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華
摘 要:為了進一步貫徹落實新課程改革教育理念,在中職學校開展體育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凸顯素質教育的導向作用,筆者通過關注個體差異與個性需求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注重感官體驗和空間延展,高效應用信息技術,注重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彈性優化教學形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走出一條“素質教育+體育教育”的創新之路,提高了體育教學水平。
關鍵詞:素質教育 中職學校 體育教學
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素質教育要求教師著重培養學生多種學科素質,中職學校體育教學也應該融入素質教育相關理念,為中職學校后續教學活動奠定良好的基礎。在開展正式教學活動以及拓展訓練活動之時,教師要及時轉變自身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思維,合理調整具體教學模式以及相關教學方法,進一步完善課堂教學的主要流程,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內容。
一、中職學校體育教學現狀分析
(一)教學內容單一與學生個性需求多樣化的矛盾日益凸顯
中職學校體育教學內容單一主要存在教學內容陳舊化、教學內容與初中階段重復化、教學內容安排統一化等問題,這與青春期階段學生增強體能、放松情緒、減脂塑形等個性化體育教育需求嚴重脫節。
(二)信息技術與體育教育融合的課堂革命剛剛起步
在互聯網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當下,“智慧課堂”在被廣泛應用到中職專業課堂的同時,也對傳統體育課堂提出了新要求:將全新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技術引入到體育課堂教學環節之中。然而部分體育教師信息素養無法與“智慧課堂”相匹配,信息技術與體育教育融合的課堂革命尚在起步階段。
(三)體育教師與學生群體的主體地位仍不明確
素質教育要求體育教師將課堂“歸還給學生”,形成“學生主體”的新型教學關系。但是大多數體育教師仍然沒有意識到師生關系在課堂教學中的“平等性”,沿襲傳統的“主客”模式,師生、生生之間無法達到精神上的溝通,導致課堂互動的無效性。
二、素質教育背景下中職體育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方法
(一)關注個體差異與個性需求,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基于素質教育的價值取向,體育教師應從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入手,根據中職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發展與核心素養培育需要,進一步整合各類教學資源,改革教學內容,創新教學內容的類型,制定豐富、明確的個性化體育教學活動方案。
1.科學測量,分層定制,提高教學內容與學生水平的適配度
素質教育認同差異,認同因材施教,因此體育教師必須通過問卷調查、交流座談等方式“摸排”學情,了解學生的體育素質差異,尤其是體能水平的差異、抗壓心理的差異、知識儲備的差異等等,從而將相關學科知識進行層次化分析,并改革重點教學知識與難點教學知識的教學方法,合理調整體育學科的主要教學活動,分層訂制教學菜單,優化教學設計環節,并為學生制定個性化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準備不同的學習材料,幫助學生快速掌握體育技能,提升整體素質。
2.項目擴充,分類實施,提高教學內容與學生需求的耦合度
素質教育同樣強調個性,趨向揚長避短。為此,體育教師必須充分了解學生的體育興趣、體育特長、體育風格,豐富課堂教學主要內容,創設更加全面的、滿足學生多元需求的體育教學活動,以確保體育課程因為天氣等各類外在因素具有彈性和調整余地,確保學生對體育課程內容有一定的選擇性。
例如,在開展籃球運動教學活動之前,筆者在教學設計過程之中,根據授課學生的籃球運動水平,優化籃球運動以及籃球教學的重點教學內容。筆者在開展籃球技巧教學與訓練活動的過程中,適當穿插一部分投籃運動以及傳球運動,針對一部分學生的“薄弱區”開展包括投籃運動、傳球運動等專項訓練。考慮到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且學生的能力差異和需求差異也在動態變化,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與訓練之后,筆者也會在日常教學活動以及拓展訓練活動之中,多角度考查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降低或者提高籃球運動技巧標準,確保教學內容處于學生最近發展區,正向激勵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投籃運動與傳球運動。
(二)注重感官體驗和空間延展,高效應用信息技術
隨著《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實施,筆者學校也積極引進“智慧體育”項目,以期更好地讓學生參與體育運動,培養鍛煉習慣,養成學生終身體育意識。教師應在高效應用信息技術、構建智能信息化體育教學體系中主動作為。
1.發揮信息技術優勢,推進新型“感官教學”
過去,感官教學指教師通過對實物或直觀教具的演示,使學生利用各種感官直接感知客觀事物或現象而獲得知識的教學方法。現在,教師則可以應用全新互聯網教學技術,尤其是VR技術,在室內創設仿真運動場景,為學生提供新型的“感官教學”,刺激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在此過程中,體育教師需優化固有的教學流程,將情景體驗嵌入教學環節的前端,讓重點教學內容和難點教學內容呈現在多媒體教學屏幕或者學生“眼前”,并對訓練場景進行三維重構,通過還原真實的陪練環境幫助學生制定具有針對性、便捷性的體育訓練計劃。
2.整合信息平臺資源,打造數字“教學空間”
在面對體育教學對象時,體育教師必須重視其對網絡教學空間的適應力,整合數字化體育教學資源,打造在線教學空間。也就是說,一方面,教師可以在互聯網搜索引擎之上,查找更加全面的教學資源,收集教學資料之中的各類有益信息,快速把握體育學科的教學動向;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在互聯網教學平臺之上發布相關教學資源與教學任務,或者是將一部分教學視頻與教學課件投放到互聯網教學平臺之上,同步利用社交軟件,與學生保持平等交流與積極互動,開展“在線教學”并實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實時調整教學內容,提升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
例如,筆者在針對女性學生開展實心球運動教學之前,會將具體教學材料以及相關教學資源投放到多媒體教學屏幕上,并引進奧運會實心球比賽時運動員的體育技巧、訓練要點以及注意事項,讓部分“盲目跟風”選擇實心球項目的學生了解實心球項目的歷史淵源和關鍵人物,在激發其學習興趣的同時,引導其正確學習實心球運動的主要技巧以及相關運動方式,保障教學安全和規范。在教學過程中,筆者會在互聯網平臺發布教學任務,鼓勵學生利用課后時間與休閑時間,自主學習實心球運動的具體方法以及相關運動技巧,同時第一時間收集和解答學生開展實心球運動中遇到的問題,并針對不同學生的體育運動情況以及學習情況提出較為個性化的問題解決方案和相關教學對策,形成學生在校期間的體育素質成長檔案。
(三)注重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彈性優化教學形式
隨著對素質教育理論研究的深入和認識的不斷提高,筆者認識到中職學校素質教育的關鍵問題,就是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體育課堂必須打破“主客”模式。
1.轉變教與學角色,建立新型師生關系
教與學的角色轉變一直是體育教學內容落地的關鍵因素,因此構建新型師生關系的第一步就是把教師單向的輸出轉為師生雙向的互動。當教師退居“二線”成為課堂的引導者、輔助者、支持者,學生成為課堂主人之后,課堂必然從“一言堂”變身為“群言堂”。教師需要讓學生參與課堂內容設計與安排,鼓勵學生“發聲”,并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自主運動與鍛煉。同時鑒于班級、學生之間的差異,適度提供教師的導學、導思、導練服務,確保師生“雙邊”活動順利進行。
2.靈活運用做中學教學策略,建立新型生生關系
體育課堂的做中學往往更容易實現,教師必須更加靈活地選用集體教學、分組教學、個別教學等策略,讓學生同質或異質合作,建立新型的生生關系。此時,可以結合學生課堂表現情況以及綜合素質能力,實施體育課代表輪流制,設立“體育助教”,并彈性、動態組建“優+優”與“優+差”的教學小組,既讓學生揚長,在強強對抗中發掘自身潛能,也讓學生互助,在結對幫扶中尋求進步空間,從而營造良好的生生互動氛圍,融洽生生關系、師生關系。
例如,筆者在組織開展50米短跑教學活動時,在解說和示范短跑技能要求后,采取分組鍛煉的形式,讓學生自由組建團隊、自制訓練計劃、完成組內PK;當小組訓練結束后,各小組進行組間競賽和成果展示,并要求小組互相點評是否符合短跑規范、是否滿足教學要求等;最后筆者結合各小組情況,進行小組獎勵和個人獎勵,從而再一次激發學生的學習內生動力,促使學生快速感受短跑活動的無限魅力。
三、小結
想要從根本上改進中職學校體育教學的具體教學流程,逐步貫徹素質教育理念,必須立足學生本位,在了解學生個性發展特點的基礎上,從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形式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分析與把握,針對學生集體以及某一學生個體開展相應課堂教學活動,并將較為全面的教學內容以及專業理論知識引入課堂教學活動,幫助學生不斷提升自身體育運動能力,提升學生體育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樊文杰.在素質教育背景下的技工學校體育教學如何改革[J].汽車世界, 2019(7) .
[2]謝代欣.基于中職體育教學改革的創新思路分析[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9(11).
[3]丁淑芹.中職體育教學引入素質拓展訓練的實踐與探索[J].明日風尚,2019(3).
[4]曾紅志.創新教育理念下中職體育教學方法理論與實踐分析[J].現代職業教育,2019(21).
[5]尹旭東.人文素養教育背景下中職體育教學研究[J].教育研究,2021(1).
[6]陳健.基于素質教育的中職體育教學創新研究[J]. 教育教學論壇,2020(21).
[7]溫小利.關于中職體育教學改革的創新思路分析[J].考試周刊,2019(35).
(作者單位:安吉職業教育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