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 喆
當代著名作家梁曉聲在一如既往關注“人世間”的同時,也將目光投向未來“新人”。
近日央視黃金時段播出的開年大戲《人世間》在年度伊始就取得了極佳的收視率和熱烈的討論度,而這部劇的底本源于當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得主、“知青文學”代表人物梁曉聲創作的同名小說。小說《人世間》以周家生活為線索,展現中國社會近50 年的發展變遷,是更顯宏闊的“大人們”在時代浪潮中奮力前進的生活世相。
與之相比,梁曉聲的新作《我那些成長的煩惱》則像一本青少年版的《人世間》,以作家個人的成長傳記為鏡像,這本自傳小說貌似將寫作視野窄縮到“小孩子”——童年的梁曉聲的個人生命體驗中,回憶個人的童年成長經歷,書寫父母、老師同學、遠親近鄰,北國風光中相濡以沫的清貧生活,成長中的快樂與煩惱,但實際仍以普世性和關懷感,記述了一代人共享的童年往事,堪稱一冊生命教育的教科書。
在這本書中,梁曉聲以樸實而生動的文筆,記錄了童年時期生存、生活、學習、成長的過程。其中的人物栩栩如生、故事清晰感人,人和事呈現出的社會狀態,紀實地還原了物質短缺年代里關于與貧窮的斗爭、關于對知識的渴望、關于對同學之誼的珍惜、關于對家庭與鄰里關系的理解、關于對父母兄弟等親情的建立與維護……在自傳體的真實記述中,苦難和溫暖并存的童年世相借由作家駕輕就熟的文筆,以積極正向的面貌呈現,書中那個昔日的孩子,跨越時代的溝壑與當代孩子有了一場真誠親密的對話,道破了苦難對人的涵養力量,以潤物細無聲的文學處理,于潛移默化中指引未來的“新人”,也即當下的孩子:一個人要學習適應生活、適應社會,探索進步,學會善良,擔當責任。
《我那些成長的煩惱》一書中多個人物是《人世間》中人物形象的原型,更令人觸動的是,梁曉聲所描寫的都是他童年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他表示:“書中所寫,都是我眼和我心所感受的。這些在那么長的時間里用那么好的友誼陪伴著我的人,我把他們都寫在我的書里,這是我感激他們和體現我對友誼的珍視的一個最好的方式。”關心和愛護他的陳大娘、哥哥的老師、幾名一起玩鬧的同學,在書頁中的名字都是梁曉聲童年遇到對應人物的真實姓名。
這本極具真實性的成長自傳,以梁曉聲一貫真誠坦率的文風寫就,語言以誠動人,沒有一點矯揉造作的精致,憑借爐火純青的文筆境界,他用簡單的幾句話就足以把人、事交代清楚,毫無累贅粘連。借由這份真誠的心意、純熟的文筆和真切的回憶,他在書中切實地還原了童年時代的歷史面貌:處于短缺時代的中國,基層百姓生活遇到的艱難困苦的時刻,以及全力應對又捉襟見肘的局促狀態。同齡人讀來是感同身受的昨日重現,而當代孩子閱讀則是一種歷史時代的記憶補缺,書中那個過去的孩子與當代的孩子得以跨時空真誠對話,消弭時間屏障帶來的漠視和遺忘。
在《我那些成長的煩惱》一書中,梁曉聲所要書寫的“成長的煩惱”,遠非當下孩子會有的青春期小煩惱,而是真真正正的苦難——貧窮無助的生活,精神失常的哥哥,小小年紀挑起一家子的生計、東北冬天滴水成冰的極寒……特殊的時代背景下,在面對這些足以擊垮心靈的苦難時,即便是年幼的孩子,也必須去直面苦難抗爭,直面挫折經受歷練,苦難正是成長的墊腳石。
這本書對童年苦難書寫的可貴之處在于,梁曉聲以講故事的方式將其平靜地說出來,完全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書寫苦難,既不刻意遮蔽繞開,也不施加夢幻的渲染,不矯情也不煽情,只是坦誠直白地將苦難的生活呈現出來,同時寫出痛苦外的溫情和互助,苦難和溫暖并非割裂出現,而是在苦難發生時,恰有親情和友情照亮了成長的路途。畢竟,苦難如果僅僅是苦難,在具有教育指向的兒童文學中就顯得突兀失當,梁曉聲在這本書中,既寫出了真正的童年的疼痛、苦難,還有在這種疼痛和苦難中真正的童年的天真和力量,苦難牽引的情緒不再是抱怨、消極或頹廢,而是勾連出一種真善美的力量。
在《我那些成長的煩惱》中,梁曉聲立足于孩童立場的苦難書寫,不光可以帶領他們抵達殘酷的現實,也能帶他們走出這個近乎殘忍的現實,重給壓抑的現實以溫暖和希望。也因此,著名作家瓦當會評價說:“這本書可以看作是一本少年版的《活著》,或者說是另一種《平凡的世界》。”這本書不只喚醒了成年人的公共記憶,更是告知孩子們關于苦難、善良、勇敢和成長的心靈讀物。
梁曉聲自言:“我經常覺得我眼和我心所感受的有很多都是善。那些丑陋的或是使我們受傷的一部分,在我眼中和心中從來不是我們生活的全部,我的眼和心一定從來都看到了另一部分,而且我認為正因為有了另一部分的存在,那些丑陋的都可以過去,我們可以用理性去擋住那些丑陋的部分對我們的侵蝕。這就是我一直寫作的理念。”在《我那些成長的煩惱》這本帶有濃厚個人色彩的成長自傳中,讀者所能看到的不只是他的童年故事,更是他想要對未來的“新人”——當下的孩子們成長的勸言,那些足以抗衡“成長的煩惱”的善良、真情和責任的力量。事實上,作為一本傳記類作品,這本書的力量正在于書寫了一個具有榜樣作用的生命原型,為當下孩子提供一個更好的成長鏡像。
書中對善良的認同和贊許是貫穿始終的,《我那些成長的煩惱》中,同學、老師、鄰居,包括一些陌生人,他們身上都傳遞出了一種友愛,一種正能量。梁曉聲透過小說表達出的樸素真理是:只要我們對別人的幫助深懷感激,就會有更多更熱心的人愿意幫助我們。誠摯的真情則是書中寫苦難哀而不傷、怨而不怒的調和,梁曉聲筆下,這個故事中如蛛網般交錯生出綿密堅韌的情感網絡,在門戶之內,是父子情、母子情、兄弟情緊密相連的親情;推開門,是同學情、師生情、鄰里情交錯的人際網。也正是在這些情感脈絡的支撐中,成長路途中的責任感得以孕育和培養,因為懷著對每一個親朋師長的真情,便相應生出了對家庭、對朋友、對學校、對社會的責任感,漸漸明曉和把握住道德感、是非感和責任心。
正因為對這些普世性的成長價值的書寫,這本似乎獨屬作家個人傳記的小說就不再單純是一種私人回憶,而是既能讓讀者思考,也讓社會反思的格局之作。不妨回看目錄,書確實是由一個個連綴的故事組成,單獨閱讀是獨立的珍珠,但串聯起來就形成了一整串熠熠生輝的項鏈,達成了完滿開闊的效果。再看作者本身,正如梁曉聲自言的,想要借由《我那些成長的煩惱》意圖傳達的人生理念在于:“不論貧窮還是病患,不論缺煤還是少糧,不論家在這里還是那里,只要一家人相親相愛,困難總是會被克服的。而只要我們對別人的幫助深懷感激,就會有更多熱心的人愿意幫助我們——這是我從童年到少年的成長史證明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