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娜,馬鵬麗,魏慧穎
(河南省鞏義市人民醫院 護理部,河南 鞏義 451200)
應激反應是在外界刺激下機體產生的一種防御反應。手術是治療嚴重腹部創傷的主要手段,同時也是應激源[1]。相關研究[2]指出,圍術期應激反應是因創傷、手術及術后疼痛引起,創傷及疼痛可抑制機體免疫功能,引起內分泌代謝變化,進而引起患者生理及心理的改變,影響術后康復。多數嚴重創傷患者圍術期機體均處于過度應激狀態,故患者的術后康復受到嚴重干擾。本研究探討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對嚴重腹部創傷患者圍術期應激反應及并發癥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嚴重腹部創傷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齡19~58歲,平均(42.13±12.30)歲;麻醉方法:腰硬聯合麻醉27例,氣管插管麻醉13例。對照組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齡20~59歲,平均(42.71±12.07)歲;麻醉方法:腰硬聯合麻醉30例,氣管插管麻醉10例。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包括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術前宣教、術中物品準備、術后并發癥預防等。觀察組采用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①組建護理小組:構建以手術患者為中心的個性化護理模式,設計健康評估標準,制定護理計劃。②術前護理:術前根據腹部創傷疾病特點予以針對性宣教;協助患者完成術前檢查,明確檢查報告完整程度及過敏史等;術前完成雙核對,向患者講解手術室環境、手術治療的必要性等;指導患者配合麻醉,交流時注意語氣、態度,消除其恐懼及焦慮。③術中護理:提前準備好手術用品,確定手術室設備齊全;患者入室后詢問其感受,調節手術室溫度、濕度;巡回護士建立靜脈通路,保證管路通暢;調節手術體位,注意保護患者隱私。④術后護理:手術結束后將患者送回復蘇室,加強復蘇室監管;患者清醒后經麻醉師評估,送回病房;術后觀察患者生命體征,指導合理鎮痛;患者意識清楚后指導其早飲水、早活動。術后6 h~1 d,取半臥位,根據患者情況指導其進食全流質食物,少量多次,指導其床上坐位練習;每2 h協助翻身、叩背1次。術后2 d,指導患者扶床站立,協助床旁活動,逐漸增加飲食量。術后3~4 d,指導患者室內活動,逐步增加活動量,以耐受為宜。觀察切口滲液、滲血情況,定時更換切口敷料,給予抗感染藥物。⑤心理干預:患者圍術期多伴有心理問題,如對麻醉、手術的擔憂,疾病恢復的顧慮,經濟負擔等,護理人員應耐心、溫和地向患者講解,消除其負面情緒。
1.3 觀察指標①采集患者血液樣本,檢測胰島素 (非平衡法)、皮質醇(免疫化學法)和腎上腺素(熒光法)。②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③記錄肛門排氣、下床活動時間。④統計切口感染、呼吸系統感染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應激指標術后,兩組的胰島素、皮質醇水平升高,腎上腺素水平降低,而觀察組的胰島素、皮質醇水平低于對照組,腎上腺素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應激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的應激指標比較(±s)
注:與同期對照組比較,*P<0.05;與該組術前比較,#P<0.05。
?
2.2 心理狀態 護理后,觀察組的HAMA、HAMD評分低于對照組 (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心理狀態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的心理狀態評分比較(±s,分)
注:與同期對照組比較,*P<0.05,#P>0.05。
?
2.3 手術指標觀察組的肛門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短于對照組 (P<0.05)。見表3。
表3 兩組的手術指標比較(±s,d)

表3 兩組的手術指標比較(±s,d)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
2.4 并發癥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5.00%,低于對照組的15.00%(P<0.05)。見表4。

表4 兩組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圍術期應激反應是機體正常的防御性反應。短暫、輕微的應激反應對機體是一種保護作用,適當的應激反應可激活機體的儲備功能,抵抗外界損傷,但嚴重、持續的應激反應可引起機體損傷,出現病理狀態[3]。應激反應可使血糖水平升高,增加并發癥發生風險。研究[4]表明,應激性血糖水平高于12.1 mmol/L時需給予干預,將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圍內。手術引起的生理應激反應主要表現為神經興奮性降低、心肌收縮力加強、血壓升高及內分泌功能紊亂引起的激素分泌異常,常見的激素包括胰島素、腎上腺素等[5];心理應激反應主要表現為情緒變化,如焦慮、恐懼等,可增加患者痛苦及不適,影響術后恢復[6]。故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對減輕圍術期應激意義重大。
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是一種新型護理方式,是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在手術室的具體應用[7]。通過組建護理小組,明確護理人員的結構及護理流程,可提高護理效率。術前充分了解患者的具體情況及用藥史,針對性制定治療及護理方法;術前、術中、術后的護理貫穿于整個圍術期,加強手術準備、配合及術后處理,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心理干預可有效緩解患者的緊張情緒,提高其治療信心,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提升手術治療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術后胰島素、皮質醇、腎上腺素水平變化程度較為平緩,護理后HAMA、HAMD評分及并發癥發生率較低,且肛門排氣時間及下床活動時間較短,提示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可減輕患者的生理應激反應,維持生命體征穩定,有效改善手術創傷及疼痛等引起的負性情緒,并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促進患者快速康復。
綜上所述,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可減輕患者的生理、心理應激,減少并發癥,促進患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