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衡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價值的四重維度

2022-04-20 14:55:26侯文莉
文化軟實力 2022年1期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提 要]衡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價值可以從歷史、空間、本質、實踐的維度入手。從歷史維度來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跨越古今、古今相通的價值特征;從空間維度來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不受地域限制、超越國界的價值特征;從本質維度來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反映事物變化發展規律,體現事物本質特征的、經久不變的恒定性、真理性,因而是富有永恒魅力的;從實踐維度來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源于實踐、經得起實踐檢驗的,因而是具有當代價值的。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精神價值

[作者簡介]侯文莉: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傳統文化、中國政治思想史。

新時代,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普遍共識。但是,對于如何看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價值還存在一些模糊的認識。實際上,關于此問題,習近平在三次重要講話中都有明確指示。2013年12月30日,習近平在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61.]2014年9月24日,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又指出:“對人類社會創造的各種文明,無論是古代的中華文明、希臘文明、羅馬文明、埃及文明、兩河文明、印度文明等,還是現在的亞洲文明、非洲文明、歐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我們都應該采取學習借鑒的態度,都應該積極吸納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類創造的一切文明中的優秀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優秀文化精神弘揚起來。”[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9-25(02).]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更加明確地指出:“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0.]這三段重要講話啟示我們,應從歷史維度、空間維度、本質維度、實踐維度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價值,將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更好弘揚起來。

一 歷史維度:跨越時空

從歷史的維度來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穿越歷史、古今相通的價值特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文明歷史中創造的優秀成果,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與民族智慧。無論是先秦諸子百家還是秦皇漢武、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都有豐富的關于人、社會、國家、自然、世界等的智慧認知,都反映了古人治國理政、處理社會關系、民族關系、人與自然關系的寶貴經驗,成為后人繼往開來、開拓創新的智慧資源。盡管時代變遷,古今差異巨大,但從歷史的維度來看,古今之間由于有相通的人性、物性等而具有了一致性。用古人的話講就是:“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與我同耳。”(《呂氏春秋·慎大覽》)無論古代還是今天,“人”始終是歷史的主體,通過對人的考察、研究,可以找到古今相通之處。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言,由于它代表著其所處時代需要解決的問題,體現著人們的夢想和愿望,凝聚著人們的心血與智慧,這些發端于生產生活需求的智慧,在不同時代都有一定的相通性。比如,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對美好社會的期待,以及對和平世界、和諧生態的期待,都可以說是古今相通、跨越古今的。

從治國理政的維度來看,春秋戰國時期,天下大亂,為了救世之弊,諸子追求“務為治”(《史記·太史公自序》),各自提出了救世的方案,直至秦始皇統一天下,大一統成為反映中華民族共同心愿的政治方案,大一統也成為維護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政治保障。可以說,之所以中華民族能夠作為一個多元一體的共同體延續到今天,與大一統的政治以及大一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分不開的。這樣的大一統文化精神體現為團結一致、同心同德、和合共生,這樣的精神在今天的國家治理、民族關系處理、應急管理、政治協商等各項工作中都有繼承與發展。不僅如此,古代諸多其他觀念都具有古今相通、跨越古今的價值。例如,在古代中國,有一個標識性的命題,就是“內圣外王”,今天其依舊是進行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政治建設的重要思想資源。

在孔子關于德治的主張中,當子路問孔子怎樣才算是一個君子時,孔子提出了“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論語·憲問》)的主張。其中,“修己”就是以圣人的標準修養仁德、完善品行,這就是“內圣”;而“安人”“安百姓”,則是一種外在的事功,使人們安樂、使百姓安樂,是一種外在的政治理想,這就是“外王”。后來,《大學》具體化了“內圣外王”的踐行道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從《大學》這段話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儒家“內圣外王”之道的落實途徑,通過內在的道德涵養、培育,使之完善完備,進而才能有參與社會治理、國家治理的操守與能力,也才能實現所謂圣王之治的理想藍圖。梁啟超對上述內容有一個比較完整的概括,他說:“儒家哲學,范圍廣博。概括說起來,其用功所在,可以《論語》‘修己安人’一語括之。其學問最高目的,可以《莊子》‘內圣外王’一語括之。做修己的功夫,做到極處,就是內圣;做安人的功夫,做到極處,就是外王。至于條理次第,以《大學》上說得最簡明。《大學》所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就是修己及內圣的功夫;所謂‘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安人及外王的功夫。”[梁啟超.梁啟超論儒家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4.]有學者指出,“內圣外王”“是中國人最高最完滿的人格理想。……達到了‘內圣外王’就是‘古今完人’,就實現了‘三不朽’的永恒生命”[蔣慶.儒學的時代價值[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26.]。“三不朽”中,立德是“內圣”,立功、立言是“外王”。

今天我們應如何看待“內圣外王”?梁啟超曾指出:“有許多學說,不因時代之變遷,而減少其價值”,“儒家道術,外王的大部分,含有時代性的居多。到現在抽出一部分不去研究他也可以。還有內圣的全部,外王的一小部分,絕對不含時代性。如智仁勇三者,為天下之達德,不論在何時何國何派,都是適用的。”[梁啟超.梁啟超論儒家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10.]他進一步指出:“儒家道術,大部分不含時代性,不可以為時代古思想舊而拋棄之。”[梁啟超.梁啟超論儒家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10.]這實際上指出了儒家道學說所具有的跨越時空的價值。儒家“內圣外王”之道,強調成就道德、完善生命以建功立業,實現一種理想的圣人之治。

在今天看來,即強調主體的內在道德修養有助于政德建設、廉政建設,通過凈化與提升政治人格、政治修養,能減少政治失德、政治腐敗。如果人人都能以“內圣外王”為目標自勉、自勵,則社會之中就能減少許多糾紛、矛盾與沖突,這有助于家庭和睦、社會和諧以及國家統一與穩定;而國家的統一與穩定則有助于天下穩定、世界和平。

當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在許多其他方面具有跨越時空的價值特征。像“道法自然”的思想為我們今天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等重大問題提供了啟迪;“天下為公”的思想也與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理念一脈相承;而“自強不息”“革故鼎新”等思想則是不斷激勵中華民族堅持獨立自主、堅定不移改革創新的重要精神支撐,等等,類似這些思想都成為新時代中國人砥礪前進的智慧之源。

二 空間維度:超越國界

從空間維度來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往往具有不受地域限制、超越國界的價值特征。由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植于人類的需求,體現了人類的夢想與追求,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人類關于自身與世界的思考,因而往往具有超越國界、中外相通的特性。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說,其中的許多觀念由于代表了人類的普遍期盼與追求而有了世界性意義。它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不僅具有中國價值,還具有世界價值。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過的文明,中華民族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多元一體長期和睦的共同體,在處理對外關系、民族關系、邊疆關系等方面具有自己獨特的認識。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經歷了五百多年的大動蕩,諸侯國之間為求自保或為求問鼎天下而展開合縱連橫;秦漢之際,中原大地也曾屢次遭遇草原游牧民族的侵擾;東漢至魏晉以降,還面臨外來印度佛教的傳入。這些豐富的民族歷史經歷,鑄就了豐富的國際關系思想、文明交往思想,成為今天中國經驗、中國方案的重要組成內容。今天的世界,仍然需要這樣的智慧啟迪,以更好維護國際秩序、文明秩序,避免國家和民族沖突的發生。尤其是以“天下有道”為代表的中國主張對今天國際秩序、全球秩序的重建很有助益。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逐鹿中原。《莊子·天下》將當時天下大亂、禮崩樂壞的景象概括為“道術將為天下裂”,反映了當時天下失序、社會混亂、人心不古的狀況。為了恢復社會秩序,當時的有識之士紛紛提出了自己的主張,簡而言之就是希望構建一個“天下有道”的理想世界。孔子講:“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論語·季氏》)這里的“道”,既有道理、法則、秩序的含義,又有合理、公平、公正的含義。“天下有道”,就是說天下應該有公平正義的秩序,人們應該遵循普遍的公理行事。在孔子心目中,公正、合理、有規則、講道德的世界,是一個由天子—諸侯—卿大夫—百姓組成的有秩序、有規則的世界。不僅儒家如此,道家也憧憬“天下有道”。老子認為:“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道德經·第四十六章》)這段話表明老子對春秋列國各貴族領主集團間頻繁的兼并戰爭和掠奪戰爭給勞動人民群眾帶來的慘禍和痛苦的反對。[參見: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M].北京:中華書局,1984:245.]結合老子對當時社會政治狀況的批判:“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道德經·第七十七章》)。可以說,老子心中的理想世界是一個公平、公正、和平、自然的世界。“天道”就是整個世界的公平法則;“人道”應該效法“天道”,遵循這一公平法則,而像貧富懸殊、窮兵黷武、恃強凌弱這樣的現象是不合乎“天道”的。

“天下有道”的世界是一個理想的世界,如何達致這樣的世界,在中華優秀傳統政治文化中體現為主張行王道、講道義,反對崇尚武力、講功利。最早將“王道”“霸道”對舉的是孟子。孟子生活的戰國中期,正值諸侯兼并愈演愈烈、戰爭如火如荼的時代。如何終結亂世成為當時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法家主張以“法”治國,用武力統一天下。當時有不少諸侯國在任用法家人物變法后逐步壯大起來。孟子認為,法家的做法是“霸道”,而他提倡行“王道”,以德治國。孟子說:“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孫丑上》)“王道”與“霸道”的根本區別在于以德服人還是以力服人。孟子認為只有行仁政、以德服人,才能使人心悅誠服。統一天下,靠的是民心擁護而不是戰爭,只有民心歸順,才能長久擁有天下,這就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孟子·公孫丑下》)。

“王道”“霸道”不僅在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影響深遠,還在近世被運用于國際關系領域。孫中山先生就運用“王道”“霸道”來看待東西文化的本質差異。他指出:“中國幾千年以來總是實行‘平天下’的主義,把亞洲的各小國完全征服了。但是中國征服別國,不是像現在的歐洲人專用野蠻手段,而多用和平手段去感化人,所謂‘王道’,常用王道去收服各弱小民族。”[孫中山.三民主義[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4:35.孫中山先生還指出:“東方的文化是王道,西方的文化是霸道;講王道是主張仁義道德,講霸道是主張功利強權。講仁義道德,是由正義公理來感化人;講功利強權,是用洋槍大炮來壓迫人。”[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11卷[M].北京:中華書局,2011:403-404.]孫中山先生進一步主張,“霸道要服從王道”,這樣才會使“世界的文化日趨于光明”[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11卷[M].北京:中華書局,2011:405.]。

于今天而言,“天下有道”代表著中國古人對理想世界的憧憬。公平、正義、平等、和諧等是人類普遍的價值追求,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秩序,使世界人民都能安居樂業也是全人類普遍的期待。盡管古今已經大不相同,但21世紀的人類依然面臨著構筑什么樣的世界、如何構筑世界秩序的問題。長期以來,關于國際秩序中的無政府主義觀念大行其道,他們認為國家之外的世界秩序是無法說清楚的,而在現實中,世界秩序的背后依然是強權就是公理、叢林法則、零和博弈。回眸中國古人的見解,可以說重建“王道”世界,重視道義公理,追求“天下有道”時至今日依然具有積極的價值。

放眼當今人類社會,不止“天下有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還有很多思想精華對解決當代人類社會共同面臨的諸多難題有助益。像“天下大同”“革故鼎新”“實事求是”“講信修睦”“求同存異”“居安思危”等,都代表著中國人在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國與國之間關系上的理念,蘊含著古人在修齊治平、治國安邦中的智慧,彰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張,不僅具有中國意義、中國價值,還具有世界意義、世界價值。

三 本質維度:富有永恒魅力

從本質的維度來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往往具有反映事物變化發展規律,體現事物本質特征的、經久不變的恒定性、真理性。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言,歷經五千多年歷史流變的考驗,其中蘊含的中華民族關于人、民族、社會、自然、國家、世界的本質性思考具有一定的真理性、恒定性。正是有了這些切中事物本質的認識,才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的獨特標識,成為中華文明的精神基因,賦予不同時代的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精神力量,具有永恒的魅力。

毛澤東曾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4.]因此,當某個階段社會政治、經濟狀況發生改變,相應地其文化也會發生改變,這是文化的相對性。一定時代、一定環境中產生的文化必然會隨著該社會階段經濟基礎、生產方式的改變而改變,這是具體的、歷史的。但是,文化一經產生,又具有相對獨立性,并將反作用于政治和經濟,在一定程度上會推動、促進或阻礙、拖累政治和經濟的發展。正因為文化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人們才高度重視對優秀文化的傳承,因為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關于事物本質規定性的認識,包含著真理性的光芒,有益于社會政治和經濟的發展進步。

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中有一節講的是“中國哲學中不變的和可變的成分”,其中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任何民族或任何時代的哲學,總有一部分只相對于那個民族或那個時代的經濟條件具有價值,但是總有另一部分比這種價值更大一些,不相對的那一部分具有長遠的價值。”[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25.]可以說,正是由于這些長遠價值,才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世代傳承,雖歷經滄海桑田,卻依然熠熠生輝。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不少具有標識性的命題都具有真理性、恒久性價值。我們以“仁者,人也”的命題為例。

“仁者,人也”,反映了儒家對人之為人的思考,是對人之本質的最高概括。春秋戰國時期,天下大亂,出現了許多不仁的現象,臣弒君、子弒父、殺人盈野、禮崩樂壞、人心不古。有感于人之不人的社會現實,儒家思考了人與動物的區別、什么是人、人如何才是人。首先,儒家認為人與動物的區別在于人有道德良知。孟子提出“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孟子·離婁下》),這個“幾希”就是“仁心”或“不忍人之心”,是人的道德本性。具體而言,人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由此形成了仁義禮智的道德修養。荀子認為,唯有人才具有自覺的倫理道德觀念,“人之所以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無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獸有父子而無父子之親,有牝牡而無男女之別”(《荀子·非相》)。只有人才知道長幼有序、男女有別,這些道德倫理規范是人類社會與動物界的區別所在。因此,道德自覺、道德自律是人區別于動物的重要標志。離開這一標志,人就和動物沒有區別了,人類社會也就和動物界沒有區別了。“仁者,人也”,就是要人們明白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據在哪里,人與動物的區別在哪里,人類為什么需要講道德、追求道德文明的根據在哪里。這是一種關于人的本質的發現,是關于人類社會應該走向怎樣的道路的發現。“仁者,人也”,也是關于人的本質的思考,是東方人道主義第一個關于人的本質的自覺的命題,代表著東方人對文明尤其是道德文明的追求——人要講仁,人要成為有道德自覺的人,人類要成為有道德自覺、追求道德文明的人類。

與“仁者,人也”緊密聯系的是儒家提出的“仁者愛人”的命題,如果說“仁者,人也”的命題規范了人、人類的基本路向,那么,“仁者愛人”的命題則強調了應該將這種道德自覺、道德文明普施于眾、放之四海。“仁者愛人”首先承認人都是人,應該相互尊重。其次,“仁者愛人”強調要真正把人當人看,相互關心、相互愛護。最后,“仁者愛人”強調要從“仁”出發,將家庭親情之愛推而廣之,運用于治國安民之中,運用于范圍廣泛的人我關系之中,與人為善、成人利人,即“泛愛眾”(《論語·學而》)。

在今天看來,儒家的“仁者,人也”“仁者愛人”等命題,由于代表了對人自身本質的發現而具有了重要的、長遠的、恒久的價值。今天,盡管人類已經進入21世紀,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科學技術帶來了人類生活、生產方式的巨大改變,世界發生了古人無法想象的變化。但是,人之不人的現象依舊時有發生,

以強凌弱、仗勢欺人、巧取豪奪、種族歧視等依舊還在不少地方制造著人間悲劇,世界還很不太平,許多人還生活在水深火熱中。今天的人類依然要思考人之為人的原因以及人類應該向何處去。可以說,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經幾千年的歷史變遷,依然具有永恒的魅力、依然閃耀著東方智慧的光芒。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永恒魅力、恒久價值的命題還有很多。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的思想可以為處理不同文明、不同國家間的關系提供助益。這些思想觀念歷經幾千年流變,依然煥發著恒久的魅力,成為21世紀人類向前發展的重要精神資源。

四 實踐維度:具有當代價值

從實踐的維度來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源自實踐、經得起實踐檢驗的。不僅在其產生時具有源自實踐、經得起實踐檢驗的特點,而且在其世代傳承中依然能夠為后世所運用,為后世人們生產、生活服務。就當代而言,由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自中華民族的生產、生活實踐,經歷了世代生產生活的實踐考驗,其中的一些思想觀念、價值理念、理想追求,經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依然能夠為當代社會發展服務,因而具有當代價值。

在中國古代,受農業文明的影響,“以和為貴”的思想在不同階層、不同領域、不同文化中都有著不同體現。在人與人的關系上講究“和合”,在民族與民族的關系上講究“和睦”,在不同文化的關系上講究“和而不同”,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講究“和諧共生”。這些認識成果是中華民族經歷了諸多磨難、諸多滄桑后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中華民族克服客觀時空限制,如自然環境、自然資源、人文條件的限制探索出的解決之道。今天,雖然時空變換,但是,人類在處理與周遭世界的關系時的許多思想方法仍然具有一定的共性、規律性。因為人類不可能擺脫一定的環境,包括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的限制,這些限制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既定前提。就自然條件限制而言,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就是人類面臨的共性問題。因為無論古代還是當代、無論東方還是西方,在地球家園上謀求發展是長時間內難以改變的主題。但是,自工業革命以來,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上,人類征服自然的野心帶來了環境污染、資源耗竭等一系列問題。生態失衡使人們遭受了氣候惡化、傳染病流行、自然災害頻發等自然的報復。人們已經認識到,機械思維、征服者心態、掠奪式生活方式已經越來越行不通,不改變人們的思想、思維、心態,生態危機將危及人類自身存在。因此,反思人類過失,回歸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成為全球共識。在這一問題上,中國古代“天地人和”的思想具有積極意義。

具體而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天”的認識主要包括:主宰之天、義理之天、自然之天等。而以“天”為自然,居于主要地位。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荀子明確提出了天就是自然的觀點:“列星隨旋,日月遞炤,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荀子·天論》)認為日月星辰、陰陽四時變化都是自然的規律與過程,并無神秘。荀子又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天論》)自然萬物發展的過程和規律,沒有什么神秘的主宰,只是客觀自然的。關于天人關系,荀子講:“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夫是之謂能參。”(《荀子·天論》)肯定了天地人各有其特點,天以其“時”來顯示其自然存在,人也有人的作用,這就是人能治理、利用自然的原因。而且,天地人以各自的特點及功用組成了一個有機整體。老子也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道德經·第六十四章》),在主張“天道自然”的基礎上,將天地人看成一個有機整體。先秦時期的《呂氏春秋》中也明確提出了“天道自然”的思想,把天、地結合看作萬物生成最基本的條件:“天地有始,天微以成,地塞以形,天地合和,生之大經也。”(《呂氏春秋·有始覽》)“天地陰陽不革,而成萬物不同”(《呂氏春秋·審分覽》),認為萬物都是由天地陰陽合和而生的,人與萬物一道,都離不開天地這個自然環境。《審時篇》還將人類生產生活與天地的關系具體化,文中指出:“夫稼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養之者天也。”(《呂氏春秋·士容論》)這種“三才論”將天地人看作一個有機的整體,一方面,強調人的生產生活要尊重自然生態規律;另一方面,強調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充分把握天時、地利、氣候、土壤以及農作物的特性等,創造出適宜農作物生長的環境,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關于天地人是一個統一整體的思想,《易經》一書中有更加明確的表述,通過對天地的觀察,得出關于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乃至民俗等的判斷與選擇。“《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易傳·系辭下》)《易傳·說卦》中講:“昔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天道陰陽、地道柔剛、人道仁義,陰陽相濟、剛柔相推,由此產生了生生不息的世界。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立元神》中將其表達為:“天地人,萬物之本也。天生之,地養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養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禮樂。三者相為手足,合以成體,不可一無也。”肯定了天地人是一個相互聯系、不可分離、共生共在、和諧一體的有機整體。

古人以天地人為一個有機整體,既強調天、地不同,各有其職,不可替代,又強調人在天地之間處于居中的位置,具有天地之性,能夠溝通天地。《易傳·文言》中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這一表述說明,天地人不僅是相互依賴的有機整體,更是一種基于相互需要基礎上的倫理關系,人是自然界長期進化的產物,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中最具文化創造力的一部分。從生態的角度來看,人不僅是人與自然生態平衡的維護者,還可以通過控制自身欲望,加強自身修養,來使被破壞的生態平衡得以恢復,進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動態平衡。古代“天地人和”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現實啟示意義。

首先,從道德責任層面來看,要堅持“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0.]的系統思想。面對今天的全球生態危機,及時改變、糾正不合理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已經成為刻不容緩的重大生態問題、政治問題。正如習近平所指出的:“保護生態環境,要更加注重促進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保住綠水青山要抓源頭,形成內生動力機制。要堅定不移走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之路,構建綠色產業體系和空間格局,引導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31-32.]“在生態環境保護建設上,一定要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堅持保護優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33-34.]從生活方式來看,應該倡導綠色消費。綠色消費,就是針對民眾的消費模式和理念進行“綠色化”轉型。傳統消費模式與理念主要是增加消費的數量,容易消耗過多環境資源,對環境造成破壞性影響。而綠色消費則倡導消費“質”上的提升,強調質優、適度的消費,致力于對環境資源實行可持續利用。正像習近平指出的:“要在全社會牢固樹立勤儉節約的消費觀,樹立節能就是增加資源、減少污染、造福人類的理念,努力形成勤儉節約的良好風尚。”[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118.]

其次,從生態政治層面來看,應該倡導綠色發展。正如習近平指出的:“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代表了當今科技和產業變革方向,是最有前途的發展領域。”

[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34.]同時,要通過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實行更嚴格的生態保護。不同于古代農業社會,今天講的生態保護主要包括兩大部分:一是自然生態系統,即森林、草原、荒漠、濕地、海洋等;二是人工生態系統,即農田、城鎮等。其中人工生態系統主要與城市化、工業化密切相關,像城鎮園林綠化、建筑立體綠化等,以及工廠、礦山、油氣管線用地修復等,都屬于人工生態系統的生態保護問題。因此,今天的生態保護比之古代更加復雜、更加艱難。我們在繼承古人有關生態文明思想的同時,還要從更廣闊的視野出發,從法律法規、科學技術、經濟、社會等多角度考慮,以促進生態保護真正落實見效。

當然,不止于“天地人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的當代價值還體現在其他諸多方面。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情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擔當、“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愛國主義、“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奉獻精神,等等,它們既是塑造中華民族精神的思想淵源,又是中國人代代秉持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今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依然具有重要的價值。

Four Dimensions to Weigh the Spiritual Value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s

HOU Wen-li

Abstract:The spiritual value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an be measured from the dimensions of history,space,essence and practic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y,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the value characteristics of crossing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and connecting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ce,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the value characteristics of being free from regional restrictions and transcending national boundari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ssence,th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full of eternal charm because it reflects the change and development law of things,reflects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ings,and is constant and truth;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e,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riginates from practice and can stand the test of practice,so it has contemporary value.

key word: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Spiritual value

About the author:HOU Wen-li,associate research fellow of Institution of Politics,Sichu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PhD,specialis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thoughts.

猜你喜歡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藝術設計類大學生思政工作的路徑研究
青年時代(2016年31期)2017-01-20 23:50:29
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多維思考
學理論·下(2016年12期)2017-01-19 00:45:40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雙一流”大學建設的實踐探索
開展以“商文化”為特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徑探討
學理論·下(2016年11期)2016-12-27 17:02:50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西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
亞太教育(2016年34期)2016-12-26 20:59:12
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路徑選擇
人間(2016年31期)2016-12-17 21:43:14
初中語文教學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機制研究
文教資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3:48:12
關于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最新日韩AV网址在线观看| 欧洲欧美人成免费全部视频|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麻豆精品 | 亚洲青涩在线| 四虎国产成人免费观看|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无码 | 久久人人妻人人爽人人卡片av| 97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呦| 伊人中文网| 欧美日韩午夜| 国产99热| 精品国产自|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久久| 欧美一区二区啪啪|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卞| 在线免费无码视频| 亚洲无线国产观看| 午夜视频日本|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久久| a毛片在线| 97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国模极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2020一| 伊人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缴情| 超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欧美中文| 国产成人1024精品| 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国产精品第页| 亚洲高清在线天堂精品| 波多野结衣在线一区二区| 综合五月天网| 日韩毛片免费| 99re热精品视频国产免费|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亚洲欧美另类色图| 无码精品国产dvd在线观看9久| 永久天堂网Av| 毛片a级毛片免费观看免下载| 亚洲精品天堂在线观看| 国产91麻豆视频| 黄色成年视频|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久久精品丝袜| 一本大道在线一本久道|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久91| 国产永久在线视频| 白丝美女办公室高潮喷水视频 | 日本高清免费不卡视频| 亚洲第一页在线观看| 思思热精品在线8| 手机在线免费毛片| 99久久精品国产自免费| 在线不卡免费视频| 久久熟女AV| 久久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日本道中文字幕久久一区| 有专无码视频| a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毛片|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а∨天堂一区中文字幕| 伊大人香蕉久久网欧美|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专区AV| 韩国v欧美v亚洲v日本v| 日韩毛片在线播放| AV在线天堂进入| 五月天久久综合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网| 国产黄色片在线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欧洲免费视频| 小说 亚洲 无码 精品| 99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 久久国产精品77777|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代蜜桃 |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 在线欧美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