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翔文 孫靜
摘要:在我國,學前兒童民謠誦唱教育屬于亟待開發的幼兒園課程資源,在幼兒園課程改革與多元文化教育備受關注的雙重背景下,兒童民謠從隱匿狀態走進學前教育研究視野。在研究進程中,幼兒民謠資源收集難,類型雜,使得在幼兒園實踐中存在一定阻礙。但與此同時,民謠具有文化價值和教育功能,應成為幼兒游戲課程中的重要資源。因此,本文選擇開展以民謠為資源建構幼兒園游戲課程的策略研究,意在豐富幼兒園課程資源,也使民謠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傳承和弘揚。
關鍵詞:幼兒民謠;游戲課程;幼兒民謠游戲課程
民謠,是一種民間流行的、以方言來表達的地方性歌謠,是歷經歲月沉淀流傳下來的民間瑰寶。民謠藝術活動開展較為靈活,具有一定的動態化特點,能夠實現教師與幼兒、幼兒與幼兒的多向性互動,而這恰與游戲化課程特點及其相似。將兩者結合,建構以民謠為資源的幼兒游戲課程,將更大程度上發揮民謠的功能,體現幼兒游戲課程的優越性。因而,下文將具體對建構與實施有創新、有價值的幼兒民謠游戲課程作以闡述。
一、幼兒民謠游戲課程的實施原則
在課程開展過程中,要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并結合民謠傳統藝術特點,制定相對應原則,并將原則貫徹于幼兒民謠選材和課程開展中。
(一)主體性
在民謠選材中,應以幼兒為本選擇民謠,幼兒是活動的主人,是學習的主體,應選擇適合幼兒且幼兒感興趣的民謠;在民謠游戲課程開展中,要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幼兒主動參與到民謠游戲課程中。幼兒園在開發利用民謠時,應遵循以幼兒為本的主體性原則。
(二)科學性
民謠游戲課程實施中,要符合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觀”理論。幼兒民謠的資料搜集與編選,應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選擇;在課程開展中,注重方法和方式,且應循序漸進。
(三)創新性
在選材中,要發揮創新性,可以通過創編的方式使得內容更符合幼兒年齡且頗有趣味性;在課程實施中,可以創新游戲課程的開展方式等,引發幼兒對民謠的興趣。
(四)趣味性
趣味性原則即“寓教于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民謠的選材上注重有趣,且在課程中運用靈活的教學方式,使得課堂更有樂趣,且實現幼兒情感領域目標。
(五)整合性
以資源整合觀創新性開發民謠資源,有利于更好地融入在課程中,保證幼兒學習內容的完整性。并與其他領域結合起來,在幼兒一日生活中實施,以促進幼兒發展。
二、幼兒民謠游戲課程的選材策略
(一)適宜性 注意不同年齡段的特點,針對不同階段選擇不同民謠,以對幼兒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1、小班幼兒樂意與同伴交往,模仿性強,宜選擇易操作且趣味性強的小型民謠,營造寬松的心理氛圍,且緩解幼兒“入園焦慮”;
2、中班幼兒思維具有獨特性,活動量大但合作性較差,宜選擇合作性強的民謠,通過民謠誦唱中動作編排,促進幼兒動作的發展,培養幼兒組織能力和合作能力;
3、大班幼兒應選擇自主性強,活動量大,可選擇規則性、競賽性、合作性為主的民謠。
(二)多樣性 《指南》提出要給幼兒提供豐富多樣的教學資源,滿足其不同需求。因此,注意民謠量的積累,并對其進行主題分類。 收集整理不同年齡段適合兒童誦唱的各類民謠,如游戲類,傳統文化類,益智類,拗口令類等類型化民謠,以此豐富民謠誦唱游戲課程的課程資源。
三、幼兒民謠游戲課程的組織策略
(一)情境創設
將民謠置于幼兒熟悉的生活情景中,通過幼兒與幼兒、幼兒與老師的多向互動方式,使得幼兒對民謠產生興趣;
(二)欣賞民謠
通過媒體的方式,教師進行有選擇、有創新的,為幼兒展示各類幼兒民謠,使得幼兒有機會欣賞民謠作品,了解民謠文化;
(三)幼兒游戲
幼兒在情景中,自發進行動作表演,并進行誦唱,開展創新性游戲活動,以促進幼兒語言、健康領域發展,并通過活動展示和創編等方式,創造幼兒有展示自我的機會。
四、幼兒民謠游戲課程的教學策略
據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日生活皆課程”的理念,民謠游戲課程在幼兒園的實施過程中,要想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使用的教學策略要將民謠游戲課程融入幼兒一日生活。
(一)在主題活動中滲透民謠游戲
將主題相關的幼兒經驗融合,或根據幼兒在主題活動的興趣點和活動表現,與所選取的幼兒民謠內容結合動態生成主題活動;
(二)在過渡環節中融入民謠游戲
在合適的過渡環節開展民謠游戲,使得幼兒對民謠產生興趣,并避免浪費時間。例如,幼兒等待乘坐校車時,教師可選擇一些簡單的民謠,請孩子們一起做“手指操”等游戲。
(三)在環境創設中設計隱性課題
環境創設中包括:主題墻、環境布置、家園聯系欄、區域材料投放等,以豐富幼兒園與傳統文化相結合游戲的設計模式,設計與民謠相關板塊。促進幼兒民族認同感、早期文學語言、身體動作、認知與社會性等方面的發展,并促進文化的傳播,推動中華文化中“民謠”的傳承。
綜上所述,以民謠為資源建構的幼兒游戲課程的開展,有利于促進幼兒民族認同感、早期文學語言、身體動作、認知與社會性等方面發展,能夠讓幼兒多領域接觸本土文化,深化幼兒熱愛家鄉等社會性情感教育,從而促進全面發展;與此同時,豐富幼兒園課程資源,并使民謠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傳承和弘揚,為國內民謠教育的發展提供一定的經驗。
參考文獻:
[1]朱軼琳.廣西學前教育專業融入地方性兒童民謠的課程研究.音樂時空,2016年04期.
[2]何珍.湘西民間童謠游戲在幼兒園的開發與利用研究.湖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7年.
[3]薛梅.淺談在學前教育中引入民間傳統游戲的方法與策略. 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1年07期.
[4]陳俊君.幼兒園開發利用民謠教育價值的個案分析——以麗水民謠的開發利用為例.麗水學院學報.2013年04期.
[5]李素梅.基于蒙古族兒童民間游戲的幼兒園游戲課程開發.內蒙古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備注:此文為西安文理學院2021年省級大創項目:項目名稱:《可達鴨學前民謠誦唱工作坊》項目編號:S20211108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