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瑩
新興媒介技術為電視新聞媒介發展提供了可能,極大地滿足了廣大受眾的需求。特別是短視頻這一新興形式的產生,更是創新了新聞表達的形式,通過對文字、視頻、聲音等元素的融合,加大了新聞信息的傳播效果。近年來,以騰訊視頻號、抖音、快手等為代表的短視頻自媒體平臺的發展,也為新聞媒體提供了新思路和方向,短視頻的制作和傳播極大地提升了新聞的傳播效能,充分發揮了新聞信息的引導作用。但也看到依舊存在著問題和不足,需要我們不斷去調整思路和工作的方式,更好提升節目的效果。
我國的短視頻發展起步較晚,初期是以社交人群為主,內容大多是記錄普通人身邊的事情,以及一些有趣的段子,新的媒體環境為短視頻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如抖音、快手等App就是比較典型的例子。從2015年起,新浪、騰訊、今日頭條等紛紛進入市場,這些新聞信息平臺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獲取新聞的習慣,并且為新聞行業發展提供了新思路。抖音、快手等媒介也開始有較大的轉型改變。新聞媒介與之有效融合,短視頻新聞便成為當前具有代表性的新聞傳播方式,為實現新聞的即時性和輿論引導作用提供了新的表現形式。其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在傳統的電視新聞節目中,新聞節目是經過了信息的收集、整理、篩選等,再制作成形展現在廣大的觀眾面前。而在短視頻融合中,新聞事件變得更加即時性,很多的新聞是第一時間甚至是在現場進行報道,并且通過短視頻的制作技術來呈現給廣大觀眾,帶給觀眾的視覺和聽覺的刺激更加明顯,現場的高度還原效果也更加好,很容易與觀眾之間形成良好的思想和情感的共鳴,帶給觀眾更佳的體驗效果。[1]
新聞信息更加簡約化,受眾通過簡單的畫面片斷來更快地了解新聞事件的內容。而不是經過復雜的制作過程來呈現給廣大受眾,更好地滿足了受眾的瀏覽習慣,傳播面不斷擴大,新聞內容短小精煉,成為廣大受眾比較青睞的一種新聞傳播方式。
互聯網具有一定的開放性,人人都可以成為新聞信息的制作者和傳播者,網民們的智慧在其中不斷地發揮,使新聞內容也更加具有鮮明性和創新性。新聞信息由于時間短的特性,使新聞信息的傳播呈現了碎片化的特征,一條新聞信息時長1~5分鐘甚至更短,這樣的碎片化時間使受眾更容易接受,滿足了受眾的需求,特別是工作繁忙的受眾群體,可以在休息的時間收看新聞短視頻,不需要占用多少時間。[2]
電視新聞節目大多是選擇更加有價值的內容進行制作播放,由于時間的限制很多的民生新聞會被刪除,這樣的新聞信息雖然有高度,但難以“接地氣”,很難吸引受眾的關注。而短視頻的新聞制作中,則是通過微觀的角度來選取一些民生新聞事件,新聞內容也更加具有生活氣息,可以更好地拉近與受眾的心理距離,提升受眾的喜愛程度。[3]
在短視頻傳播中我們可以看到,其中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同質化問題。特別是在新聞內容的選擇上,大多新聞視角都會聚焦在網絡熱點上。根據熱點來不斷地模仿和推出新的視頻,使受眾產生視覺和精神上的疲勞,缺乏獨立和創新性。另外,在視頻的結構上,也出現同質化的問題。比如切入的角度、事件發展等,都是簡單地編輯,追求的是視頻的節奏。存在較大的生態位重疊的問題,甚至不同的新聞會出現相同重疊區域,重復明顯。
由于互聯網的開放性,人人都是自媒體,導致很多的新聞播出后,人們爭相效仿去制作相似的新聞視頻內容。受眾只要有一部手機就可以拍攝新聞的事件,并且上傳到網絡平臺上,導致一條新聞的內容出現多重報道的現象,隨之而來的就是新聞版權的維權問題不斷產生。怎樣保護新聞的版權則成為當前新聞視頻傳播中的一個重要問題。
短視頻傳播中,人人都是自媒體,加上傳統新聞媒介的融合加入,目前我國的新聞短視頻行業中存在兩種類型,一種是正規的新聞媒介制作的新聞視頻,另一種則是受眾自發的短視頻。前一種是比較專業的媒體制作,新聞熱點和內容的把握比較明確并且質量比較高,內容也比較具有正能量和能夠引導社會輿論。而后者則是非專業的視頻制作人,其在制作的水平和思想境界上有欠缺,制作出來的則存在質量不高,評論主觀,甚至還有的傳播者具有消極思想,這樣的新聞信息除了質量堪憂以外,還會對大眾起負面影響,降低了視頻質量。
新聞短視頻的功能是通過新聞視頻來為廣大受眾傳播新聞內容,正確地引導社會的輿論。雖然要追求完美的表現方式,但是不能因此而弱化新聞的功能,降低新聞媒介的公信力。作為新聞傳播的主流媒體,要在傳播的手段建設上不斷地去創新,形成更加具有互動式、服務式、體驗式的服務模式,多領域地傳播正能量和黨的聲音。在新聞的短視頻傳播平臺上,進行與受眾的雙向交流,要做好節目內容的把關和定位。
新聞的內容選擇一直以來是新聞行業編輯工作中的重點,特別是在當前的多媒介環境下,受眾群體呈現了多層次、多樣化的特點。新聞短視頻的內容選擇上要嚴格把關,增加社會的影響力,營造風清氣正的輿論環境。比如,在2021年的鄭州暴雨事件的報道中,很多的媒體就是利用新聞短視頻來為受眾展現民生等多方面的內容報道,不斷地對其中的細節進行挖掘,有效提升了受眾的關注度,同時也展現了我國政府在災害面前及時做出應對,并且積極做好民生的政策關懷。同時,也高度地體現了新聞短視頻傳播的視聽優勢。
短視頻制作中,要在形式上不斷地創新,用更加新穎的方式和角度來為受眾展現新聞事件,為受眾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真正擔起新聞媒介的責任。創新就是要結合信息技術和新聞的內容,突破PGC、UGC、PUGC的技術制作模式的單一性,不斷地融入創意思維和新技術、新手段,例如可以將素材更加多元化地體現出來,通過VR、AR等技術的結合,再更好地優化新聞信息內容的情感化、故事化特點,為受眾呈現高質量的新聞短視頻,提升新聞短視頻關注度。比如,可以在防疫工作中通過優美的視頻技術等,來展現志愿者的風采,合理使用如特寫、剪輯等技術,更好地突出新聞的主題。

新聞漫畫《趨勢沒變》 徐駿/作(新華社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