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潤為
將“兩個確立”寫入黨的決議,是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最關鍵的成果,是對我們黨百年歷史經驗深刻昭示的積極回應,是新時代的必然要求和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意志的統一,是我們黨更加團結、更加堅強、更加成熟的重要標志,不但對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具有決定性意義,而且對開好黨的二十大同樣具有決定性意義。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講清、講透“兩個確立”的科學內涵和重大意義,讓“兩個確立”成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自覺采取的思想方式和實踐方式,是黨的理論工作者的頭等重要使命。
維護核心,就是維護權威,這與迷信、盲從、專制之類毫無干系。任何一個社會組織、一個政黨、一個國家,都要有一個穩定的核心。正如恩格斯所說:“這樣,我們看到,一方面是一定的權威,不管它是怎樣造成的,另一方面是一定的服從,這兩者,不管社會組織怎樣,在產品的生產和流通賴以進行的物質條件下,都是我們所必需的。”[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343.]沒有核心,即使是最簡單的社會群體也不可能組織起來。有人說,美國總統4年換一個,就沒有穩定的核心。這是一種只看表面現象不看本質的幼稚觀點。美國的核心其實是壟斷資本集團,這個核心200多年來一直穩定得很。總統,不管是誰當,都是壟斷資本集團的工具。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的頭腦要清醒,決不能上了西方所謂“憲政民主”的當。
在我們黨的歷史上,是吃過沒有穩定核心的虧的。因此,我們黨十分重視成熟的穩定的核心的確立。毛澤東同志指出:
“實行一元化的領導很重要,要建立領導核心,反對‘一國三公。’”[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69.]鄧小平同志也指出:“任何一個領導集體都要有一個核心,沒有核心的領導是靠不住的。”[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0.]進入新時代之后,這個核心就是習近平同志,也只能是習近平同志。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是全黨的選擇、全國人民的選擇、時代的選擇。而他之所以被全黨、全國人民和時代選擇,首先是因為他選擇了全黨、全國人民和偉大時代。實踐證明,習近平同志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忠實繼承者和杰出發展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的全面傳承者和卓越弘揚者,是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堅定維護者和集中代表者,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正確引領者和勇毅開拓者,是具有遠大目光、堅定意志、高超智慧、寬闊胸懷的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和億萬人民群眾擁戴的忠誠公仆。習近平同志下過鄉、當過村黨支部書記、縣委書記、市委書記、省委書記,也就是說,他是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大風大浪中歷練出來的,是經過一層又一層的考驗脫穎而出的,是黨和人民經過反復考察、比較而推選出來的。要知道,黨和人民培養這樣一個具有極高威信的領導核心,“這是一件長期的艱苦的事情”[列寧.列寧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505.],我們必須倍加維護。維護核心,就是維護黨中央的權威,就是維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任何一個政黨之所以稱其為政黨,就在于它有統一的組織、統一的紀律、統一的思想。其中,統一的思想是靈魂。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無產階級的先鋒隊、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更加重視指導思想的建設,始終堅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始終堅持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從毛澤東思想到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這樣的每一次飛躍,都更加及時、更加有力地指導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新的實踐,從而不斷取得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勝利。
黨的十八大以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新征程、新使命,面對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習近平同志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新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用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洞察世界發展大勢,深刻思考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深刻總結并充分運用黨成立以來的歷史經驗,就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構建一個什么樣的世界,怎樣構建這樣的世界,建設什么樣的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怎樣建設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等重大時代課題,提出了一系列原創性的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一個科學的完整的思想體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意志和智慧的理論表現形式,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飛躍,是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行動指南。在新時代,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就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我們在認識、把握、踐行“兩個確立”的過程中,必須堅持統一性的觀點。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體現在思想理論上,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體現在組織上,必須要維護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只有學好、用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才能自覺、堅定地做到“兩個維護”;只有做到“兩個維護”,才能在學習、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方面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踐行“兩個確立”,必須發揚斗爭精神。“樹欲靜而風不止。”黨和人民越是團結,黨和人民事業越是前進,國內外敵對勢力的搗亂破壞就越是猖獗。圍繞“兩個確立”的斗爭,將是長期的、復雜的,有時是很激烈的。如果國內外敵對勢力的圖謀得逞,黨和人民將成為沒有頭雁的雁群,成為毫無凝聚力的一盤散沙,一切建設、改革都無從談起。
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兩個確立”與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是成龍配套的。動搖了其中任何一項,其他三項也必然會隨之動搖。從這個意義上說,堅持“兩個確立”,就是維護黨的團結統一,就是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維護黨和國家的光明未來。我們必須與一切有損于“兩個確立”的錯誤傾向進行毫不妥協的斗爭,必須“堅決防止和反對宗派主義、圈子文化、碼頭文化,堅決反對搞兩面派、做兩面人”[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方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3.];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新自由主義、西方“普世價值”和“憲政民主”等錯誤思潮。在這種重大的理論是非、政治是非面前,一切鄉愿的習氣,一切愛惜羽毛、怕當戰士的觀念,一切首鼠兩端、四處討好、八面玲瓏的作風,都是要不得的、十分有害的。
(本文作者系中國紅色文化研究會會長、《求是》雜志社原副總編)
A Conversation on the Decisive Significance of “Two Establishment”
PANG Xian-zhi,ZHAO Ke-ming,ZHANG Guo-zuo,ZHANG Shun-hong, LIU Shu-lin,CHEN Xian-yi,XIANG Guo-lan,ZUO Peng,LIU Run-wei
Editor's note:It is pointed out in Resolution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on the Major Achievements and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the Party over the Past Century which was passed at the six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9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that,“The Party has established Comrade Xi Jin-ping’s core position on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and in the Party as a whole,and defined the guiding role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This reflects the common will of the Party,the armed forces,and Chines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and is of decisive significance for advancing the cause of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in the new era and for driving forward the historic process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and decisive significance of “Two Establishments” as well as prepare for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the journal invited some specialists to investigate the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scientific connotation and practical requirements and present readers this convers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