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墨子·尚賢上》
在知識經濟時代,人才是一個城市發展的不竭動力。
城市要快速發展,迅速提高自身影響力,從表面上看,需要資本進駐,但歸根結底,還是基于人才背書。為使城市能夠快速發展,持續發展,或保持原有的較高的地位,它必須“搶人”,搶到人后還需用各種方法將其留下,以此維系城市發展。
如今,國內多個城市參與到“搶人才大戰”中,并且使出渾身解數,紛紛展現搶奪人才的決心,一場史無前例的“搶人風暴”正在上演。
說到人才對于一個國家一座城市發展的重要性,就不得不提二戰時期的美國和德國,二戰前期,德國有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如V2 火箭總設計師布勞恩、著名核物理專家愛因斯坦、著名核物理專家海森堡等等,這些科學家或是被美軍俘虜,或是自己逃亡到了美國。他們的到來,極大地促進了美國的科學技術發展,使得美國在二戰之后一躍成為超級大國,在核物理、計算機、經濟等多方領域走到了世界前列。
所以,人才對于一個地區的科技及經濟發展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如今中國的萬億俱樂部城市,無一例外不是依靠強大的產業進行支撐,而產業突飛猛進的背后,離不開人才的聚集和發展。
在上個世紀,中國還是世界代加工廠時,城市之間拼的是勞動力人口流入。有重大勞動力人口流入的城市經濟發展較快,而處于經濟轉型期的現在,人才的爭奪顯得格外重要。隨著企業馬太效應的不斷體現,人才成為各大企業競相追逐的熱點。
當一座城市能吸引并承載得起遠大的夢想,就意味著站在了不同的起點上。很難說城市所需要的人才一定是什么樣子,但他們肯定是一群敢想敢做的人。
城市展現出怎樣的氣質,才能吸引到相應氣質的人才。這種良性的互動,要經過一個試探的過程。面對創新創業的熱情,城市就要充當一片生機勃勃的試驗場,以最大的寬容讓各種人才找到共鳴,為各種各樣在今天看來或許“不靠譜”的創意提供放手一搏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