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鴻
摘要:在中學物理課程中,視聽媒介就是一個教育手段——一個更高級的教育手段。其能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發揮良好的輔助教育功能外,還受課堂教學規則等教育因素的約束。唯有把電教手段和上課規則科學合理地結合起來,電教媒體才能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起到相應的功能,從而優化課堂結構,提升教育質量。
關鍵詞:初中物理;多媒體教學;存在問題;優化措施
引言:
近年來,多媒體教學輔助課程在初中課堂中日益受到重視,并獲得了不錯的教育效果。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還是出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不少老師,尤其是農村初中老師,對自己的教學業務并不了解,流于形式。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如何克服這些問題呢?
一、多媒體教學的使用,可以優化教學過程
在傳統教學中,教學方法和手段比較單一。長期以來,學生的聲音沉悶、乏味、漫不經心,學習效率低下,制約了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因此,很容易讓學生厭倦學習。多媒體在教學中的運用,可以增強學生的投入感,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最簡單、最有效的方式獲得科學知識。例如,在“探索凸透鏡成像規律”課程中,像距和像大小是相反的。隨著物體距離的變化,它們不斷地顯示在屏幕上。通過多媒體動畫課件,學生可以快速掌握凸透鏡的成像規律。除此之外,在中考實驗的復習過程中,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實驗,為實驗的綜合復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興趣不是內在的,而是由外在事物的新穎性和獨特性引起的。學生對知識的追求是潛移默化的,是掌握科學知識的內在力量。多媒體技術的展示效果可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索學習欲望,引起學生的注意。所以,調動學員掌握知識點的興趣對提升課堂效果十分關鍵。如在流體力學和電磁學中的運動與位移,光用漢語就很難理解光學中電荷、磁場、干涉和衍射的概念。如果老師用語言來說明運動過程,就無法表達各種天體的運動規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課堂教學。如果使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演示實驗課,就能夠直接在屏幕上仿真運動的過程,使很多在傳統演示實驗課中無法描寫的運動現象變得更加生動形象,從而增強了課堂教學,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度。例如,在學習光的色散時,多媒體被用來顯示在空氣中形成的彩虹。學生們看到美麗的彩虹后問:美麗的彩虹是如何形成的?為什么只有下雨天才會出現?為什么彩虹是可以彎曲的?這樣一來,學習者的思考之門就開啟了,對掌握新東西的欲望自發形成,從而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和黑板的有機組合,突破傳統黑板上書寫的局限性,以提升課堂效果
黑板作為一個傳統的教育媒體,能夠使學生對所學的新知識點長期保持在視野中。特別是對于當時不明白的問題,還能夠回頭找到時間進一步思索。而教材在黑板上書寫的同時,也給學習者創造了自己的獨立使用時間。同時黑板上還能夠提供關于整個知識點或者整個知識部分的語境,有助于學習者掌握知識點和提出進一步思考。不過,黑板在課堂教學中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若能和多媒體有機融合,優勢相互互補,將有助于提升課堂效果。因此,在研究并行電路與并聯電路的特性時,為了要使學習者更進一步地了解這二類電路及其特性,就應該把黑板上的內容列出來并加以比較。因為黑板書寫方式比較直觀,更有利于學習者記憶。具體內容包括:電路接通方法、電流通道、電路開關以及各開關的功用、電器是否可單獨工作等。如果學生在黑板上書寫問題,會受時間與空間的約束。可以首先用多媒體設計形式吸引學生問題,然后再解答和介紹黑板內容,這樣就可節省時間,語言對比更加強烈,也給予了學生們更多的互動時間。
四、利用多媒體技術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
多媒體技術促進圖形思想向抽象思維的轉化,進而形成思想和物理模式,培養學生的感知能力。多媒體和傳統媒體的優化組合,并結合教材講解,將能夠沖破時間、空間、與微觀上的局限,擴大傳遞信息量,提升傳遞速率,突出重點,解決傳遞難題,并有助于學習者抓住本質。完成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知的飛躍,并正確理解定義,達到訓練學習者邏輯思維的目的。因此,在講解圓周運動-火車轉彎的例子時,雖然老師把三維圖轉換成平面圖,但學生往往難以理解。如果用計算機多媒體設計一個三維空間圖來模擬火車轉彎的軌跡和方向,畫面就會真實、準確、科學。通過傳統的論證和解釋,學生可以很容易地從直覺上升到理論。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科技的提高和現代社會的日益發達,多媒體在中學物理課程中的廣泛運用已成為大趨勢。所以,若要充分運用這種信息技術,就需要根據最新的課程標準精心制作多媒體教材,以不斷創新和優化課堂教學過程,并發揮其在物理課堂教學中的優勢。
參考文獻:
[1] 王艷. 多 媒體技術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 研究[J]. 大連: 遼寧師范大學, 2018(3) : 24-25.
[2] 唐燁偉. 初中物理網絡學習 空間模型設計研究[J] . 長春:東北師范大學, 2018(2) : 76-77.
[3] 葉莎莎. 新課程初中物理信息化學習 評價初探[J]. 華中師范大學, 2017(11) : 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