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云山+陳慧+馬曉玲
摘要:少數民族地區的醫學院校因其地域性、專業性等特點,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也呈現出其獨特性,本文旨在探索少數民族地區醫學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有效方法,通過對少數民族地區醫學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現狀、存在問題的分析,筆者認為專題式教學更適合少數民族地區醫學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并分析了開展專題式教學的意義。
Abstract: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s unique because of the regional and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medical school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teaching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medical school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minority areas, the author holds that the topic-based teaching is more suitable for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and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matic teaching.
關鍵詞:少數民族地區醫學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專題式教學
Key words: medical colleges in minority area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topic-based teaching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31-0149-03
0 引言
高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要用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以及科學發展觀等系統的科學思想來武裝當代大學生,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黨的事業得以發展和國家大政方針得以實施的根本保證。少數民族地區的醫學院校肩負著為欠發達的少數民族地區培養醫學專業人才的重任,在加快少數民族地區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和縮小少數民族地區與發達地區的醫療衛生事業差距上充當重要角色,所以加強少數民族地區醫學院校的教育教學水平尤為重要。而少數民族地區醫學院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其他地區普通高校一樣,主要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來進行,但也有其特殊性。少數民族地區醫學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除了要對學生進行傳統的理論體系教育外,更肩負著對醫學生進行政治素質、高尚人格和醫德品質的培養和塑造的艱巨任務,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要結合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現狀引導醫學生形成有利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價值觀念和醫德規范,更好地適應少數民族地區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現狀。
目前,國內各高校都在積極探索更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方法、模式,學術界近年來也發表了大量關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的專著、學術文章等學術成果,但相關學者、專家的專著、論文或宏觀討論普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改革,部分專家專注于探討某一類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或將關注點放在少數民族地區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上,尚未見面向少數民族地區醫學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研究。所以筆者以少數民族地區醫學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改革為研究對象進行調研,發現存在以下問題。
1 少數民族地區醫學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現狀及問題所在
當前,諸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還普遍存在著教學任務重、教學學時少,教師的專業素養、教學水平和學生素質參差不齊等狀況。在少數民族地區醫學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除了以上問題尤為突出外還存在一些特殊問題。
其一,少數民族地區由于地處邊疆、經濟發展相對落后、民族構成較為復雜、教育資源稀少等多方面原因,少數民族地區的高等教育相較于發達地區落后,這種落后同時也體現在少數民族地區醫學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上;其二,由于醫學院校的專業特點,部分專業課老師、學生對于思想政治理論極其不重視,甚至存在認知上嚴重的偏差,老師的認知偏差極易影響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積極性;其三,在醫學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屬于“弱勢群體”,所以導致一部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對于自己的職業缺乏認同,意識不到思想政治理論課在醫學院校的重要性,導致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不理想;其四,醫學院校的專業課程種類繁多,而且專業性強、難度較大,因此需要耗費學生大量精力,這就使得醫學生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重視程度大打折扣,投入太少,很多學生希望通過期末突擊背誦取得好成績,考后就忘,不能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網;其五,醫學院校的學生在入學前,大多沒有接觸過系統的醫學知識,醫學對他們而言是全新而神秘的領域,容易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相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要研究對象為社會發展規律、歷史研究法則等,抽象而且枯燥,再加上相當一部分學生在中學階段都對這些知識有過接觸,因此,這些學生在學習該課程時缺乏足夠的新鮮感而學習動力不足。
要在少數民族地區醫學院校切實解決這些問題,首先,需要政策的支持,黨和國家不斷營造良好的民族發展氛圍,為引導少數民族地區人民樹立正確的民族發展觀,積極培育傳播和弘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直接表現為近些年各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備受重視,外出學習考察機會增多,少數民族地區也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體現為近些年研究項目上的傾斜,各級各類研究項目均單列思政專項:其次,國家、地方政策的支持非常到位,需要解決的是學校各個部門、專業課老師、班主任改變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陳舊認識,明確其重要性;再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全情投入,提高專業素養,積極尋求高效且受學生歡迎的教學方式方法。
加強少數民族地區醫學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除以上方面有待加強外,最為主要的是根據少數民族地區的區域特點和醫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來針對性地進行專題式教學改革,探索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改變陳舊的教學內容為重點更突出、條理更清晰的專題式教學,以此來提高少數民族地區醫學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和實效性。
2 少數民族地區醫學院校開展專題式教學的方法
2.1 專題式教學的內涵
所謂專題式教學,“是根據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立足于教材和教學要點,針對學生的思想實際結合時政熱點、社會現實問題和學科前沿,對教學內容重新進行整合、提煉、概括、充實,進而形成既有承接又相對獨立的系列專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這些專題確定教學方案,引導學生集中而深入地對這些專題進行學習的課堂教學方法。專題式教學具有針對性、現實性、探究性、靈活性的特征。”①
2.2 專題式教學的內容設計
據統計,國內的很多高校已經開始推行專題式教學,專題式教學已經成為當下許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的趨勢。但是,專題式教學在推行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弊端和缺點,通過近幾年的教學實踐總結出專題式教學主要存在三個問題:其一,設計的專題內容偏離了教學大綱:其二,專題的設定與教材雷同:其三,專題缺乏新意,很難吸引學生。所以,在少數民族地區的醫學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開展專題教學首先要避免以上三個已經出現的問題,還要根據少數民族地區的區域特點、民族特點、發展現狀以及醫學生的學習實際和接受能力,做到照顧民族感情、順應地區發展特點、符合醫學生的思維方式、適合醫學生日后的職業特點。具體說來,在少數民族地區醫學院校進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專題教學要秉承以下幾點原則。一、專題的設計要圍繞教學大綱,以“05方案”為依據,但要做到既依據教材又脫離教材;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與少數民族地區歷史、現狀結合,與現在大熱的諸如醫患糾紛等涉及醫德、醫風等問題結合;三、課程講授的宗旨是解決學生思想上的實際問題,使理論深入學生頭腦;四、選題要科學,注意知識的前后連貫,同時要避免重復和跳躍性太大。
以筆者所在少數民族地區醫學院校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以下簡稱“概論”課)為例,按照以上思想政治理論課專題式教學的四項原則,根據我校的課程安排、學時等實際情況,可將“概論”課整理為兩大部分內容,第一部分重點講解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理論問題,分設七個專題來進行理論的講解:中國化理論,路線理論,革命理論,改造理論,本質理論,階段理論,動力理論;第二部分運用第一部分所學理論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的問題,分設七個專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建設,黨的建設,國家建設。
3 在少數民族地區醫學院校開展專題式教學的意義
3.1 有效整合教材內容
開展專題式教學可以有效整合教材的內容。各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都采用統編教材,但教材體系與教學體系并不能完全重合,二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教學內容間的相互聯系、教科書內部的章節與內容的結構框架所構成的整體構成了教材體系。教學體系是指為了達到一定的教學目的,圍繞教材內容集中采用各種教學要素,所形成的教學整體。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材雖然足夠的嚴謹全面,但完整而實用的教學體系則是要在現實教學活動的引導下,在師生互動的保障下,讓學生正確地理解教材的重要理論知識,使學生在結合自身情況的前提下的將原有的理論知識打破重組,達到融會貫通的境界,這樣產生的體系才更接地氣兒,能夠解決現實問題。
現在各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均使用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統編教材,而統編教材的特點是信息量大,內容體系龐雜,知識難度也很大。例如“概論”的內容不但囊括了馬克思主義的三大經典部分,同時也將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理論成果收入其中,可謂兼收并蓄,博大精深。但是傳統單一的講解方式使得該課程教學活動陷入瓶頸,讓擁有豐富理論內涵和完整科學框架的課程表現為索然無味,枯燥晦澀,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在醫學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中采用專題式教學法即可有效解決這一問題。
進行專題式教學,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求老師要根據教學要求、教學目的、知識點及重難點來凝練教材內容;其次要根據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特點和醫學院校學生的學習實際并結合時政熱點、焦點的相關問題,對原有的教材內容進行科學的調整,并以此提煉出相應專題內容,做到整合教材內容重新構建教學體系。
專題式教學是將原來教材中的授課內容的順序重新整合調整,所以如何確定專題異常重要。在確定專題時要求授課教師做到對教學內容的領會、理解和深挖掘,專題是教師消化、吸收教材內容的成果整合。該模式既強調理論成果的獨立性同時又不忽略各個內容間的前后承接,進一步強化課程的理論深度、針對性和現實性,而不是照本宣科。“提高學生對思政課的認同度和學習興趣,增強思政課的課程魅力和教學效果,解決了教師怎么教、學生怎么學以及將課程目標和內容轉化為學生的知識、信念和素質的問題,有效實現了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使課程標準與適應學生有機統一起來。”②
3.2 有助少數民族地區醫學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優勢互補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涵蓋內容廣,涉及領域很多,教材教學內容非常豐富。如“概論”課的內容就涉及政治學、歷史學、哲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學科,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多個方面。
但是術業有專攻,要求每一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做到全面駕馭整個課程體系的所有教學內容較為困難。以筆者所在院校為例,盡管采用集體備課制度,但到具體上課時,一些教師還是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很難把這些內容講透、講精,而在教學改革中實行專題化教學后就可以充分發揮授課教師的專業所長。所以實行專題式教學后,教師可以選擇在自己熟悉的領域開設專題,這樣一方面可以充分發揮授課教師各自的專業優勢,另一方面可以做到教師和教學內容的強強聯合,充分發揮教學資源的整體優勢。
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缺乏興趣,學習積極性不強,除了醫學生的專業課壓力大以及社會大環境的影響,還有一部分原因是教師授課手段陳舊,教師缺乏足夠的親和力和年齡吸引力,所以師資隊伍的年齡優化組合也非常重要。大部分高校存在這樣的問題,年長的教師具有專業魅力,普遍科研能力強、職稱高、資歷深,可以憑借深厚的知識底蘊和特有的人格魅力以吸引學生,但往往親和力不足;而年輕教師與學生年齡更為接近,代溝較少,更容易和學生親近,而且對于新知識、新的教學手段更易接受、可以很快運用到日常教學中去,但經驗欠缺。總之,每個年齡段的老師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專長,每位教師都擁有各自的氣質和風格,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改革中,實行專題式教學改革,既可以充分發揮每位教師的特長,有利于教師資源的優勢互補,同時可以有效整合教師隊伍,建設合理的年齡梯隊,又符合當代大學生特立獨行的個性特點。
3.3 是培育少數民族地區醫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需要
在教育教學改革的大背景下,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是改革的核心目標,少數民族地區醫學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如何向這一目標邁進呢?根據當代大學生的個性特點、知識結構和接受能力以及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的新要求和新特點,應該充分發揮學科的綜合優勢,出發點不再是以理論體系的完整性,而是要增強教學的針對性。把著力點放在以問題為出發點的專題式教學上,使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向引導學生發現和創造問題發展,以此來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整體教育教學質量。
在教學改革中,授課教師在觀念上也要改變,要強化問題意識,淡化體系意識。“思想政治理論課給予學生的不應只是一些概念、原則、結論,而應是一種理論思維,是觀察當代世界、當代中國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分析、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的目的。”③
3.4 有助于實現少數民族地區醫學院校教學與科研的統一
高校對于教師的考核同時看重教學和科研。思想政治理論課由于學術性、思想性、理論性很強,所以對任課教師的知識結構、理論功底、科研水平等都提出很高的要求。據調查,目前各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教學任務都相對專業課教師繁重,以筆者所在的少數民族地區醫學院校為例,每位思政課專職教師一學期一般要承擔100學時左右的教學工作,有的教師甚至每周要完成20多個學時的工作,這就導致思政課教師整天疲于備課、上課,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消耗在教學中,投入在科研方面的精力與時間明顯不足,這就有礙于思政課教師科研能力的提高,而大部分高校的職稱評聘體系都與科研掛鉤,所以課時量大也直接影響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職稱評聘。實行專題式教學改革,可以讓該課程的教師準備自己所熟悉的專題,耗時少,時效強,具有以教代研的特點,緩解了教學和科研的矛盾。
實施專題式教學,可以帶動教師以教學促科研、以科研促教學的良性發展,可謂相輔相成,互為表里。“教師授課專題化和講授專題固定化,便于其擁有更多的時間集中精力研究自己擅長或感興趣的專題,既能使學生接受到更加精深獨到的學術滋養,又能使教師的研究領域相對集中,提高教師學術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從而很好地實現教學與科研的統一。”④同時也有利于少數民族地區醫學院校的科研與教學的良性發展。
注釋:
①熊曉燕,刁靜洋:《專題研究式教學—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的新思路》載《高教論壇》,2011年版第10期,第38頁。
②王鳳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專題教學特點、問題及改進》載《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版第6期,第148頁。
③同上。
④鄭志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專題教學初探》載《中國冶金教育》,2010年版第5期,第72頁。
參考文獻:
[1]陳秉公.試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規律性[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8(9):43.
[2]于慶峰.“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專題教學模式探析[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0(1):131.
[3]沈建華,徐正.關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考核評價體系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11):48.
[4]賈立臣,郭元陽.“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論”精講設計研究[J].大慶社會科學,2009(2):132.
[5]張雷聲.新時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探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7.
[6]黃崴.教育管理學概念與原理[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81.
[7]閻占定,程瑩.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和創新[J].湖北社會科學,2007(7):155-157.
[8]張秀榮,韋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熱點問題[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319.
[9]陳占安.在教改中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J].中國高等教育,2005(5):32-33.
[10]楊乃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新模式研究[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7:151-152.
[11]劉美珣.一路走來——親歷清華思想政治理論課改30[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