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洋潔
(江西師范大學 江西 南昌 330022)
國外(特別是在北美地區)的音樂理論領域對申克音樂分析理論研究已經成熟,但在國內,學界對申克分析理論及其應用實踐未能給予足夠關注。和聲學領域運用申克音樂分析理論進行和聲結構框架的分析還比較少見,對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作整體性申克式分析則更少。筆者在學習完申克理論后,對于作品的結構框架有了新的認識,于是迫不及待地想將《告別》這首曲子進行申克式分析,以期看到這首作品的另外一面。
申克音樂分析理論是二十世紀創建的一種新的音樂分析體系。它是在里曼功能和聲理論體系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雖然里曼功能和聲理論關注每一個和弦的功能身份,及其在調性體系中的作用,但申克音樂分析理論體系更強調和聲功能的有機連貫性,其核心為結構與延長。貫穿于音樂各個部分的結構和弦(即骨干和弦)能夠透過裝飾性的音樂外在形態,控制并主宰音樂運動的方向;延長則來自于對位,通過對位將結構和弦加以延長、擴展和潤飾。下面就和聲的結構這一方面對貝多芬《第二十六號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告別》的和聲動力性進行分析。
結構骨架和弦具有一種內在的聚合力,是作品整體框架內核。它們常常分布在音樂的不同部位,穿透外部現象而主宰著音樂運動的方向。只有結構和聲進行才具有和聲含義。故對一個音樂作品結構功能下的和聲分析是尤為重要的。結構的基本形式為基本結構,它由結構低音和結構線條構成。這二者通過縱向對位的方式結合為基本結構形式。
要還原作品中的基本結構形式,首先要對作品進行傳統的和聲分析。下面先就貝多芬《第二十六號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告別》的“引子”進行結構功能分析,研究這一部分的內在結構組織力。
例1:引子部分(第1-16 小節)

例1 是貝多芬《第二十六號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告別》的引子部分。樂譜下方為其和聲功能標記。通過功能和聲分析可以發現,該段引子調性并不明確,和聲功能性也很不穩定。開始的G-F-E 三音動機通過起始“G-E”與“F-B”的雙音進行暗示了E 大調的主-屬進行,但隨著第2 小節C 小三和弦的出現,與前面的雙音形成阻礙進行,干擾了E 大調的調性感。其后4 小節在C 小調的調性范圍內運行。但值得注意的是,第5 小節是停在C 小調的屬和弦上,未解決到主和弦,而是在第5 小節的最后一個八分音符開始往E 大調上回歸(通過第6 小節的B 大小七和弦的暗示)。第7-8 小節,旋律與第1-2 小節的三音動機相同,但和聲進行發生變化。F-E 二音的阻礙進行到E 大調的VI 和弦,調性進一步偏離到C 大調,但同樣也只有C 大調的屬功能和弦而未解決,然后再回歸到E大調(第10 小節的第2 拍的E 大調屬和弦)。在經過第12-13 小節的屬和弦聲部交換進行之后,和聲又往A 小三和弦離調,這個和弦是E 大調的小下屬和弦,與其后的大下屬和弦形成色彩對比,同時作為下屬功能和弦連接到該樂章主部主題,完成引子的導入功能。


通過以上申克式分析,可以看出,此部分中有著很清晰的目的性與方向感,并且在里曼功能和聲理論分析中遇到的問題一一被解決。接下來,我們利用申克音樂分析,對后面的部分進行分析。
例2:引子部分(第1-16 小節)申克式分析圖表

例3:呈示部(第17-68 小節)分析圖


典型的十八、十九世紀奏鳴曲式的外部形式原則,即呈示部第一主題是建構在結構主和弦基礎上,第二主題由屬和弦所支持,創造出主到屬的結構組織力。[通常,展開部也是建立在屬和弦的內部延長中,但貝多芬在這首曲子當中并沒有將展開部建立在屬和弦上,而是將E 調的Ⅳ6 和弦作為起點與終點的框架,仿佛整個展開部都是在為再現部做準備。由于在這里,展開部中并沒有出現結構和弦,故不討論。


例4:再現部與尾聲(第110-255 小節)分析圖

縱觀以上分析結果可看出,貝多芬在這首作品當中運用了更具創新性的和聲語言與創作技法。但音樂的開始和結束都體現了和聲的功能性,并且有著清晰的結構脈絡,形成結構組織力。音樂主到屬到主的導向感非常明顯,因此,整首作品的目的性和方向感都非常明確。在深層結構中,一些其他的音樂要素的意義、功能被理解。采用申克音樂分析視角來觀察作品,對作品的整體結構力認知更為深刻,對于理解和詮釋作品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注釋:
①以下簡稱為《告別》。
②由胡戈·里曼創建的建立在“音樂的邏輯”基礎上的功能和聲理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