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焮婷,張輝剛
(西北民族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甘肅 蘭州 730124)
2021 年3 月,隨著教育部關于《推薦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的通知》發布,各大高校貫徹落實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要求,尤其是高校中的戲劇與影視學科,在結合自身發展特色的基礎之上,全面推進新文科建設,促進學科專業的轉型升級,構建高校師生關系協調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戲劇與影視學科人才培養體系,以期開創中國高等教育的新時代。
在當今時代背景下,我國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國際地位不斷提高。而新文化發展建設內涵的提出表明了我國對發展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視。2019 年4 月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等十三個相關部門在天津聯合啟動了《“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明確提出將包括文、史、哲、經濟等學科在內的“新文科”建設與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一同納入拔尖培養計劃,旨在切實提高高校教育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能力。
新文科建設是對傳統文科發展的優勢升級與不足改進,這意味著“新文科建設”的提出并不簡單只是理論層面的學科發展問題,而是要求其在當下不斷深化創新的社會需求中,既要與自身學科門類的專業內在發展規律相匹配,又要積極與當下時代發展的文化方向與創新節奏同頻共振。因此,應始終立足于新文科建設的內涵意義,深入分析時代脈絡與行業需求,確切把握學科專業規律,培養德才兼備、有精神追求和文化責任感的藝術人才,在一定程度上為新文科高校發展推波助力。
近年來,高校始終堅持對戲劇與影視學專業的發展與創新,其人才培養模式方案逐漸完善,為社會培養與提供了諸多戲劇與影視學的優秀人才。筆者在高校學習的過程中也發現了戲劇與影視人才培養模式的不足,如教師沿襲傳統的教學模式,與學生之間的關系較為單一;學生學習內在動力不足,缺乏自身學習目標等,這些與新文科發展內涵有所差異,阻礙著文科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亟待解決。
部分大學教師依然遵循傳統的課堂模式——止步講臺、不斷輸出,這樣的教學方式缺少了與學生的知識互動,將導致學生對知識理解不夠透徹,降低課堂積極性。這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第一,“教學”雙向關系的忽視。高校課程不再如中學一般具有高標準的應試性,而更加富有靈活性,重視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互動,但仍有部分教師把授課作為知識的單方面“輸出-輸入”活動,注重課程的教學范圍,而忽視了學生內化吸收知識的程度;注重學生的集中化培養措施,而忽視了學生個性化的成長空間,這種單向輸出的教學過程,不利于在大學中培養良好的師生關系,同時更會僵化甚至局限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
第二,教師的教學活動大部分局限于課堂之中。經常有學生反映課后找不到教師,無法針對課程內容進行更深層次的溝通理解,這也反映了師生之間在課堂上的教學互動是遠遠不夠的,交流溝通上的不足不僅會窄化師生之間互動與進步的空間,更不利于大學課程多元化、多樣化、多層次化教學的開展。
相較于中學來說,大學生的課程內容與學習目標變得更加寬泛,更加強調人才培養的積極性與自主性,但不少學生因為缺乏自主學習的內在動力,難以適應大學的培養模式。據筆者調查顯示,針對“大學期間是否有過明確的學習目標或就業目標”這一問題,僅有41.36%的人“有明確的學習目標”,而分別有56.79%的人和1.85%的人“有想過,但不是很清楚”和“沒有想過這個問題”,由此可見超過半數的大學生沒有合適的學習目標。導致這一問題的原因具有多方面,如大學生缺乏對人生下一階段目標的方向感,從而在思想上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同時大學中各種社團活動層出不窮,部分學生對高校好奇心重,容易盲目參與各種社團活動,耽誤了學習時間,逐漸對學習缺乏目標與動力。
針對以上提出的關于戲劇與影視人才培養模式的現存問題,筆者現在“師生同行”視域下,以戲劇與影視學科為例,提出逐層遞進的、多形式的教學解決措施,以求更好地促進學生個人的綜合發展。
安豐存與王銘玉在《新文科建設的本質、地位及體系》中明確提出:“課程作為將學生和專業乃至學科連接在一起的紐帶,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趣味性高、結構性強、時效性快的翻轉課堂形式可以極大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引導學生多讀書、深思考、勤實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時間利用率,促進了學生的學習效率。根據筆者調查報告顯示,對于“是否支持使用翻轉課堂的形式”這一問題有62.35%的人表示“支持”,有30.86%和6.79%的人表示“無所謂”和“不支持”,同時對于“目前對您學習幫助最大的學習資料形式是什么”這一問題的回答,共有81.48%的人選擇網絡資源資料。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適當轉變教學方式,適應當下時代發展帶給大學生的新學習需求。如:增加多樣化的翻轉課堂形式,其主要分為“課外吸收知識”與“課內內化知識”兩個方面,戲劇與影視學科看重學生對文本的體驗感知能力與實際的實踐操作能力,學生在課外對理論進行初步了解吸收;課內教師不再重復講授相關書本知識,而是增加與學生的互動交流環節,能更好地讓學生吸收與內化知識。
1.課外:學生吸收知識、教師個性化解答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與關鍵。從戲劇與影視專業角度來說,“理論+實踐”的創新模式更加適應于培養專業型與應用型的優秀傳媒人才,理論基石的奠定則是人才培養模式的第一步。通過翻轉課堂的形式,學生可以更好地對理論基礎進行鞏固。
第一,翻轉課堂增強了學生學習的目的性。教師在網絡平臺發布學習視頻時,可以相應地將知識重點總結成一些學習問題,學生們可以帶著這些問題觀看學習視頻,從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而形成學生自身對知識的初步理解。線上學習的模式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求知性,還讓學生有意識地去尋找問題答案,因而更強化了學生學習的目的性。
第二,翻轉課堂增加個性化的“教”與“學”。網絡平臺的授課構建了一個相對個性化的學習環境。一是學生學習的個性化,學生可以依據自己的專業學習能力與知識吸收能力,有選擇地對理論進行學習與吸收。若有些學生集中性差、易分神,可以選擇較為簡短的微視頻進行學習;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難點和困惑,可以重復多次觀看視頻,尋求答案,這樣的網絡形式既能有效利用時間,又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二是教師教授的個性化。通過網絡學習平臺的構建,教師可實現一對多的教學模式,學生遇到各種問題都可在平臺上直接向教師詢問,并及時獲得解答。同時網絡平臺的最大優勢在于大數據分析,教師在后臺可以觀看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提醒學生完成課程任務;也可以查看學生觀看視頻的次數,針對學生的難點和問題,在課上進行集中講解,鞏固學生的理論基礎。
2.課內:學生內化知識、教師針對性互動
通過網絡平臺的自學形式,學生等同于超額完成了課前預習的工作,對專業理論形成了初步的知識框架建構。而課堂上學生與教師的多層次互動交流則是建立在此基礎之上,對理論進行內化吸收,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綜合能力。
第一,是對思維能力的提升。通過翻轉課堂課外知識儲備與課內互動交流,雙重學習模式的疊加,讓學生有充分的學習思考的時間與空間,對問題的理解能更加全面與深入,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第二,是對表達能力的提升。減少了課堂教學的環節,課內有更多的時間讓更多的學生進行自身想法的表達與交流,鍛煉學生在課堂上清晰、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促進學生表達能力的提高。這些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藝術素養。
綜上所述,雖然翻轉課堂的形式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增強了學生的學習效率,鞏固了學生專業理論的基礎,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但“課內+課外”的雙重教學任務量相當于傳統教學模式的兩倍,這不僅對于學生的身心是一種過度消耗,對于同時教授多個班級的教師團隊來說,更是一種超負荷運轉,故而可以在采用翻轉課堂模式的基礎之上,適當減少課程容量,達到“保質保量”的平衡狀態。

以戲劇與影視學科為例,其注重團隊的協作能力,一支優秀的團隊是創作一部好作品的開端,同時一部優秀作品也是學生提升經驗,展現學術專業性的重要表現之一。據筆者調查報告顯示,在本學科內部,有74.07%的人對“大學期間組建專業學生團隊是否有必要?”這一問題持“必要”意見。因此學生可以在學科內部自由組建一支專業學生團隊,并邀請相關專業的學院教師擔任團隊指導教師,這種形式不僅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與專業技能的發展,更是對本學科、本專業的一種正能量反饋。
第一,規范學生自覺性。專業學生團隊的組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良好地規范學生的自覺性,教師的針對性指導會讓學生更容易樹立信心,找到自身前進的方向,發現自身的不足,讓學生產生迫切感與奮發感;同時同隊伍伙伴的努力精神也會在潛移默化中渲染每個人的心境,在與自我內心的較勁中跟緊腳步,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
第二,促進學生團隊差異與整體的發展。學生團隊的組建應嚴格對標業界發展組建專業團隊的標準,團隊內部對各項工種進行嚴格劃分,如策劃方案、掌機拍攝、現場導播、后期剪輯等內容,在團隊中每個人都應發展并掌握一門擅長的技能,促進隊員個體的差異化發展,提升其專業素養;但同時這種分工也并非絕對化的,在擅長某一方面的同時,每位隊員也要積極補足自己其他方面的短板,在促進自身全面發展的同時,更是提高了團隊整體的專業水平。
新文科教育現已是我國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該理念的創新性發展為戲劇與影視人才培養模式注入了新鮮血液,使其在國家文化軟實力發展需求旺盛的當下充滿機遇,它不僅在文化教育領域發揮著自身獨特的人文影響力,而且在塑造和宣傳國家形象上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同時,戲劇與影視學科作為一門相對“年輕”的學科門類,在與時俱進、創新發展的過程中也面臨著諸多困難與挑戰,而隨著優質傳媒人才的不斷涌現,著眼于學科創新的大局發展,不斷優化與創新戲劇與影視人才培育模式,以期共同打造中國特色學科專業體系,為社會不斷輸送優質的應用型、復合型傳媒人才,促進其行業市場的發展。
注釋:
①本文內容以筆者在蘭州市部分高校發放的調查問卷為依據進行撰寫,共發放問卷200 份,其中有效問卷162 份(部分理科專業類問卷并未列入其中),部分相關調查結果將呈現在本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