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坤
黑色的雙肩包是不能離身的,出差如此,在公司旁的咖啡廳里也是如此。“這是創業者的標配,我這包算小的了”,端著手里的咖啡,龍汝倩笑著說。
他留著簡單的平頭,架著一副眼鏡,臉龐瘦削,卻精神滿滿。他不怎么在意穿著,一雙休閑運動鞋,一條牛仔褲,一件更接近牛仔質地的便西就能出門。在頻繁的加班和出差日程中,這套裝備顯然更“皮實”——這個詞,也是龍汝倩的特質。
2014年,龍汝倩在重慶創辦小愛科技,2016年孵化“芯邁”,打造專注于足部健康的科技廠牌,持續刷新,韌性成長。
8年的創業之路,他一如既往的勤勉,可以如機器一樣工作,像“馴化”各種新材料一樣調試自己,始終保持專注且高效的狀態。在他的帶領下,芯邁足脊健康定制穿戴已成長為行業頭部品牌,朝著世界級科技企業的目標開拔。
不是只有火箭、芯片才能冠以科技之名,龍汝倩證明,一雙鞋墊、一雙鞋也能呈現科技的另一種可能。只要是有意義、有價值的好產品,就能改善人們的生活品質,體現科技的溫度。
這是一個企業家的夢想與癡醉。
在一個多小時的采訪里,龍汝倩一共說了18次“有效”。
這兩個字,是專屬于他的互聯網“黑話”,串起了他的創業之路,也奠定了他商業哲學的根基。創立8年,芯邁的產品在切換,但始終以“有效”為圓心,以創新為半徑,勾畫自己的努力與精進。
龍汝倩對“有效”的執念,要追溯到兒時拆收音機和手表的時候。為了驗證各個部件怎么拆更快并能完美地裝回去,他沒少挨罵。天生熱愛探索和創造的他,大學時迷上了方興未艾的互聯網行業,他跑去自學了編程技術。邁出校園后,他賣過電腦、做過軟件和網站。“風口”上的反復跳躍,讓他具備了IT行業的極客思維:愛冒險、好探索,對技術有種偏執的追求。
2014年,“互聯網+”的理念席卷神州,創新創業春潮乍起,科技的力量深刻改變著這個社會。龍汝倩的父母都是醫生,從小的耳濡目染,讓他心里也珍藏著一份救死扶傷的責任感。這一年,他在重慶創辦小愛科技,推出互聯網醫療平臺“360問醫生”,用技術連接患者和醫生,試圖打破醫療信息和資源的不對稱。

后來,互聯網進入下半場,巨頭齊齊發力人工智能+物聯網賽道。龍汝倩敏銳感知到,互聯網醫療的機遇期正在關閉,而對傳統產業做智能化、網聯化升級,正激發新的想象空間。
龍汝倩的第一個物聯產品,是2015年帶著團隊研發的智能孕婦鞋,這款產品在升級孕期穿著體驗的同時,將傳感芯片植入鞋底,為孕婦提供科學的運動建議。孕婦鞋之后,同樣的邏輯也應用在老年鞋上,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緊接著,團隊又計劃啟動智能兒童鞋項目。
而在公司和團隊日漸成長時,龍汝倩的焦慮卻日益清晰:把芯片塞進鞋底,就是最有效的產品形態嗎?為了回歸產品本源并尋求更有效的創新,他開始四處考察。
在重慶一家三甲醫院的運動康復中心,龍汝倩看到了揪心的一幕:一位身患小兒麻痹癥的男童,只穿著一條內褲站在偌大的實驗室里,上方垂下的數條傳感電極連接在兒童的頭、肩、脊、腿等部位。在醫生引導下,孩子努力維持平衡,在壓感墊上行進,摔倒了也得爬起來繼續走。測試的結果,將用來給孩子定制造價不菲的日常運動輔助裝備。
這套步態分析系統進口于德國,成本很高,不是所有醫院都會配置,更不是所有患者都能用得起。據統計,全球有75%的人存在下肢生物力線異常,比如扁平足、脊柱側彎、半月板磨損、X/O型腿……對步態調試、定制產品有龐大的需求。
“這才是有價值的市場!”龍汝倩有種柳暗花明之感。這些年在智能穿戴方面的迭代和堅守,有了更精準的聚焦、更有效的戰略——通過AI智能方式,打造足部健康定制穿戴。這個戰略的背后,是上千億規模的市場,是龍汝倩攥在手中的巨大機遇!
這一次,他不再糾結于產品本身是否智能,而是將重心放在實現產品過程的智能化、數字化。這是一次全局智能思維的升級。為了讓戰略在商業場景落地,龍汝倩領著芯邁從小產品著手,將發力點放在小小的定制鞋墊上——作為一個配件,它能讓鞋子低成本升級為定制腳感,用戶接受度更高,市場很廣。
現在,抖音上有一款爆火的“3分鐘定制鞋墊”,正是芯邁自主研發的產品。密封的鞋墊放入熱水浸泡數十秒鐘后,打開來放進鞋里踩一踩,就能在家里得到一雙定制鞋墊,有趣又有料。
這些產品的最初產線,最早是龍汝倩“求”來的。
最開始,整個國內都沒有符合芯邁定制鞋墊標準的生產線,龍汝倩就去溫州找龍頭企業合作,請他們改造生產線,為芯邁代工。但這家企業客源穩定、生產負荷已滿,直接拒絕了他。
可龍汝倩沒有放棄,反復登門慢慢磨。龍汝倩每次都要坐動車前往杭州,再轉車到溫州,半年里來回跑了6次。有一天清早,代工廠老板看著龍汝倩憔悴的面容,才知道這已經是他第2次在中轉的杭州火車站里過夜。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代工廠老板終于同意合作。這個結果,龍汝倩等了太久。
如今,芯邁已在江西自建一個1萬平米的數字化制造工廠,是全國最大、最領先的足部穿戴定制“智”造產業基地。該工廠采用C2M柔性供應模式,每天能夠生產、發出1萬雙個性化定制鞋墊,它們都會配上“身份證”,從每一位用戶下單到快遞發走,一個二維碼跟蹤生產的全鏈條。
此外,數字驅動之下,工廠效率大幅提高,定制產品能以較低的價格走進尋常百姓家。小產品,大制造,一副鞋墊品質與效率的提升,背后是整個行業的轉型升級。
至此,龍汝倩的“有效主義”也有了清晰的內涵:以問題為導向、不斷解決行業痛點,為用戶提供便利,用小產品找到大機會、帶動大改變,造就一個有社會價值的企業。
這也是熊彼特對企業家精神的定義。
作為創始人,龍汝倩經常要向他人推介芯邁。若只說“定制鞋和定制鞋墊品牌”,沒有道出企業的亮點;說“下肢生物力線健康科學專研者”,又過于晦澀。
琢磨很長時間后,他終于找到了一個有效的類比:“腳下的特斯拉”!
這個說法,充分體現了芯邁充滿科技感、重塑用戶體驗的特質。最關鍵的是,它還藏著龍汝倩的野心:成為一家世界級科技企業,用定制穿戴改變世界。
在龍汝倩看來,這些目標并不遙遠。而唯一有效的方法論,就是死磕技術。
這些年,他被逼出了兩個習慣。一是看論文,公司有一面墻,放滿了定期更新的運動康復領域的論文,每一篇,他都研讀過不止三遍;第二個是觀察人的步態,每次走在路上,他總會不自覺地觀察前面的行人,暗暗分析這個人可能存在的足踝脊問題。
這是他對事業近乎偏執的渴望。他的專注力分成兩面:一面是個科技狂,眼里緊盯著人工智能、物聯網、算法這最前沿的動態,領導團隊探索關于智能穿戴的種種關鍵技術;另一面是產品經理,能洞悉客戶的需求,讓這些科技概念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產品。
8年來,他始終在兩者間流動。
“芯邁這幾年的融資,都換成了科技成果和一墻的專利證書。”龍汝倩介紹,近年來,芯邁在瑞昌、重慶、泉州均設立了研發中心,以硬核科技占據產品制高點。生物力線檢測及定制、足型掃描、壓力傳感、全身動捕……一項項行業前沿的解決方案走出研發中心,應用在芯邁各類檢測與定制設備上,核心技術的商業化已走在行業前沿。
“持續創新和精益求精的態度,就是芯邁的壁壘”,龍汝倩說。
截至目前,芯邁共獲得上百項技術專利,龍汝倩是所有專利的第一發明人。近期,龍汝倩同高校展開深度合作,憑借柔性織物壓力傳感材料在足部穿戴領域的應用研究,聯合榮獲中國紡聯2021年度科技發明獎一等獎。這個獎項全國只有2個。
因為這份對事業和技術的狂熱,龍汝倩常常忽略自己的生活,穿得簡單,吃得隨意。2020年一場手術后,他剛能下床,就冒著傷口隨時可能裂開的風險,溜出來召集核心成員了解各項目進展。“龍哥”,是芯邁伙伴對龍汝倩的稱呼。這是個讓員工又愛又怕的角色。他拒絕領導文化,凡事講究平等,辦公桌放在員工中間,最后一個離開公司的也常常是他。

而為了一個節點目標拉著團隊加班到深夜的是他,對產品設計細節不滿意時瘋狂痛批員工的也是他,為了達到技術指標不斷給大家加壓的還是他。前不久,他的CEO助理才和他吵了一架。因為對產品有些不同意見,爭論時,龍汝倩的攻擊脫口而出:“你們做的東西根本沒什么用!”
話說完了,氣也撒了,龍汝倩又滿是懊悔:“不是否定他們,只是細節不達到120%,就是無效產品,我著急。”
因為芯邁即將迎來一場“硬仗”——直營合伙人招募計劃,團隊必須跟上指數級發展的芯邁,讓賽道更寬,技術發展更快,體系更穩健。
龍汝倩將芯邁的目標分為兩個層級。一種是在全國2800多個縣級行政區域各開設一家定制中心,通過專業級智能設備和算法檢測生物力線,再用定制產品解決兒童足脊異常、老年人足脊亞健康、運動人群運動損傷及康復等問題。
其二,則是將芯邁的檢測與定制設備組成迷你店,設置在中醫館、健身房、運動康復中心等場景,用戶只需站在檢測設備上,就能全自動完成檢測,并通過現場的定制服務,拿到一雙專屬自己的鞋墊。這種人、貨、場的精準匹配,既為消費者帶來增值服務,又能為經營者提供分潤,搭建出一套穩定、健康、持續共贏的業務模式。
一位加盟了芯邁迷你店的健身房負責人稱:“我第一時間加盟,一是門店需要服務升級,再者是相信龍總的能力和為人。”據說,在公司最困難的時候,龍汝倩還曾變賣3處房產保證員工薪水按時發放。在2020年疫情的重創下,他也沒有裁掉一個員工。
在龍汝倩心中,創業這件事很刺激、很迷人。但“折騰”的底線,是真誠對待員工、客戶和合作伙伴,“要對得起每一份信任”。
這,也是有效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