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瑞霞
自2021-2022學年第一學期開始以來,我校數學組重點進行了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教研,并且經過一學期的努力,我們數學組在綜合實踐活動課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收獲。
說到綜合實踐活動,早在開學前的集體備課中,我們研讀課標的時候,我就對“綜合與實踐”課程“看對眼”了。在小組討論中,我更是提出了對綜合實踐課程的重視。不曾想,這學期以來我們的研究還真放在了這一領域。
其實,這不免使我們聯想到“雙減”政策的出臺。“雙減”工作的意義非常重大,它的整體環境維度是為了促進義務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為了課堂的教學質量。落實“雙減”新政策,營造教育新生態,刻不容緩。數學領域的“綜合與實踐”課程恰好是一個突破口,迫使我們必須下定決心,將“雙減”落地落實。那么,要想上好“綜合與實踐”活動課就得將新課標研讀透徹。
《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的課程內容中,我們可以知道“綜合與實踐”是四大部分之一。“綜合與實踐”是一類以問題為載體、以學生自主參與為主的學習活動。在學習活動中,學生將綜合運用“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等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綜合與實踐”內容設置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有關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積累學生的活動經驗,提高學生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在學段目標中,對于我們1-3年級的學生來說有三點要求。
1.通過實踐活動,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體驗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問題的過程,獲得初步的數學活動經驗。
2.在實踐活動中,了解要解決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辦法。
3.經歷實踐操作的過程,進一步理解所學的內容。
對于4-6年級的學生來說有四點要求。
1.經歷有目的、有設計、有步驟、有合作的實踐活動。
2.結合實際情境,體驗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3.在給定目標下,感受針對具體問題提出設計思路、制訂簡單的方案解決問題的過程。
4.通過應用和反思,進一步理解所用的知識和方法,了解所學知識之間的聯系,獲得數學活動經驗。,
在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上冊中安排的綜合實踐活動課是《量一量,比一比》,它的重難點是對“量”的實際意義的理解,發展長度觀念。它的可操作性強,使學生既在應用中進一步加深了對物體長度的認識,又達到了對幾米的實際意義的理解,也積累了測量、描述等方面的經驗,為后面的實踐活動積累了活動經驗。在活動過程中,不同的學生獲得經驗不同,認識也不同,使得各個檔次的學生均學有所獲。
從我們的課堂的實際操作中,我們也不難發現綜合實踐活動課有別于學習具體知識的探索活動,更有別于課堂上教師的直接講授。它是教師通過問題引領、學生全程參與、實踐過程相對完整的學習活動。
“綜合與實踐”的教學,重在實踐、重在綜合。重在實踐是指在活動中,注重學生自主參與、全過程參與,重視學生積極動腦、動手、動口。重在綜合是指在活動中,注重數學與生活實際、數學與其他學科、數學內部知識的聯系和綜合應用。
教師在教學設計和實施時應特別關注的幾個環節是:問題的選擇,問題的展開過程,學生參與的方式,學生的合作交流,活動過程和結果的展示與評價等。
要使學生能充分、自主地參與“綜合與實踐”活動,選擇恰當的問題是關鍵。這些問題既可來自教材,也可以由教師、學生開發。提倡教師研制、開發、生成出更多適合本地學生特點的且有利于實現“綜合與實踐”課程目標的好問題。
實施“綜合與實踐”時,教師要放手讓學生參與,啟發和引導學生進入角色,組織好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并照顧到所有的學生。教師不僅要關注結果,更要關注過程,不要急于求成,要鼓勵引導學生充分利用“綜合與實踐”的過程,積累活動經驗、展現思考過程、交流收獲體會、激發創造潛能。
在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觀察、積累、分析、反思,使“綜合與實踐”的實施成為提高教師自身和學生素質的互動過程。
小學生學習數學應不僅學習書本知識,更應該讓學生們感受到數學學習和科學研究的策略、技能與方法,使學生們在綜合實踐活動課中獲得學習成功的快樂體驗,增強求知欲和自信心,從而讓學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發展。
關于如何上好綜合實踐活動課,我們還要進一步研究和探索,期待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全面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