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新時代解決好革命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這一時代課題具有重要意義。革命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可為“培養什么人”奠定社會主義的政治方向;為“怎樣培養人”提供優質的物態、制度、行為和心態文化資源;為“為誰培養人”筑牢人民性價值基礎。革命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遵循基本相似的邏輯理路,其基本前提是從教材內容中找準與革命文化資源關聯性強、能產生現實意義和啟示價值的教學重點作為融入節點;重要基礎是從革命文化資源中提煉體現針對性、富有啟發性、堅持新穎性的優質素材;關鍵環節是促進融入節點和優質素材的深度融合。革命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注重適當的方法運用,堅持融入方法的多樣性和教學目標的一致性相統一;適時的話語轉換,堅持革命文化話語創新性與尊重革命文化傳統性相統一;適度的時間控制,堅持本課程教育教學主導性與革命文化資源融入輔助性相統一,以便在課堂教學中取得良好效果。
[關鍵詞]革命文化資源;思想政治理論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作者簡介]黃三生:江西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文化軟實力、意識形態安全。
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來,尤其是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我們黨在實際工作中一直重視將革命文化資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以教育、引導廣大的青少年學生。同時,也在理論上不斷探索革命文化資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育人規律、方式方法等,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經驗。新時代背景下,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有用人才的新形勢、新任務,對革命文化資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提出了新要求、新期待。2022年1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中強調:“要用好學校思政課這個渠道,推動黨的歷史更好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發揮好黨史立德樹人的重要作用。要用好紅色資源,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引導全社會更好知史愛黨、知史愛國。”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 繼續把黨史總結學習教育宣傳引向深入 更好把握和運用黨的百年奮斗歷史經驗[N].人民日報,2022-01-12(01). ]這一論斷對于我們探討新時代如何將革命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盡管黨的歷史、紅色資源、革命文化資源是三個有著不同內涵與外延的概念,但是它們之間又有著緊密的聯系,存在交叉重疊之處。因此,我們可以說,習近平總書記的論斷對探討新時代如何將革命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同時也表明了解決好革命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這一時代課題的緊迫性和重要性。革命文化資源怎樣才能更好地適應思想政治理論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新要求,依然是一個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以求獲得更好解決方案的問題。
一 革命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意義
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是一項多個主體參與、多種資源投入、多方因素協同的系統工程,其中必然涉及如何有效處理各種矛盾的問題。因而,“辦好思政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8.]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可以說抓住了貫穿整個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過程始終的根本矛盾。革命文化資源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人民群眾在追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革命實踐中逐步積淀而形成的寶貴資源,對解決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中的根本矛盾,即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能夠發揮極為關鍵的作用。“我們黨帶領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思政課建設提供了深厚力量。”[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8.]革命文化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形態,將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有助于更好地推進黨的教育方針的貫徹落實。
(一)為“培養什么人”奠定正確政治方向
新時代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就是要毫不動搖、毫不含糊地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這無疑也是我國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題中應有之義。然而,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要求并不意味著其能自發地轉變成我國人才培養必然的現實政治方向。在我國意識形態輿論場域,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和“普世價值”等多種國內外錯誤社會思潮充斥其中,對占主導地位的馬克思主義形成沖擊、構成挑戰,一直試圖奪取我國意識形態領導權、占領青少年意識形態教育的制高點。“培養什么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8.]的目標的實現,必然要求我們在學校教育中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社會主義原則和中國共產黨歷史去克服、消弭形形色色的錯誤社會思潮帶來的不良影響。革命文化資源蘊含著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也傳承了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文化基因,有著深刻的理論特質。正基于此,將革命文化資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有助于筑牢學校意識形態安全防線,抵御錯誤思潮的入侵。一是可使蘊含初心使命的紅色基因在學生中得以傳承;二是能進一步筑牢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根基,促進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的鞏固。如此,既可確保培養人才的愛國主義、社會主義的“底色”,也有助于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成色”。
(二)為“怎樣培養人”提供優質教育素材
如果說“培養什么人”涉及的是人才培養的目標,那么“怎樣培養人”要解決的就是人才培養的路徑、對策等方面的問題。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強調,要“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同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8.]。這指明了人才培養的具體路徑,也意味著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堅持這一路徑。在路徑既定的前提下,選擇和融入什么樣的教育素材成為“怎樣培養人”的關鍵。因為優質教育素材是培養優質人才的重要前提。革命文化資源是革命實踐的結晶,在革命實踐中生成,具有強烈的實踐意蘊,可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怎樣培養人”的路徑、對策中扮演重要角色。根據張岱年的文化“四層次說”[張岱年,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5.],我們可將革命文化資源分為四個層次,即物態文化資源、制度文化資源、行為文化資源和心態文化資源。物態文化資源如革命舊址、遺址、遺跡等,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不可或缺的理想場所,是開展愛國主義、馬克思主義隱性教育的重要基地,是增強理論自信的重要源泉。制度文化資源如革命綱領、路線等,是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不可忽視的重點內容,是增強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重要源泉。行為文化資源如革命傳統與心態文化資源如革命精神譜系、紅色藝術、紅色文學等,均蘊含著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團結協作等價值觀念,成為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可多得的教學素材,是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三)為“為誰培養人”筑牢堅實價值基礎
“為誰培養人”需要解決的是價值層面的問題,即我國教育培養人才是為了滿足誰的需要的問題。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國家性質意味著,以人民為中心、人民至上是我國必須秉持的基本價值立場。因此,新時代我國培養人才的最終目的是滿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8.]。這一論斷既明確回答了“為誰培養人”的問題,也彰顯了我國高校培養人才必須堅持的價值立場。然而,這一應然性要求要轉化為實然性的現實,需要在人才培養實踐中注重人民性價值立場的培育。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在培育人民性價值立場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中國革命道德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革命文化資源系統的構成要素。革命文化資源是黨領導廣大人民群眾在追求民族獨立和自身解放的革命實踐中生成的,其中必然蘊含人民性的特質,這與新時代我國培養人才所應遵循的滿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需要的價值導向是一致的。“革命文化所倡導的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價值取向,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將這一內容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有利于引導青年學生的價值選擇,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陳金龍.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文化力量[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19(3):142.]
二 革命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路徑探索
在革命文化資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過程中,雖然不同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主要是本科階段的5門課程,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與法治”“形勢與政策”)有著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計劃等,因而革命文化資源融入各門課程的方式、方法、內容等具有一定的差異性,但都遵循基本相似的邏輯理路,即找準融入節點——提煉優質素材——促進深度融合。我們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為例,探索找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教學內容融入節點、提煉革命文化優質素材、促進革命文化資源與思想政治理論課融入節點深度融合的具體路徑。
(一)基本前提:從教材內容中找準融入節點
準確把握課程教材內容,找準融入節點,是革命文化資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基本前提。為此,我們有必要認真研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從整體上系統把握教材的框架結構和內容體系,以便找準其中與革命文化相關的教學要點,為革命文化資源的融入奠定基礎。基于教材內容眾多、教學時間有限、教學效果良好的三重考量,我們在選擇融入節點時需要遵循以下三條原則:一是融入節點應是教材內容的教學重點,避免不加區別、“眉毛胡子一把抓”式的隨意選擇;二是融入節點要與革命文化資源的關聯性強,避免牽強附會地將革命文化資源融入教材內容;三是革命文化資源融入節點后能產生現實意義和啟示價值,能與學生關注的實際問題聯系起來,需避免形式主義的為融入而融入的傾向。
基于上述三條原則,要在準確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材內容之導論部分,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包括第一、二、三章)、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包括第四、五章)和科學社會主義(包括第六、七章)三個基本組成部分的基礎上,重點把握教材內容中與革命文化關聯性較強的導論部分和馬克思主義哲學部分。
在導論部分中,與革命文化資源相關的融入節點主要包括:一是關于“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的知識點,即馬克思主義致力于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致力于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致力于為人民謀幸福;二是關于“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征”的知識點,即馬克思主義具有科學性、人民性、實踐性和發展性。
在第一章中,與革命文化資源相關的融入節點主要包括:一是關于“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的知識點,主要是“意識具有創造性”“意識具有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的作用”兩點;二是關于“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的辯證統一”的知識點,如“只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正確認識和利用客觀規律”;三是關于“對立統一規律是事物發展的根本規律”的知識點,與毛澤東的哲學名篇《矛盾論》相關性較強。
在第二章中,與革命文化資源相關的教學要點主要包括:一是關于“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的知識點,即“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與毛澤東的另一哲學名篇《實踐論》相關性較強;二是關于“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知識點,即“一切從實際出發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根本要求”“實事求是是中國共產黨思想路線的核心”。
在第三章中,與革命文化資源相關的教學要點主要包括:一是關于“社會基本矛盾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的知識點,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社會的主要矛盾”“社會主要矛盾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二是關于“人民群眾在創造歷史過程中的決定作用”的知識點,即人民群眾的決定作用表現在創造物質財富、創造精神財富、推動社會變革。
上述融入節點不僅與革命文化資源緊密關聯,同時也是教材內容的教學重點。融入節點不宜選擇過多,應根據教學內容情況從整體上作統籌安排,否則可能導致學生對革命文化資源的“審美疲勞”。當然,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教材中,與革命文化資源相關的融入節點并不局限于此,任課教師可以根據自身掌握相關資料的情況、當地革命文化資源分布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融入節點,以便更好地取得融入的效果。
(二)重要基礎:從革命文化中提煉優質素材
要順利完成革命文化資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活動,除了找準融入節點外,另一基礎性的工作是從革命文化資源中提煉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融入節點密切相關的素材。革命文化是一座富含資政(政治價值)、育人(教育價值、文化價值)、致富(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強軍(軍事價值)等價值的“寶藏”和“富礦”。就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革命文化資源而言,我們更為注重的是其教育價值、文化價值,即通過某種方式和途徑將革命文化資源融入教材、課堂等,進而融入學生頭腦,從而實現對學生的馬克思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多方面教育。新時代條件下,受信息網絡化、經濟市場化、文化多樣化等趨勢的影響,革命文化資源本身及其對學生的教育效果受到不小的挑戰和沖擊。這就要求我們在提煉革命文化優質資源時,一是要體現針對性,即針對教材融入節點,提煉、匹配有較強相關性的革命文化資源,以便能引發學生的共鳴,為此必須力戒牽強附會,避免隨意性;二是要富有啟發性,即融入教材節點后對學生能夠有所啟發,引發學生對融入節點的深入思考,對學生有所觸動,為此需避免灌輸性;三是要堅持新穎性,即提煉教科書之外、學生平時接觸較少、能給人以耳目一新感覺的內容,以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為此需避免平淡性。
挖掘、提煉優質的革命文化教學素材如大浪淘沙,需要經過仔細甄別和遴選。首先,需要對革命文化資源作適當區分。如前所述,革命文化資源可區分為物態文化資源、制度文化資源、行為文化資源和心態文化資源等不同的類型。其次,需要明確各類型革命文化資源涵蓋的大致范圍,并作進一步細分。就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的革命文化資源而言,通常指的是制度文化資源、行為文化資源、心態文化資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革命文化資源主要是物態文化資源,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建筑類,如革命舊址、戰爭遺址以及先輩住所,包括紅色政權舊址、重要會議舊址、重大歷史活動遺址、戰爭遺跡或遺址、領袖舊居和故居等。二是實物類,主要是指與重要人物和事件相關的附屬物,如先輩遺物、具有象征意義的物品。三是場館類,相關部門建設的與重要人物和事件相關的館堂場所,如革命紀念館(堂)、革命博物館、烈士陵園(紀念碑)、特殊革命場所等。 ]其中,制度文化資源如革命綱領、大政方針等;行為文化資源包括革命傳統與習慣等;心態文化資源大致包括四類,一是傳記類,例如,革命先輩的傳記、革命回憶錄、訪談錄等;二是著述類,例如,革命領袖的經典著作、信件與詩詞,其他革命先輩的著作等;三是思想(精神)類,例如,具有跨越時空價值的革命精神,真理性與價值性相統一的革命思想、理論等;四是作品類,例如,紅色題材的歌謠、影視、劇作、文學,以及宣傳口號、標語等。再次,根據融入節點,以及針對性、啟發性、新穎性的要求,進一步提煉出與前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融入節點相關的革命文化資源。例如,革命先輩的人生經歷;“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革命新道路的開辟;偉大建黨精神以及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等革命精神譜系;毛澤東的相關著作如《矛盾論》《實踐論》,等等。當然,這只是提煉優質素材相對粗略的步驟,針對特定融入節點的優質素材提煉要求更為細致、精準。
(三)關鍵環節:在相互關聯中促進深度融合
在完成上述兩個環節的基礎上,要將革命文化優質素材與教材相關融入節點加以比照,找到二者之間的“連接點”“相似處”,促進二者的深度融合。我們以革命文化資源融入“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節點為例,探討如何促進革命文化資源與教材相關融入節點深度融合。
首先,需要理性追問“為什么融入”。“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節點在導論部分乃至整個教材內容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我們運用馬克思主義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根本立足點和出發點,猶如一根“紅線”貫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教材,統攝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但其內容只有兩句四行的小段篇幅,加之表述上的抽象性和簡單化,學生往往難以準確完整理解何為“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即使學完了教材所有內容,許多學生依然不知道“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為何物。因此,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節點融入革命文化資源,有助于使這一知識點更加具體化、通俗化,易于達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通過革命文化資源的融入,學生也能更清晰地把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的內涵,明白“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對于分析、看待歷史和現實的社會現象、社會問題以及自身的行為與實踐的重要意義。
其次,需要準確把控“怎樣融入”。在當前既有條件下,革命文化資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方式、路徑多種多樣,教師可根據自身面臨的主觀和客觀條件選擇最優化的融入方式。就“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節點而言,我們可以把革命文化資源中的“朱德的故事”融入其中。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Edgar Snow)曾在1937年10月出版的《西行漫記》(Red Star Over China)中這樣評價“朱德的故事”:“一個大膽無畏和大公無私的故事,一個無比勇敢和智慧的故事,一個難以相信的苦難的故事,一個為著忠于一個為民族的自由解放而斗爭的偉大主義而丟棄個人享受、財富和地位的故事。”[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M].董樂山,譯,北京:三聯書店,1979:321-322.]這不正是朱德等革命先輩們身上所體現的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嗎?根據斯諾的評價,我們可通過故事講述、視頻呈現等方法,追溯朱德早期的革命生涯,比較朱德加入中國共產黨前(服務于“舊軍隊”)與后(投身革命)的行為,再現1927年以后朱德在多次重大革命活動中發揮的關鍵作用與日常生活中的細節,總結、提煉出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的內涵,即“以無產階級的解放和全人類的解放為己任,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美好目標,以人民為中心,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3.]。
再次,需要深刻反思“之所以這樣融入”。通過將革命先輩們秉持并踐行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的故事融入“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的教學過程,能夠使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青年大學生感受到,馬克思主義理論并不是“高冷的”、難以企及的理論,它是可以轉化為實現“每一個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83.]的一種信念、一種信仰、一種行動。無數革命先輩們正是有了這種信念、信仰和行動,才匯聚起沖刷一切污垢、滌蕩一切黑暗的磅礴力量,無往而不勝。新時代的青年大學生只有秉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才能“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在為人民利益的不懈奮斗中書寫人生華章!”[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70.]這樣的融入實現了二者的相輔相成,既有利于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節點的理解和把握,又有助于革命文化的傳承與弘揚。當然,它需要落實到教案設計、講義撰寫中,體現在課件制作、視頻選擇上。
從上述“朱德的故事”融入“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節點的探討,我們可以看到,革命文化資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在革命文化資源與思想政治理論課二者相互關聯中實現深度融合。所謂的深度,一是指我們對提煉的革命文化資源素材、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內容的融入節點有深入的思考和精確的把握,能夠將二者自然地、恰當地融合起來,不至于因其中一方的“失衡”而導致形式上的融入或出現“兩張皮”現象。二是指革命文化資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能夠產生實效性。真正有效的革命文化資源的融入,不僅有助于促進學生對融入節點的理解,還能帶來現實啟示、引發學生的思考;而無效的革命文化資源的融入,不僅不能產生好的教育效果,甚至會引發學生的反感。從這個意義來看,在革命文化資源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相互關聯中促進二者的深度融合是關鍵。
三 革命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要原則
找準融入節點、提煉優質資源、促進深度融合是革命文化資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準備階段”(備課)。此外,革命文化資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還有“實戰階段”(講課),即將深度融合了革命文化資源的教學要點在課堂上有效呈現出來。為更好地彰顯“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12.],堅定青年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10.],增強革命文化資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效果,我們有必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適當的方法運用:堅持融入方法的多樣性和教學目標的一致性相統一
基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教學要點的不同,融入其中的革命文化資源的形式也不一樣——可以是一個感人的故事、一首優美的詩詞;也可以是一段經典的影視、一首動聽的音樂;還可以是一場動情的演示、一篇杰出的著作,因此而采取的教學方法也不相同。例如,講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時,宜用故事講述法將朱德早期革命經歷融入其中;講解“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征”時,結合“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革命新路線,宜采用啟發式教學;講解“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時,可用多媒體教學法,將《黃河大合唱》(視頻片段)融入其中;講授“對立統一規律是事物發展的根本規律”“實踐在認識活動中的決定作用”時,可運用經典閱讀法,融入毛澤東的經典名篇《矛盾論》《實踐論》;講解“社會基本矛盾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時,可以運用課堂討論法,融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不同階段矛盾變化案例;講授“人民群眾在創造歷史過程中的決定作用”時,可運用現場教學法,要求學生就近參觀革命烈士紀念館、瞻仰人民英雄(革命烈士)紀念碑。此外,還可以運用案例啟發法、現場演示法,等等。因融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教學要點的革命文化資源的多樣而采取的教學方法也是多樣的。但不管運用何種方法,革命文化資源融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的目標是一致的,即必須服從和服務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育教學的需要。革命文化資源融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就是要將具體的、生動的革命文化資源融入抽象的、深刻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之中。一方面,這可以使紅色基因在學生中得以傳承;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學生能更好地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師不能因為學生喜好形式多樣的革命文化資源融入方法而止步于“副業”,忘記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育教學的“主業”。就此而言,我們需要堅持融入方法的多樣性和教學目標的一致性相統一。
(二)適時的話語轉換:堅持革命文化話語創新性與尊重革命文化傳統性相統一
毋庸置疑,革命文化主要形成于革命和戰爭年代的舊中國。對于進入新時代背景下的當代中國而言,革命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傳統,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主體維度、時空維度、價值維度已迥然不同。這意味著,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的話語轉換是必然且必要的,否則,革命文化要素將難以真正有效地入腦、入心、入行。在和平與發展依然是時代主題的當下,適時的話語轉換主要表現在:一是以理服人話語向以情動人話語轉換;二是革命戰爭話語向和平發展話語轉換;三是傳統媒體話語向全媒體話語轉換;四是歷史文本話語向日常生活話語轉換。[參見:曾杰.論紅色文化傳承中的當代話語轉換[J].貴州社會科學,2017(11):29-33.]在這方面,習近平總書記為廣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作出了表率。例如,他把中國共產黨人的使命概括為“初心”,將革命歷史的價值比喻成“清醒劑”“營養劑”和“教科書”,等等。
我們在把“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革命新道路融入“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征”的講解時,可以突出闡釋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性”;在融入“群眾路線”講解“人民群眾在創造歷史過程中的決定作用”時,我們可重點講授習近平總書記“人民至上”“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同時,轉換的話語需要貼近學生的認知,盡量轉化為學生喜歡聽且有趣的話語。但話語轉換并不意味著無原則地、隨意地轉換,而應在尊重“革命文化傳統”的內容、本質基礎上進行創造性轉化。我們不能為了迎合部分人獵奇的需要或片面追求所謂的教學“笑”果,而對革命文化資源進行隨意地編造、刻意地杜撰。歷史和現實表明,這種對待革命文化資源有意或無意的歷史虛無主義的態度貽害無窮,必須杜絕。這要求我們要把堅持革命文化話語創新性與尊重革命文化傳統性統一起來。
(三)適度的時間控制:堅持課程教育教學主導性與革命文化資源融入輔助性相統一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幫助青年大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革命文化資源融入的目的在于,一是為了更有力地論證和說明相關的教學要點,使抽象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具體化、通俗化,以便于學生理解和接受;二是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能夠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增強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信念。從根本上來說,這兩個方面即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增強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信念是一致的。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畢竟有別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我們不能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當成“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來講,不能“沖淡”“稀釋”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育教學的主導地位。因此,在講授融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的革命文化素材時,需要將時間控制在適度的范圍內,切忌反“輔”為“主”,過多地占用講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教學時間。在革命文化資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過程中,我們需要時刻提醒自己:革命文化資源是“輔”,思想政治理論課各課程內容是“主”。至于多長時間適宜,具體要視融入節點的重要程度、內容多少等而定。此外,在革命文化資源融入的篇幅等方面也不能倒“輔”為“主”。這要求我們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育教學主導性與革命文化資源融入輔助性相統一。
上述邏輯理路、主要原則依循“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而展開,似乎具有特殊的適用性。然而,特殊性中蘊含著普遍性,個性中也體現著共性。“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與同屬思想政治理論課主干課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與法治”“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在教學目標、教學要求、教學方法等方面具有相似性。因此,“找準融入節點—提煉優質資源—促進深度融合”的邏輯理路,適當的方法運用、適時的話語轉換、適度的時間控制的“三適”原則,對其他三門主干課,也具有普遍的適用性。當然,在不同的課程、不同的時空中,針對不同的對象,融入革命文化資源的內涵與形式可以有所不同。
Three Dimensions of Integrating Revolutionary Cultural Resources in New Era into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Education
——Taking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as an Example
HUANG San-sheng
Abstract: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integrating revolutionary cultural resources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of university in the new era.The integration of revolutionary cultural resources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of university can lay a socialist political direction for“who to train”,provide high-quality material,system,behavior and mentality cultural resources for“how to cultivate people”,build the solid foundation of people's value for “cultivating people for whom”.The integration of revolutionary cultural resources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of university follows the basic logical link.Its basic premise is to find out the teaching key points which highly related to the revolutionary cultural resources,and can produc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enlightenment value as the integration node from the content of the textbook.Its important foundation is to extract high-quality materials that reflect pertinence,inspiration and novelty from revolutionary culture.Its key link is to promot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node and high-quality materials.The main principle of integration revolutionary cultural resources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application of appropriate methods,and adhere to the unity of the diversity of integration methods and the consistency of teaching objectives.Timely discourse transformation,and adhere to the unity of the innovation of revolutionary cultural discourse and respect for the tradition of revolutionary culture.Appropriate time control,and adhere to the unity of the leading role of education and the auxiliary role of the integration of revolutionary cultural resources,so as to obtain good results in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Revolutionary Cultural Resource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About the author:HUANG San-sheng,associate professor of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