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靜


摘要:“幼兒園與小學銜接的研究”結果表明“幼兒入學后適應困難之一,是幼兒社會性適應困難即幼兒不能很好地明確自己的責任,不能很好地完成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和要求攜帶的物品,不能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和樹立該做的事情就必須努力完成的意識和想方設法去完成的能力”。這一現象制約著幼兒入學后的學習乃至成年后的生活、工作。本文以行動研究法為主,從日常生活中的測評、情景觀察到家長問卷,全面綜合分析幼兒問題所在,制定詳實的研究方案,并利用種植活動通過家園配合等方法展開研究,培養大班幼兒責任感。
關鍵詞:種植;幼兒;責任感;研究
一、問題的提出
進入大班下學期后,教師對幼兒布置完成的任務相對較多,如:回家與家長共同收集主題學習的相關資料、把自己的作品帶回家與爸爸媽媽分享等,但是都會有部分孩子忘記,有一些孩子記得有任務但記不住具體要求。于是教師在三月初對本班進行了調查,通過測評、情景觀察及向家長發放問卷等多種形式,較全面地了解了本班幼兒責任感的發展現狀。
(一)對幼兒布置任務了解他們完成任務的責任意識。
第一次測評:在一次繪本教學中幼兒們發現一個“鲇”字,他們很感興趣,有人把它拆分念作“魚、占”,有的求助老師,于是我把查找這個字的答案作為一個任務讓幼兒回去完成,并在第二天告訴我查找的結果。
第二次測評:一次集體繪畫活動,活動前我向幼兒提出下列要求:“畫完畫,把畫放在老師的鋼琴上,收好彩色筆放回美工區,再把椅子搬到樓道”。
(二)從家長們調查問卷了解到情況:
(1)幼兒在家能自己整理第二天入園的書包嗎?
A能 13% B偶爾能 42% C不能 45%
(2)幼兒玩完玩具后能按要求收整自己的玩具嗎?
A能 30% B偶爾能 22% C不能48%
(3)能完成父母臨時交給的任務嗎?
A能 35% B偶爾能 55% C不能10%
(4)能把老師交給的任務傳達給父母嗎?
A能 21% B偶爾能 13% C不能66%
(5)能關愛長輩,為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嗎?
A能 11% B偶爾能 73% C不能16%
(6)您覺得在幼兒園培養幼兒的責任感是否有必要?
A是 100% B否 0 C無所謂0
綜合上述測評、情景觀察發現大班幼兒在完成任務的責任意識上存在:對完成任務的意識不強,不知哪些事情是自己必須、應該做的;有意記憶、認真傾聽、理解及完成任務的能力相對較差。由此可見在幼兒園培養幼兒的責任感是十分必要的。
二、研究的價值和意義
責任感是人對自己的言行和所承擔的義務持認真負責和積極主動態度而產生的情緒體驗,它是幼兒的高級情感——道德發展的重要指標。一個為自己負責的孩子才會承擔家庭義務和責任,也才可能將來履行公民的義務為社會和國家盡責。新綱要中的社會領域目標也明確指出:要培養幼兒能努力做好力所力及的事,有初步的責任感。
大班幼兒期是責任心產生和初步形成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幼兒處在一種最積極的準備和接受狀態,如果給予必要的刺激和幫助,某種行為能力就會迅速發展起來。并產生長久的影響??梢哉f幼兒的責任心是構成其社會性發展三維結構(責任心、合作性、自制力)的一個重要維度,也是大班幼兒心理健康的基本要素??梢?,責任感的培養在學前教育中的重要性。
但人的責任心不是先天的與生俱來的,需要成人經常給幼兒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務,要求他完成并及時給予表揚,培養他的責任感和認真負責的態度。著名教育學家陳鶴琴先生也說過:“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應該讓他們自己去做~兒童習慣養得不好,終身受其累。”而我園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環境,每個班級都有一塊種植地,種植活動就具備了人人能參與的條件,也是大班幼兒力所能及的事情。如何在種植活動培養幼兒的責任感呢? 這是本次研究的主要方向。
三、研究的目的
(一)探索利用種植活動培養大班幼兒責任意識的策略。
(二)引發家長對幼兒責任感培養的重視,指導家長運用正確的方法培養幼兒責任感,更好實現家園共育。
四、研究方法與研究過程
(一)研究方法
1.調查研究法
研究者身兼教學者、調查者的多重身份,擔負問卷設計、活動實施、分析的主要任務,并適時對行動研究進行總結、反思,旨在表露種植活動對幼兒責任感培養的作用與影響。
2.觀察法
通過觀察記錄,記錄分析教育活動情況。
(二)研究過程
以收集問題——擬定總體計劃——實施行動——總結評價的模式進行行動研究。在實踐中邊實踐、邊調整、邊總結,每一次實施行動都會結合本班孩子實際情況,在探索中找尋科學合理的實施路徑。
1.分組開展,對比種植萌發責任意識
在種植活動一開始,根據我們在中班集體種植的經驗,幼兒自主分為三個小組,由三位志愿者媽媽指導各小組幼兒進行種植,這樣小組化種植可以便于每一個幼兒都能參與,滿足每一個幼兒都能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而且小組間種植情況的對比也會激發幼兒對本組種植物的關注和護理任務的責任心。
2.細化分工,明確職責形成責任意識
分組種植后,幼兒自由協商自己的分工內容:鋤草、松土、施肥、澆水、捉蟲、記錄,并做好每周護理計劃。老師在種植園給每一個小組制作了種植責任牌,把幼兒們的分工、種植指導媽媽公布出來,當每一個幼兒都能明確自己的工作內容后,幼兒完成這項工作的責任心就會得到強化。
3.適時總結,用榜樣力量激發責任感
每周五我會組織每一個小組進行總結各自工作完成情況,并請負責記錄的幼兒公布近期觀察到的植物的變化,比如:5月份的時候,雨水充足,但是負責澆水的幼兒還是每天去澆水,結果很多植物的葉子變黃、腐爛;除草的幼兒分不清雜草和蒜苗,結果雜草沒有除干凈,長得比蒜苗還高......有了總結,幼兒就會不斷尋找解決的方法,這樣責任意識也在不斷提升。
4.強化記憶,提高完成任務責任感
幼兒有效完成任務不僅需要責任感,同時更需要具備一定的能力——那就是掌握認真傾聽、理解語意、記住重點和完成任務的技能技巧。幼兒期的記憶主要是無意識記,記憶短暫,你早上布置的任務到了下午就不一定記得了,所以在一開始讓幼兒能有意記住自己種植的任務并認真去完成是有點困難的。我們說的有意記憶指事先有明確任務,并需花一定努力的識記。我每天在放學前都會與幼兒進行關于種植的談話:你們明天要完成種植地的什么工作了?你們的菜苗現在長的怎么樣?你今天去觀察了菜嗎?......通過這樣幫助幼兒強化種植任務的記憶后,幼兒對完成種植任務的意識就會提高,也就更明確自己的責任。
5.家園配合,家長參與開展種植
幼兒責任感的培養絕非一日之功,也不是光靠幼兒園的單方面努力就能培養起來的,因此更需要家長的大力支持與鼎立配合。我通過各種形式,如:召開家長會、QQ群上共同探討、交流、分析幼兒的現狀怎樣?結合升入小學后可能出現的問題?對于幼兒責任意識方面的微小進步、面對幼兒現在存在的問題等,大家共同分析、制定措施一起解決。這樣使家長對班級工作開展情況了如指掌,進一步認識到責任感的培養對幼兒未來長遠發展的重要性,愿意為此次活動的順利開展“保駕護航”。
對家長我也提出了以下要求:
(1)每天來園記得提醒幼兒到種植園看看,讓幼兒完成自己的護理工作。家長動口不動手,強化幼兒種植任務意識;
(2)經常詢問幼兒的種植情況,加強幼兒的責任感;
(3)積極配合幼兒在種植活動中所需肥料收集、種植技巧學習、防害蟲護理知識學習等任務,督促幼兒保質保量完成任務。
五、研究的成效
幼兒責任感的培養是一個長期而又復雜的教育過程,必須一環連一環,環環相扣。因此在責任感的培養過程中,本研究注重實時觀測和及時反思調整,不斷尋找激發幼兒責任意識的策略,總結出以下措施:(一)制定計劃落實責任主體;(二)擬人化情景提升責任心;(三)榜樣帶動互促互進;(四)成人放手讓幼兒做責任的主人。經過半年的種植活動,我們對班級幼兒進行觀察測試,并在家長中投放調查問卷,得出結論:
測試一:針對近期菜地發現蝸牛肯吃菜葉,影響菜苗生長的情況布置任務:每人查找有關蝸牛的資料,如何消滅菜地里的蝸牛,要求第二天團討的時候交流。
測試結果表明:同類測驗幼兒的完成率從原來的34%上升為85%,投放的家長問卷反饋85%的家長反應,孩子的責任意識增強,在家能主動承擔家庭中的一些家務,老師布置的種植任務都能及時告知家長,并尋求幫助一起完成。通過教育實踐證明利用種植活動培養幼兒責任感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參考文獻:
[1]錢志亮.入學早知道:兒童入學必備的八種能力[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5.
[2]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