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欣亞
摘要:目前我國經濟水平和科技水平的快速發展,我國教育行業發展也十分快速。法治國家的建設要求全體公民都應接受法治教育,而大學生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后備軍,我們必須重視大學生的法治教育,增強大學生法治教育的實效性。為了確保這一陣地發揮應有的作用、完成大學生法治教育任務,我們必須改進大學生法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提高對大學生法治教育的重視度,突出其在大學生教育過程中的重要地位,目前,我國的大學生法治教育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因此要增強大學生法治教育的實效性,勢必要在大學生教育過程中針對現有的問題,推行行之有效的策略。
關鍵詞:法治教育;高校;大學生
引言
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高職院校傳統的法律教育已經不再適應新形勢下的學習要求,高等教育需要突破當前對于法律教育的局限性和困境。因此,高職院校需要將法律意識的培養融入思政課程中,滲透進課程體系內,努力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法律意識,幫助學生運用法律知識保護自身權益,為我國法制建設和現代化建設培養優秀的高質量人才[1]。
1大學生法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1.1法治教育課程設置不合理
第一,除“思想政治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的法律基礎課程以外,許多高校普遍沒有設置其他的法律課程,法治教育時間少、內容不全面。第二,“思想政治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存在重思想道德教育而輕法治教育的問題,法治教育處于弱勢地位,且缺乏獨立性。這個問題反映在教材的編寫上就是法律基礎部分的課程所占篇幅少,而需要學習的范圍又很廣,因此只能是空泛地堆砌知識點,不但不能深入而且枯燥無趣。第三,受課時的限制,要在短短幾堂課的時間內學習如此龐雜的內容,使得許多學生的學習往往流于表面,學習的目的僅僅是應付考試[2]。
1.2法治教育方式單一、脫離實踐
現階段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主要是課堂講授、灌輸,既忽略了課堂外的多種教育渠道,又忽視了學生作為教育對象的主體性,同時還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組成部分的法治教育同樣存在這些問題。
2“互聯網+”創業模式法律風險的防范措施
2.1培養大學生創業法律風險防范意識
近年來,盡管國家和高校高度重視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但法律風險防范的內容在多數高校的課程中并沒有得到強調,能契合創新創業實踐的相關法律教育課程更少。其實,大學生在創業中的商業風險往往難以僅通過在學校習得的知識就有效避免,但法律風險是可以通過學習加以防范的。尤其對于第一類即擴大化的傳統創業法律風險而言,隨著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增強,完全可以有效地辨識和規避。
2.2合理設置課程、優化教育內容
必須給予大學生法治教育應有的重視,將法治教育課程納入所有專業的培養方案,明確其重要性。第一,合理設置法治教育課程。將法律基礎課列為單獨的必修課,使法治教育脫離對道德教育的從屬,上升到基礎教育的地位。具體來說,首先要單獨編寫法治教育課本、設置法律基礎課程必修課、增加法律基礎課程的課時;其次要設置更多的法律基礎知識以外的法治教育課程,并要與各非法學專業進行有機結合,因專業制宜地對不同專業的學生進行法治教育,滿足其專業對法律知識的需求。第二,優化法治教育內容。一方面,豐富教材內容,改變以往簡單羅列、堆砌知識點的平鋪直敘的編寫方式,適當地加入重難點知識點相關的現實案例,結合案例進行分析,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了解和掌握知識點;另一方面,要在傳授法律知識的基礎上,同樣要注重培養大學生的法治觀念、法律能力和法律習慣,使大學生能夠把對法律知識的學習上升到對法律知識的運用,使其形成對法律的信任、增強其對法律知識和依法治國的理解。
2.3 完善評價方式,引導學生成才
當下,我國高等教育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教學評價,教學評價是教師反思和了解自身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徑。將法律意識融入思政教育中,教師需要及時更新教育評估方法,完善其中對于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內容,為思政教育與法律意識的融合以及學生能力的提升做出積極的引導工作。首先,需要重新構建和完善思政課程評價方式,除了要考查學生對于課程上教授的知識點以外,還需要考查學生對于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從實踐中考察高職生對法律知識的掌握程度,確保思政課程中融合的法律教育能夠全面和系統地被學生掌握,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與實踐水平。因此教師需要改正傳統考核中,重視試卷分值,忽視實踐能力的行為,在進行教學評價時,教師要結合思政課程的特色,設立一些具有特色的評價方式,對學生的法律意識掌握情況以及其他知識進行考核。其次,深入踐行“發展性評價”的要求,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和成才不是一步登天的過程,需要循序漸進不斷加強學習,不能因為學生對于某些法律知識的錯誤而否認學生,應當對學生加以正確的引導,加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加強所學法律知識的應用性。
2.4加強高校法治教育的頂層設計
科學謀劃與設計大學生法治教育工作,離不開學校黨委、各部門的整體規劃和全面指導。高校黨委要成立工作小組,切實全面抓好學生法治素養培育具體工作,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確保將大學生法治培育工作落細落實,統籌培育工作各領域、各環節,合理分配教育資源,讓每一個大學生在法治教育中均有收獲,進一步提升法治知識水平,增強法治觀念,提高守法自覺性,增強護法擔當的責任感。此外,高校要將大學生法治素養培育工作作為“三全育人”格局下的重要一環,真正做到法治教育的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
結語
我國是一個法治國家,但普通群眾法治意識淡薄也是較為普遍的問題,所以高校法律教育近幾年可謂是廣受關注,可是就法律教育實效性來分析的話,很多高校所關注的都是教學內容設計,忽視了學生教學體驗,再加上法律教育實踐期間傳統教學模式為主要教學方式,這促使學生法律意識學習情況并不理想,再加上法律教育內容大多是長篇的理論,這也大大降低了學生學習的欲望。
參考文獻:
[1]王雙群,余仰濤.法治教育與德治教育的內涵及意義[J].理論月刊,2020(7):184-186.
[2]陳潔.我國大學生法治教育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