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穎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本質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實踐發展中的基礎性和前沿性的元問題,對這一元問題的爭議主要聚焦于本質與屬性,一元與多元兩個維度;結合爭議焦點,細究其研究成果,可發現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研究呈分岔式發展趨勢。基于理論研究現狀,探析出否定之否定、個體社會化、實踐中探規律三條基本路徑。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本質;主要爭議;發展態勢;方法路徑
任何理論學科的建設和內在研究的深化均離不開基礎理論的不斷推進和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理論的基礎性、根本性和源頭性問題,事關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和立足點,對其展開實質性的探索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的關鍵一環。
一、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研究的主要爭議厘析
思想政治教育本質問題的研究就是學科的立論之本。學者們對本質問題的探討最為主要的就是本質與屬性、一元與多元之爭,這兩組分歧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理論產生爭議的邏輯起點。
(一)“質”與“性”之爭
質即本質,性即屬性,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研究者們常從思想政治教育屬性的角度去把握本質,將本質屬性等同于本質,形成了政治性、意識形態性、階級性、價值性等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屬性”論。學者武東生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就是各種各樣思想政治教育所共有的、相對穩定的屬性,這一屬性構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根據,并且從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表現形式。但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僅從屬性論的角度去認識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具有局限性,學者褚鳳英認為屬性作為事物的內在規定性(質)的反映,是直接呈現出來的、在現象層面的、可以為我們感官直接把握的規定性。因而從屬性的角度也只是對思想政治教育現象的認識不是本質的認識,思想政治教育的屬性也就不是本質。這兩種思路的分歧導致完全不同的理論研究結果,但究其根本,存在本質論與屬性論這兩種觀點的內在原因在于對本質是什么以及性質、根本性質、屬性、本質屬性、質、本質這六個概念的區別是什么沒有很明確的界線。
(二)“一”與“多”之爭
學界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闡釋主要包括意識形態論、人學目的論、價值主導論、灌輸論、人的社會化論、社會治理論、掌握群眾論、二重本質論、多重本質論、相對本質論。一元論者堅持本質的唯一性;而二元論者堅持本質具有二重性,二重性折射在具體內容上的主張又有所不同,包括黨性與人性的統一、工具性與目的性的統一、意識形態性與超越性的統一、政治性與科學性的統一、規律性與目的性的統一、工具性與交往性的統一、科學性與價值性的統一等觀點;多元論認為,本質是多維的、立體的,所以應多角度、多視域、多層次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研究,目前,多元論的主要觀點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是目的性、實踐性和階級性的統一;政治性、思想性、科學性與教育性是其本質;其本質為政治性、服務性、工具性與啟蒙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研究的分岔發展態勢
在對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研究的認識與探討過程中發現,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研究還呈現出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和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性的分岔式的發展態勢。
(一)傾向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
傾向于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的學者主張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質上是統治階級為了維護階級統治,通過灌輸階級統治理論,促使其社會成員對其所倡導的價值觀念產生心理認同并踐行規范的政治活動。具體可分為三種基本觀點。其一,意識形態論。意識形態論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在其本質上是傳播主流意識形態、凝聚國家和社會歷史情感、滿足統治階級政治訴求的實踐活動。李忠軍將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理解為“鑄魂育人”,即階級集團在社會成員內心深處所施加的蘊涵本階級思想政治道德觀念體系的靈魂鑄塑活動。其二,政治從屬論。政治從屬論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由政治衍生出來并依附于政治之上,是一定的政治利益集團以實現政黨的政治利益訴求為目標,促進政治社會化的實踐活動。學者葉方興采用社會系統論的研究范式,認為政治性本身兼容了階級性,體現了維護階級利益的價值導向和社會性特征。其三,理論灌輸論。持該觀點的學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在于不斷向工人和廣大群眾灌輸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但是此灌輸并不是對原有思想理論進行削足適履或生搬硬套,而是將其看作是提高工人思想覺悟、引導工人政治運動、占領思想文化陣地的理論依據。劉書林認為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干別的,正是專門做灌輸的,所以它的本質是灌輸。
(二)傾向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性
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生命活動是有意識的、具備主觀能動性的,不能離開社會環境而孤立存在。基于此,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研究這一論題其代表性的觀點其一是教化育人論。教化育人論主張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就是教化育人,強調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開展以尊重和考慮教育客體的身心發展規律為前提,以追求教育客體的個性發展和現實需要為目標,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教育導向。學者肖映勝將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核心維度和價值坐標指向人文關懷,認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就是要促進人的思想意識回歸和人的生活實踐回歸。其二是價值觀教育論。價值觀教育論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具有預設目標和價值指向的價值觀教育活動,其過程實際上是一個系統的、循序漸進的涵蓋“價值外化—價值內化—道德實踐”的價值實現過程。張苗苗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價值無涉的,而是帶有明顯的傾向性,其本質在于核心價值觀的傳遞。
三、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研究的方法路徑探析
方法路徑是認識事物、理解事物的指向和可行性的體現,只有采取正確的、科學的方法,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才能夠真正把握事物的內在底蘊。
(一)否定之否定的辯證思維路徑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會經歷否定之否定的辯證過程,科學認識事物的本質需要遵循“兩條道路”的認識邏輯,第一條道路是完整的表象蒸發為抽象的規定; 第二條道路上抽象的規定在思維行程中導致具體的再現。按照這一認知軌跡,首先是直觀感受,將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個具體的表象獲得直接知識,即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性認識階段;其次是思維加工,將思想政治教育所內涵的具體要素抽象為基本規定;最后是具象還原,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各個要素聯系起來,在思維中再次綜合上升到具體,使這些作為“抽象的存在”進入人的思維再次形成具象,即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把握階段。思維抽象的辯證過程是要抽象出教育主體、教育客體、教育環境等這些能反映出其本質的規定性,進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貌,在系統性、綜合性的基礎之上深入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
(二)個體社會化的二次進階路徑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進程中探索其本質,研究人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發揮的作用就要遵循個人社會化的二次進階路徑。首先,準確捕捉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歷史時期所呈現出來的共性與特性,任何抽象理論科學探究它所研究的對象之起源,目的在于揭示該對象的某種本質。其次,從人的本質理論出發研究人作為行為發出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歷程和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過程中的地位及怎樣發揮的主體作用。一方面,人作為一種社會存在物,能夠根據自身的物質和精神發展需求來不斷調整思想政治教育的運行過程和階段目標; 另一方面,人的主體性決定了人的行為是自主的、能動的、自由的、可選擇的。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人從碎片化的個體發展成完整的主體,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實現個體的社會化。最后,在社會生產實踐和階級統治實踐的基礎上,著眼于社會的整體性,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各個方面的相互聯系及相互作用,這是從價值維度層面發揮社會的導向性,實現個體社會化的二次進階。
(三)實踐中探規律的全局透視路徑
實踐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征,基于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這一理論基礎,用綜合性視角來透視思想政治教育本質,力圖從思想政治教育動態實踐中分析組成要素間的矛盾并把握規律。首先,社會實踐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發展的立論基礎,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開展的現實依據和價值生成的有效回應,它的產生、存在和發展同社會實踐有著本質的、必然的聯系,從實踐出發是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必由之路。其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體現出和而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較突出的表現在主客體之間的矛盾、理論與實踐的協調性之間的矛盾、理想需求和現實境況之間的矛盾、教育手段和教育效果之間的矛盾,如何處理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特殊矛盾,就必須要堅持全局視角、抓住要害、聚焦重點、結合現實、挖掘本質,從而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做出較為全面的分析。最后,通過揭示人的思想道德素養形成發展的內在規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實踐規律來窺探個體對社會要求和社會規范的內化效果,以此為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狀況和未來趨向創造條件,為探究思想政治教育本質提供理論遵循。
參考文獻:
[1] 李忠軍.“鑄魂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質核心內涵的探討[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10) : 104-108.
[2] 肖映勝.促進人的兩種回歸——再論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價值取向[J].思想教育研究,2017(1) : 24-27.
[3] 張苗苗.論思想政治教育的發生、發展與未來走向[J]. 教學與研究,2017(7) : 15-22.
[4] 陳秉公.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研究現狀及建議[J].思想教育研究,2014(6) : 6-12.
[5] 駱郁廷,楊威.論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根源[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5) : 655-659.
基金項目:本論文獲重慶交通大學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資助(2020S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