程,對區域的生態平衡和環境也存在著巨大的影響。因此,開展地下水資源和地質環境研究對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具有重大意義。加強區域地質—地球化學環境、生物地球化學特征、生態效應與系統控制,為人類健康與發展農業服務。圍繞重要經濟區和國土整治區、重要城市、重點工程項目、重要交通干線和重點礦山,開展地下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科學管理水資源與環境協調發展、區域地殼穩定性、地質災害預測與防治、地質—生態環境效應、污染的防治等方面的研究,為合理利用水資源、改善和保護環境、減輕地質災害、促進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
二、我國地質環境和災害問題研究分析
當前,我國的地質環境以及災害問題非常的嚴重,亟待解決。所以,為解決和降低災害對人類生存環境的威脅,國家應積極研究治理辦法,加強對地質環境的保護。我國干旱區面積占全國面積四分之一以上,其中主要包括新疆大部,內蒙古、甘肅以及青海西部和寧夏等地區,降水量不足200毫米。這些地區的土地資源以及礦產資源非能源和氣候資源都比較豐富,并且對于農業和工礦業發展有非常大的潛力。但是,水源問題確是制約這些地區發展的最大的問題。所以,必須要加強對西北干旱地區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以及對這些地區水資源的保護和研究,這對開發西北地區的戰略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義。
我國的西南地區屬于典型的裸露巖溶區,該地區是我國重要能源以及有色金屬的基地。但隨著今年來石漠化發展的速度加快,生態環境日趨惡劣,人們的生活貧困潦倒,所以西南地區是我國最為貧困的地區之一,巖溶石山生態環境的惡劣化,嚴重制約著這些地區的經濟以及社會的發展,甚至還使長江以及珠江中下游地區的生態發展以及生態平衡受到嚴重額威脅。所以,為了改變這些區域巖溶山區落后面貌,應對這些區域展開科學合理的研究,探索出一個可行有效的治理方法,改善這些區域巖溶山區的落后面貌,并不斷的促進西南地區持續發展
三、水文地質環境地質以及工程地質的科技化發展趨勢
水文地質環境地質以及工程地質的科技化應該以國家重點工程為載體,比如南水北調等大型工程,其影響深遠,也為國家長治久安、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在隧道工程中涉及的范圍也比較廣,比如水利工程、公路工程、地下工程等等,而這些工程中水文地質環境地質以及工程地質都得到了一定應用,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比如鐵路建設過程中會面臨隧道建設問題,這一過程最顯著就是巖溶地層止水問題,有很大可能引發涌水涌砂事件,使鐵路嚴重癱瘓。對于隧道深層巖溶治水技術的研究應該成為科學化發展中突出的內容。在巖石邊坡中的應用涉及到水庫回水、水利工程壩基建設、鐵路工程等,可以保障工程建設以及后期投入使用的穩定與安全性。影響巖石邊坡的因素也很多,比如河谷外鼓、頻繁的采煤活動、長河谷下沉影響邊岸的穩定性等,這些都應該作為水文地質環境地質以及工程地質科學化發展的研究內容。近年來,國家快速發展,而水文地質環境地質以及工程地質必然是要為規劃服務的,比如中國地質災害圖、城市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等等,更好的為工程建設提供規劃以及與充足的資料,保證工程建設有效性,這也將成為水文地質環境地質以及工程地質科學化發展中應該予以關注的問題。近年來,為了城建規劃及地理規劃,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工作一各種各樣的形式逐步的發展起來。其中包括國地質災害圖、全國環境地質圖系以及圖文結合的中國重點城市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對策等,這位今后的工程建設以及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并提供出科學合理的資料依據。
結束語
目前來看,我國的環境態勢嚴峻,污染情況不容樂觀,在這種情況下,水工環面臨著嚴峻考驗,關于水工環的研究工作要持續深入,利用水工環的研究和發展,解決當前的各種社會性問題,進一步的發揮出水工環的重要作用,同時,干旱地區也要采取合理措施,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積極的推行節水技術,沿海地區要加強地質環境監測,消除地質隱患,通過對水工環的持續研究,推動社會經濟與環境生態的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1]杜雄進.淺談工程地質勘察中水文地質問題[J].大眾科技,2009(12):78-79.
[2]李能芬.工程地質勘察中水文地質問題的危害探討[J].甘肅科技,2011(12):34-35,91.
[3]賴安超,舒珩.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的科技發展趨勢分析[J].數碼設計,2017,6(10):82.
[4]王瑞久.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的科技發展趨勢[J].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16(03):1-5+13.
[5]崔啟鑫.工程地質勘察中的水文地質危害分析及對策探討[J].科技資訊,2019,17(11):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