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好好詩》的基本信息:
大和八年,唐代文學家杜牧寫下了其流傳下來的唯一書法墨跡《張好好詩》。該貼保存著當時宋朝內府的裝裱式樣,作品寬28.2厘米,長162厘米,四十八行,共三百二十二個字。此帖用筆厚重,具有書法和文學的雙重價值。卷首有宋徽宗趙佶的題名,并鈐有多方收藏印,后又被賈似道、張孝思、梁清標等人收藏,乾隆年間收藏于內府。1924年,溥儀將此帖帶出宮外,散落在東北,最后由張伯駒收藏。此帖鑒藏印有“弘文之印”、“宣和”、 “內府圖書之印”、“秋壑圖書”、“張氏珍玩”、“項子京家珍藏”、“蕉林居士”、“張伯駒珍藏印”,以及清代乾隆、嘉慶、宣統三帝御覽及清內府鑒藏印等。由此可以看出《張好好詩》帖是一種有序的傳承。張伯駒先生于1956年將此帖捐贈,現藏于故宮博物院。此帖在《宣和書譜》、《悅生所藏書畫別錄》、《平生壯觀》、《大觀錄》、《吳越所見書畫錄》、《石渠寶笈·初編》等書中均有記載。[1]
二、《張好好詩》帖的書法藝術風格分析:
劉勰《文心雕龍·議對》:“亦各有美,風格存焉”開啟了“風格”一詞。書法藝術風格是書家在創作過程中藝術特色的體現,更能展示出書家的創作個性。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張好好詩》帖的書法藝術風格。
(一)用筆:《張好好詩》行筆流暢,牽絲爽勁干練,一氣呵成。細觀此帖可以發現,杜牧的字都是一筆完成,以圓筆為主,連續回環翻轉,力完氣足,中段篤實,轉折回環節節相扣,用筆富麗堂皇。他沒有特意布局空間關系,卻表現出虛與實的強烈關系。他強調橫折筆畫的沉肩和圓轉的方式,將“方圓”夸張到極致。此帖字字獨立,沒有大幅度的相連,細微的頓挫承轉全都是絞轉為之,提按動作夸張, 瞬間完成動作轉換。宗法二王是唐代的主流書風,杜牧也追隨此風。杜牧的創作風格以“二王”為基礎,遵循唐代法則,保留六朝古意,兼參魏碑趣味。
(二)結體:結體是由點畫組成的單字形象,是書法藝術形式的基本單位。《張好好詩》的結體特點可以概括如下:
1、構形變化:第一,改變筆順。為了便利書寫,行書常常對筆順進行適度調整。比如,“歲”上部分的“山”為了書寫方便,將兩個豎相連;第二,連筆形變。因連筆而改變單字的局部形體,造成與其他形體的混同或形近。如“閣”里的“各”改變了原有的形體;第三,草化形變。某些局部直接采用了草書的寫法,這也造成了形變,而且往往比連筆造成的形變劇烈。如“后”的“彳”變為了“人”;第四,點畫或部件移動位置。點畫或部件在平面上的布局方式發生改變。如“感”,將“心”字裹進“咸”字;第五,增省點畫或部件。如“細”的“田”左邊少了一豎。
2、體式變化:欹正、橫縱、展蹙、開合、錯落、輕重、大小、俯仰向背、穿插揖讓在《張好好詩》中都有表現。比如:“跗”左正右欹;“樂”上部縱勢,下部構成橫勢;“嘆”伸展左側和右上,收縮右下部分;“傷”右側正左側上合;“重”上部在左,下部靠右;“題”左重右輕;“歌”左大右小;“好”兩側相向呈懷抱勢;“蟾”的“提”和“撇”相交錯。
(三)章法:章法是書法作品的整體構成,是所有可視形式的綜合效果。古人作書,必不作正局。蓋以奇為正。杜牧用“正局”,然則似正反奇。此帖大多數字是端正的,細觀帖中19-22行,“盼盼下垂”、“裊裊穿云”,軸線無比中正,呈現出的效果是驚人的,這在古帖中也是獨一無二的。再看“晴江連碧虛”這五個字,字字皆是方形,結體方整,重心穩定,大小相同,甚至間距都是均勻的。這種布置如同詩人對律詩的控制,似是自然流露出來的佳句,實是精心設計的。在《張好好詩》帖中,杜牧對強弱、大小、開合關系看似是不經意間的運用,實則富有心機。總而言之,《張好好詩》帖的章法茂密,字字獨立,結構隨意,字形狹長,有天真樸拙之趣。
(四)墨法:墨色圓潤厚實,濃淡相間,時有飛白枯筆。中鋒行筆與墨色相輔相成,整幅作品字體流暢連貫,顯然是隨情感噴薄而寫出來的,急促、婉轉、停頓、轉折,急就而成。該作品氣勢連綿,墨筆酣暢,奇肆跌宕,呈現出鮮明的個性化和獨創性。
三、《張好好詩》帖的歷代評價及對后世的書法影響:
《張好好詩》作為杜牧唯一流傳的書法墨跡在中國書法史的歷史長河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對它的評價歷來詠贊極多,清包世臣贊曰:“中實之妙,武德以后,遂難言之”[2]。《宣和書譜》評杜牧書法:“氣格雄健,與文章相表里”[3]。董其昌《容臺集》稱:“余所見顏、柳以后,若溫飛卿與(杜)牧之亦名家也”[4]。葉奕苞稱:“牧之書瀟灑流逸,深得六朝人風韻”[5]。
《張好好詩》亦對后世書家亦有著重要的影響,陸儼少就是其中之一,晚年陸儼少在原有的書風基礎上,又加以《張好好詩》的書風,用筆上特別強調對中鋒的運用,老辣蒼勁,筆墨凝重,線條“拔而綿和,圓齊而光澤”。觀其作品,感覺雖筆筆中鋒,但是又不失靈動之變化,沒有任何矯揉造作。許多字體的變形不是為了平衡,而是創作時有意的夸張,這也是為了對比不同的字體空間,形成強烈的對比和變化。《張好好詩》激發了陸儼少獨特的創作靈感,為他的書法藝術添加了炫目的光彩,使其書法亦如其繪畫一樣無懈可擊。無疑,陸儼少是現代一位當之無愧的書法大家。
四、結語:
杜牧的書法以二王的筆法為主,結合六朝筆意,改變了二王中和溫潤的特點。他善用夸張和對比,用筆豪放有力,在“唐代尚法”的限制下運用了多樣的筆法,把奇巧的結構極大化。
杜牧不但有著超高的文學造詣,又能精妙的駕馭筆墨,他在書寫的同時,也給這幅傳世之作注入了深厚的感情。通過《張好好詩》我們能夠明顯地感受到杜牧作為詩人的書法才情。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使得此瑰寶得以清晰地展現在世人面前,讓我們可以隨時臨摹此帖,穿越時空界限與書家交流,何其幸也!
參考文獻:
[1]徐邦達.古書畫鑒定概論[M].北京:故宮出版社,2015
[2]包世臣.藝舟雙楫[M].清代
[3]宣和書譜[M].宋代
[4]董其昌.容臺集[M].明代
[5]葉奕苞.金石錄補[M].北京:中華書局,1985
劉欣(1997.7—),女,漢族,籍貫:山東省曲阜人,曲阜師范大學書法學院,20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藝術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