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


摘要: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行合一”情境體驗探究模式從生活實際出發,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具體情境對學生的陶冶和啟迪,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同時它以“情”為紐帶,以“周圍世界”為智慧的源泉進行課后跟蹤輔導,以形成閉環模式,徹底解決問題。
關鍵詞:心里約定;調查;角色效應;強化;內化
一、模式名稱
“知行合一”情境體驗探究模式
二、理論依據
“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教育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這樣寫。的確,感官認知是最普遍、最直接的認知。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情境就是讓學生先從感官感知,然后用語言去表達感受,或者是在感受過程中促使內部語言的發展。同時,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情感又對認知活動有動力、強化、調節等功能。所以,日常課堂中創設的情境就是讓學生在輕松愉快、心平氣和、平等自由的氛圍中,展開心理活動,構成高效課堂。
三、教學目標
情境教學的功能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陶冶功能;二是暗示或啟迪功能。我們的課堂利用這些功能構建教學目標:學生不斷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個性和心理品質。給予少數有心理困擾或心理障礙的學生科學有效的心理咨詢和輔導,使他們盡快擺脫障礙,調節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強自我教育能力。
四、實現條件
保加利亞暗示學家G·洛扎諾夫指出:“我們是被我們生活的環境教學和教育的,也是為了它才受教學和教育的。”[1]學生所處一定的社會環境,生活中自然而然會因環境或者自身而產生心理困擾。生活就像是硬幣的兩個面,有反面自然也有正面。它給我們帶來困擾,也會讓我們從中受到啟示,這就是教師教育的契機。通過創設一系列情境,例如榜樣作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詩歌朗誦、課內游戲、角色扮演、繪畫、音樂欣賞等等在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下進行認知并逐漸內化。
五、適應范圍
這一模式適應于從生活實際出發,以學生為主體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同時,也適應于以“情”為紐帶,以“周圍世界”為智慧的源泉的課后跟蹤輔導。
六、操作程序
(一)準備——心理約定 游戲熱身 拉近距離
1.心理約定
遵守情境體驗中愉快輕松體驗的原則課前和學生約定心理健康課分享的內容,只將它留在課堂,不帶出教室,使學生在課堂中能放下心中的戒備,真正做到真誠分享,保護隱私。
2.暖身游戲
作為獎勵接著和學生一起互動游戲,游戲的參與讓學生快速進入課堂情境中來,促進課堂在愉悅輕松的氛圍中展開,為接下來的課堂奠定情感基礎。
(二)調查——匯集問題 羅列反饋 投票調查
作為心理老師的我們為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把握學生普遍傾向,真正走進學生內心體會他們的情感,我們要做一個匿名調查問卷。
調查問卷的內容具體內容來源于現實情境,就是心理教師平時與學生交流或者調查中積累的學生本身心理障礙或者問題。問題情境就是課堂出發點,有了問題我們才能真正為學生排憂解難。
(三)問題——展示結果 真誠理解 引出問題
緊接著展示結果,針對本堂課中學生所反映的問題,進行匯總。接下來我們本著真誠理解原則,根據學生反饋的問題引出課題(課題也是我們今天要幫助學生解決的核心問題)。
(四)認知——自我剖析 認知問題 形成觀點
1.自我剖析
針對我們今天要與學生探究的課題,教師指導學生以圖表、口頭作答、模型制作等方式,進行自我感知、自我剖析。同時音樂渲染情境,談談對這一課題的初步理解、自我感受。
2.認知問題
根據學生的理解,教師結合具體事例給出定義。學生根據老師提供的具體實例和定義,初步探究判斷自己的行為或者心理情況。
3.形成正確的觀點或者行為
對自己的行為或心理有進一步認知后,要結合漫畫 (模擬情景)、故事(案例分析) 、生活真現實的場景的呈現等多種形式,結合小組探討,使學生對這一問題形成正確的觀點或者行為。
(五)強化——幫助他人 診斷問題 鞏固強化
“李吉林認為,情境教學模式理論依據是利用角色效應強化主體意識,無論是擔當教材中的角色,向往角色還是童話角色,現實生活中的角色,都適應了兒童情感活動和認知活動的規律。”[2]這一環節,就是要利用角色效應,讓每個學生扮演教師,在上一環節中學生剛剛掌握正確觀點,渴望施展,結合他們角色扮演的熱情,讓他們為他人排憂解難。
讓“小老師們”抒發自己觀點、看法,幫助教師解決課件中播放的情景當中的難題。解決的效果好不好,老師和化身“小專家”的學生一起進行判斷,提出建議和措施。從而不斷強化概念和學生的正確行為和心理。
(六)反思——回歸自身 榜樣分享 汲取經驗
當這種角色扮演逐漸融入到學生的內心世界,形成相對穩定的情感態度,價值取向逐漸內化并鞏固之后,引導學生切入自身,解決學生在問卷調查結果展示出的問題(問題情境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的教育環境)。
但是,解決自身問題也許并不像解決他人問題如此容易,這時最需要的就是榜樣力量。如果榜樣離我們太遠,沒有親和力,也不符合學生生活情境。這時心理教師可以將生活中解決過的實例或者是班級里、學校里甚至是已經畢業的優秀學生的案例、對學生的采訪、優秀學生的鼓勵話語,以真人講述、視頻展示、愛心寄語、卡片傳遞、贈送書簽等等形式呈現出來,幫助學生反思自己,找出改善自己行為或者心理的方法。
(七)內化——從善如流 具體落實 監督反饋
1.從善如流 自我提升
上一環節中的種種情境已經教會孩子方法,接下來重在落實、強化、鞏固。課上教師與學生一起探討解決方案的可實施性(針對第三環節中,學生反饋的自身問題)。課下鼓勵學生落實,給予時間,監督落實情況,檢查“自我提升卡”。
2.建檔立卡 監督落實
心理課不是上完就大功告成,還需要后期跟蹤幫助學生,幫助他們建檔立卡,根據反饋結果,及時鼓勵。利用互動中的pk板功能為心理健康小組添加鼓勵之星,鼓勵學生比、趕、超,力爭上游。
3.監督反饋 繼續解決 形成閉環
學生落實自己的改進政策,內化正確行為的時候,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我們老師及時跟進,再進行調查;發現問題,再確認問題;認知問題,強化問題,不斷反思,促進正確的行為或者心理進一步內化。
七、教學評價
在教學設計上,此模式是一個閉環設計,它能不斷反饋結果,持續性地幫助學生解決心理障礙,直到最后解決此類問題。教學環節中一系列的情境設計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的教育環境。尤其是榜樣樹立環節,既有親和力,又接近學生生活環境,讓學生產生同理心,增強教育效果。教學目標的實現也是課堂上對學生心理問題的處理,都是基于對學生真實的調查反饋,這就使我們的課堂更有針對性,更加高效。
八、技術應用
利用信息技術,教師設計圖文并茂的課件,給學生帶來視聽享受。這不僅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產生濃厚的學習動機,同時也可以提供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增加獲取信息的數量,延長知識的保持時間,掌握更多的知識。信息技術作為最先進的教學媒體,其最顯著的特點是交互式,有了交互性,就能及時反饋信息,實現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雙效交流,還能對學生整個學習過程進行個別化的實時指導,真正實現因材施教。
參考文獻:
[1]張金芳.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情境[J].《甘肅教育》.2019年第15期
[2]李吉林.情景教學理論與實踐.人民日報出版社.199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