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顯衛
摘要:雙減政策的落地從表面來看是對教育機構的嚴格整頓,對教師作業管理的更高要求,實質上是對教育生態的優化,在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同時,提高教學效率,實現讓教育主陣地回歸課堂,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的目標。初中教育是義務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是初中教學的主要學科,如何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推動全班學生均衡發展,實現減負、提質、增效的目標,是初中語文教師需要思考、研究、解決的問題,本文將對此做出分析。
關鍵詞:雙減政策;初中語文;教學研究
引言:
雙減作為近兩年度教育界的一大熱點話題,對于義務教育階段各學科的教師影響都是巨大的。可以說,“雙減”政策的正式推行,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雙減”已成為義務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所有義務教育者都應將“雙減”政策全面落實到教育工作當中,初中語文教師也不例外。對于初中語文教師來說,這是一次較大的挑戰,需要教師在新形勢教育背景下,轉變教學理念、完善教學體系,以此更好地完成減負增效的目標。
一、做好預習工作,用微課作業代替書面作業
對于學生來說,做好預習工作有利于其在課前對教學內容形成初步的了解,也有利于其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教師來說,指導學生做好預習工作,有利于落實“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也有利于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但從實際的初中語文教學來看,部分教師忽視了預習這一環節,習慣于布置較多的練習作業,意在讓學生通過“讀書百遍”達到“其義自見”的效果,不僅為學生帶來了過重的作業負擔,還有可能產生事倍功半的問題。在“雙減”政策下,初中語文教師應轉變教學觀念,正式、重視學生的預習,通過將部分練習作業改為預習作業,實現減負、增效、提質的教學目標。
例如,在《湖心亭看雪》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觀看微課,填寫學習任務單的作業。微課的第一部分主要為學生呈現西湖四季的景象,重點是冬天,讓學生在觀看風景、聆聽音樂的過程中產生學習興趣。第二部分為教師范讀,要求學生跟讀,讀準字音、節奏,并批注文中帶“一”的詞句,寫在學習任務單上。第三部分為初步感悟,要求學生結合課本注釋初步理解文章內容,并在學習上用自己的話填寫故事梗概。第四部分為問題思考,要求學生結合視頻回答“張岱宗為何去湖心亭看雪”這一問題。信息技術支持下的課前預習,豐富了學生視聽感受,建立了學生已有經驗與課程內容的聯系,奠定了良好課堂教學基調。
二、創設教學情境,為學生營造良好課堂氛圍
創設情境是各學科教師目前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對營造良好課堂氛圍,激發學生興趣,提升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等都起著一定的作用。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應該積極、合理的采用這種教學方法,以此為手段實現提質增效的目標。為確保情境法作用的充分發揮,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增加情景的逼真度,讓學生在觀看圖片、視頻,聆聽音樂的過程中,獲得強烈的感官體驗與豐富的情感體驗,從而對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
例如,在《背影》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用《父親的散文詩》這首歌曲導入課程,并為學生播放一些生活中體現父愛的偉大的圖片或視頻,以此創設出與課文內容相符合的情境。通過這樣的方法,學生的注意力會快速的集中在課堂上,還會產生情感的共鳴,為后續教學環節的有效開展奠定基礎。再如,在《壺口瀑布》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創設“旅游”情境。通過播放視頻將壺口瀑布在雨季時洶涌澎湃的景象直觀的呈現給學生,使其感受洶涌奔騰,波瀾壯闊的意境,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在此過程中,學生能會將教材上的文字和視頻中的景象相結合,從而進一步體會作者在用詞上巧妙,更深刻的理解作者想要抒發的感情。
三、豐富教學方法,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習樂園
課堂是提質增效的主要陣地,如果教師能夠為學生構建一個智慧、高效、趣味盎然的課堂,那么學生的學習動力就會更充足,學習質效自然也就有所提升了,這就需要教師豐富教學方法,并且能夠對其進行靈活的應用。需要注意的是,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習樂園并不意味著將教學過程娛樂化,而是要在實現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增加教學的趣味性,避免產生本末倒置的問題。
例如,在《昆明的雨》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繪畫的方式導入課程。具體來講,教師可以在課堂的一開始帶領學生畫一座小山,畫幾棵大樹,畫幾朵烏云,最后再畫上一場雨,并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雨不像其他事物那么容易畫出來”這一問題。接著,教師進行總結“雨之所以難畫是因為它沒有具體的形狀,但有一位作者,運用文將‘雨’生動形象的描繪出來,接下來便讓我們學習《昆明的雨》,一起讀懂汪曾祺。”隨后,通過對文本的解析,讓學生賞析語言,感悟主旨。
結束語
綜上所述,“雙減”對于教師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如何抓住機遇,實現提質增效的目標是目前初中語文教師必須要研究、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王錦. 初中語文教學“減負增效”的策略研究[J]. 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21(10):165-166.
[2]秦和平. “雙減”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策略[A]. .課程教學與管理研究論文集(五)[C].:,2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