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靈芝
新時代,新理念,新冬奧,一起向未來。2月20日晚,第二十四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閉幕式在北京國家體育場舉行,至此,雪花隱去,圣火熄滅,第二十四屆北京冬奧會正式落下帷幕。91個國家和地區代表團3000名運動健兒在賽場上展現出來的團結、拼搏、友愛、互助,完美地詮釋了奧運精神,讓我們收獲了和衷共濟的凝聚力、加快發展的源動力和走向世界的開放力,并成功在國內引燃新一輪“冰雪熱”,讓當今世界“更團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舉辦一屆簡約、安全、精彩的奧運會,為各國冰雪健兒提供展示才能、超越自我的舞臺,有助于實現健康中國目標,同時也為新冠肺炎疫情困擾下的世界注入信心和力量。
冬奧會,是新時代中國綜合國力和核心競爭力的充分展示,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光明道路上的重要界碑,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聚焦冬奧會,各黨報緊緊圍繞“四個辦奧”理念,“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冬奧會籌辦重點工作、重要時間節點等,開展自主選題策劃,深入挖掘冬奧故事和鮮活事例,向世界人民獻上了一場冬奧大餐。
此次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新聞,新聞作品尤以方便快捷的短視頻出彩。北京冬奧會有兩地三賽區,跨越200公里,共87個奧運場館。應用于北京冬奧會上的亮眼“黑科技”5G全覆蓋、IPv6+、“獵豹”和“飛貓系統”、時間切片技術、子彈時間以及8K視頻技術轉播等,為各媒體實時新聞報道創造了條件。
閉環報道的各媒體發揮媒體融合成果優勢,從時間、空間和作品形式等方面,即時向社會公眾傳播了數以萬計的冬奧會海量信息,實現了新聞的快和傳播范圍的廣。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冬奧會冬殘奧會開閉幕式,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的評價,“蔥桶組合”的完美演繹、王濛的大氣解說、用雪“自由”背后的秘密……新聞發生之時,直播即時到達電視手機終端;眾多精彩片段經過剪輯傳遍全球,用時也不過兩三分鐘,完全顛覆了紙媒時代的傳播速度。
沒能閉環采訪的省、地市級媒體第一時間從海量作品中篩選新鮮、貼近的信息,提供給本地讀者。僅以河南省駐馬店市委黨端《今日駐馬店》客戶端為例,該端“一起向未來”專題下,從2021年12月21日轉發新華網消息《央行今起發行冬奧紀念鈔》至2022年2月20日轉發人民日報客戶端《北京第二十四屆冬奧會閉幕》止,先后從人民網、新華社、央視新聞、人民日報客戶端、北京日報客戶端、北京冬奧組委網站等30多家中央、省級媒體轉發800多條冬奧新聞,使當地讀者一部手機閱遍冬奧會全賽程。
相對于融媒體的方便快捷,紙媒的不足就是慢半拍。等到紙媒通過“三審三校”、印刷、發行到讀者手中時,“新聞”早已變“舊聞”。但紙媒能夠為歷史瞬間留下珍貴的紙質文字資料,卻又是音視頻作品所不具備的長項。此次北京冬奧會報道,各黨媒編輯高度重視,大膽創新,實現了版面出彩。在版式設計上,多家媒體采用聯通版的方式進行編排呈現,重視程度堪比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和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這些黨和國家重要事件;在標題制作方面,多家黨報對新華社通稿進行了重新提煉,圍繞中心,各有側重,既體現地域特色,又避免了千篇一律。在形式上,適逢春節假日休刊期間,多家黨媒增出專版、號外、專刊、特刊,以文圖并茂的深度報道,彌補了融媒作品言猶未盡的不足。
遵照新聞的貼近性原則,各黨媒及融媒平臺紛紛圍繞本地元素如運動員、火炬手、志愿者、表演者等,重點策劃,做足文章,很好地炒熱了冬奧會。新黃河客戶端《山東冬奧第一人》(李文龍)、湛江日報《為兒子感到驕傲和自豪》(彭俊越),天中晚報《中國女足隊隊長王珊珊老家在咱確山》,焦作日報《為焦作姑娘婁佳惠喝彩!焦作市地標建筑為中國女足亮燈》等等,都凸顯了本地元素。這些有深度、又有溫度的新聞冒著熱氣端給了本地受眾,體現了區域媒體對輿論熱點的關注和引導。
海量的新聞報道產品萬花迷人眼,然而,有一些不足或短板仍需引起我們黨媒從業者的高度重視。
新聞視頻化,是傳播方式的改變和媒體融合發展的必然結果。此次冬奧會,多項黑科技用于直播,上百個機位的畫面信號實時上傳云端,再傳到千家萬戶,使觀眾實現了自由視角——特寫、全景、俯瞰,想怎么看就怎么看。但是,觀眾不可能時時刻刻守在電視機前隨意轉換視角,他們獲取新聞的途徑仍是某個或某幾個融媒平臺的App;為他們提供一站式“大餐”的,往往就是該平臺的三五個后臺編輯,這就使得受眾的選擇權受到一定程度制約——因為無論哪個平臺,都有其辦媒宗旨、管理方法和地域文化,編輯個人的文化素養、閱讀習慣、站位視野等更是千差萬別。
在大數據時代,人們幾乎沒有什么秘密可言。你在淘寶或京東上瀏覽過一種商品,各種第三方平臺馬上就會向你定向推送無數類似商品。一些融媒平臺與第三方合作,讓大數據作主,不停根據受眾的喜好進行無節制地推送。這種推送滿足了受眾的喜好,使受眾享受視覺快感,卻也引導受眾進入了思維局限,導致受眾接受信息片面狹隘,缺乏對全面客觀信息的接觸。如何平衡大數據流量和受眾選擇權問題,仍需各媒體深入思考、不懈探索。
有人把吸引受眾,保持受眾的關注度稱為融媒平臺的“黏性”。提高媒體的“黏性”,進而變為自身經營優勢,始終是媒體永恒的課題。如何增加黏性,讓受眾持續保持對平臺的信賴和支持?
冬奧會新聞為廣大受眾提供了很多話題,在各融媒平臺,網友跟帖留言多達幾十萬條,粉絲呈幾何級增長。除了跟帖留言,冬奧會期間,媒體通常策劃的活動大都與冰墩墩有關。新華社通過直播,記者與粉絲互動,隨機抽取贈送冰墩墩;新黃河客戶端直播,記者帶你打卡冰墩墩“濟南分墩”,駐馬店日報微信公號發布關注送冰墩墩頭像……
與互聯網平臺為用戶提供的多種觀看體驗以及互動參與體驗相比,黨媒的互動顯得非常單調。中國移動咪咕的演播室、騰訊冬奧特別節目《贏戰冰雪》、喜馬拉雅《冰雪直播間》、快手的節目《冰雪英雄》抖音多檔直播節目《冠軍駕到》《濛主來了》《大V時刻》等,分別邀請運動員、志愿者、媒體記者、體育評論員,暢談冬奧臺前幕后亮點,用更專業的解說和網友一起追蹤冬奧賽事,不斷豐富觀眾在觀看比賽之外的視覺享受。更有多個主題紀錄片、劇集、綜藝節目等,多形態的影視內容如《冬奧一家人》《冰球少年》,體育解說員選拔《沸騰吧!解說員》,與當前賽事相呼應,全方位展現冬奧會這個自帶流量和熱點的事件關聯,不斷拓展冬奧的更多可能性。
蹭冬奧會和冰墩墩的熱度,的確讓媒體漲了不少“粉”。但“冰墩墩熱”總要冷卻,如何讓這些“粉”樂于繼續看新聞,不“取關”,各黨媒需要拓展思路。那種簡單粗暴的投票、打卡或誘導下載等手段遭人詬病。
滑雪、冰壺、空中技巧、鋼架雪車等冰上運動非常小眾,大多數人對冬奧比賽項目了解也不多。此次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新聞報道中,一些媒體在報道中對多項冰雪運動進行了解讀,比如谷愛凌的1620大翻轉難度系數是多少,短道速滑冠軍王濛“牛”在哪,蘇翊明怎么就創造了歷史等,為很多受眾“補”了“課”,受到受眾的廣泛好評,與那些純粹泛泛報道賽事結果的新聞作品相比,水平高低馬上顯現出來。互聯網平臺中,特邀專業運動員、體育評論員解說的直播間之所以如此受追捧,不也正因為他們的專業嗎?
新聞要出彩,文采和專業同樣重要。黨媒所需要的新聞人才,不僅要有深厚的文字功底、敏銳的政治嗅覺,也要有豐富的行業知識、社會閱歷。
無論新聞傳播方式如何改變,“內容為王”始終是永恒的真理。綜觀北京冬奧會新聞報道,筆者認為,媒體應補短板、強弱項,抓好新聞主業,拓展新聞事業外延,做好融合功課,切實承擔起黨媒“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
黨報是第一傳媒,其公信力和品牌影響力是由來已久的,在社會生活及社會治理中發揮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黨報融媒平臺之所以能打開市場、贏得受眾,說到底也是以黨報的信任為背書。當前,媒體必須不斷提升從業者政治素養、專業水平,要引導從業人員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使其增強遵守新聞宣傳紀律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掌握新興技術,順應時代要求,能夠以多種表現形式呈現新聞,才能跟得上時代需求。
多家媒體關注冬奧會,眾多記者同臺競技,唯有技高一籌,才能新聞出彩。同樣是冬奧會特刊、專刊版面,北京日報、解放日報等十幾家中央、省級大報改變版面編排模式,提煉標題,就體現了濃郁的個性特點,避免了“千報一面”現象。黨報媒體應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創新實踐,堅持新聞的貼近性,拓寬報道領域、延伸報道觸角。而上述黨媒之所以能舉重若輕,大膽創新,根源還在于他們有足夠多的知識儲備和理論素養積淀,對大局的把握到位,這一切無不與媒體的學習力有關。

新聞漫畫《綠色低碳“家庭小餐桌”》 商海春/作(新華社發)
媒體多,新聞多且方式發生巨大變化,受眾如同置身信息的海洋。如何給受眾提供更寬廣的信息渠道,使受眾避免被大數據推送引導進入一個思維喜好的死胡同,黨媒從業者應進行審慎的思考和選擇。
黨媒肩負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使命,要抓好新聞主業,強化互聯網思維,回應群眾關心關切,圍繞群眾所想所盼加強議程設置,在踐行四力中提升能力、錘煉作風,寫出與受眾同頻共振、為受眾喜聞樂見的新聞,增強親和力,提升品牌影響力。北京冬奧會期間,某報微信公眾號推出一期視頻節目,手把手教讀者找冬奧商品特許經營店買購買“冰墩墩”,就非常受歡迎。
冬奧會新聞如此,政務新聞、社會新聞亦是如此。長沙晚報《民意快線》欄目敢于和善于回應焦點、熱點和敏感問題,互聯網平臺“寶貝回家”幫很多人圓夢尋子,2017年人民日報客戶端策劃的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軍裝照 ”H5順應增強受眾體驗感,這些都堪為黨媒服務群眾、回應群眾關切、贏得讀者信賴支持的典型范例。
與移動互聯網的碎片化閱讀相比,報紙的優勢在于專業化和文化情懷。政務新聞的程式化、工作簡訊的乏味一度讓人覺得報紙面目可憎。然而,文字的魅力終是體現在“三審三校”的嚴謹之中,體現在深度報道和深度評論穿云撥霧的旗幟引領之中。黨報不僅應在策劃能力上下功夫,還應提高新聞的專業性,在新聞的編輯形式上創新,讓受眾真正感受到這種魅力,從而增加自身“黏性”。
綜上,在融媒改革激流中,黨媒只有時刻牢記使命,勇于擔當,勤學善思,積極應對,才能講好正能量故事,守牢意識形態主陣地、高質量完成黨的新聞宣傳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