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品德課是德育工作的重點,縱觀當前的思想品德課教學,我們發現,師生硬灌輸的多,學生主動探索的少,學生盲目接受書本的觀點多,自己獨立思考形成的結論少,尤其是部分教師為書至尊,不顧學生的實際,照本宣科,脫離學生實際,強迫學生接受一些生硬的觀點,形成一些微信的道德認識,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發展,因此,加強德育教育,對于小學生在錯綜復雜的社會中做到全面認識、理性分析問題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下面我談談在思想品德教學中的體會。
關鍵詞:小學;品德教育;教學法
一、品德教育的出發點
品德教育的核心是培養道德思維能力、促進學生自我教育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水平的提高。要求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擇、方法的運用、問題的設計上都要重視和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當小學生的思維被道德情景激活時,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內在創新潛能,拓寬認識和思路。教師切忌按自己備課的固定思路區引導學生,應誘導他們從多角度看問題,同時注意介入不同價值觀。把握好價值去向的多元化尺度。讓小學生學會靈活運用已有的道德只是區分析所面臨的時間或問題,學會在開放的社會現實中靈活解決問題,選擇正確的行為方式。我們要給與學生的不僅僅是“該怎么做”,而是要讓學生親自試一試,“你會怎么做”“人們會有什么評價”,從而在生活實踐中真正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善惡觀、建立起自己的道德標準。教學應該向生活開放,到生活中去體驗、實踐,才能更好地發揮品德課程的重要作用。
二、合理使用教材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使用好教材。教材要貼近小學生的現實生活。如《品德與生活》教材中編排的“我們的校園”主題活動。教材用半個頁面呈現了一組校園生活場景,有教師辦公室、醫務室、門房、廁所、飲水處、大隊部、圖書室。例如教材中小兔貝貝試著和同學們一起找自己學校里的這些地方,每找到一處給自己獎勵一朵小紅花。很顯然,教材直接傳遞給我們這樣的是信息,通過找一找的活動,引導學生熟悉身邊的環境。對照《課程標準》我們不難發現,熟悉環境,能利用環境中的設施解決自己的問題,是我們最終的目的。在教材中,圖畫,照片等是教材主要的“語言”形式,其實教材所要表達的還有跟多言外之意。如果說圖畫、照片等呈現的貼近學生現實生活的場景是教材所表達的顯而易見的意思的話,那么探究“言外之意”則是教師在課堂中利用好教材的重要環節。
三、課堂情景設計
在課堂中可根據教學目標開展實施教學,配合說理而創設特定的教學情景、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受到情緒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鳴。情理交融,從而加深對道德觀念的理解,這一方法是根據人的情感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響的心里特點提出來的。對于小學生來說,情感的情境性、感染性更為明顯,運用情景感染法效果更為顯著。運用這一方法,要根據教學的重要和師生的特點選擇情景類型,如畫面在線、音樂渲染、實物演示、生活顯示、語言描述等等不同類型的情景。設計情景要有新穎性,使學生喜聞樂見或引發激情,才能受到情理交融之效果。
四、運用好案例
典型分析是品德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方法。根據教學目標,以領袖任務和英雄模范或者周邊的朋友同學為典型,分析他們所具有的高貴品質和產生高貴品質的原因。通過典型分析,使道德觀念具體化,可操作化,又使得學生感到親切、可敬、可信、可學。典型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典型的力量是無窮的,運用典型分析發必須注重典型的選擇。根據教學目標來確定選擇什么樣的典型。學習典型的目的性在于見行動,引導學生踐行。
五、與生活相結合
《品德教育》《品德社會》的教材都是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的,課堂教學中離不開學生對生活的觀察,只有通過對生活的觀察,才能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也只有通過對生活的觀察,才能擴大學生的生活體驗。然而,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能力又有著明顯的年齡特征。一般來說,低年級是兒童想想活動的敏感期。他們的觀察總會伴隨著豐富的想想,容易脫離現實生活,中高年級學生逐步進入觀察活動的敏感期,他們會越來越多的觀察到細節和變化。因此品德與生活課,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有針對性地知道學生對生活的觀察,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對生活觀察的學習習慣,就必學引導學生從身邊事物開始。首先,要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的細節展開,由于學生的年齡特征,學生對生活的觀察往往容易忽視細節,而細微的生活細節正式有時效的道德教育展開的“生長點”因此要讓學生學會從多角度觀察生活。從多角度進行觀察,全面的觀察,帶著思考觀察。在課堂中,教師要注意通過交流,不斷豐富學生觀察的視角。
六、加強學校道德教育氛圍
將道德教育放在和主課學習一樣的程度上,除了課堂授課以外,學校可以定期開展文明教育活動,用鮮明的活動來促使小學生實際了解到什么是正確的的道德觀念;還可以采用班級同學互評的方式,在班級評選優秀道德模范,在班級形成良好的風氣,促進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做到德育滲透校園每一處,在學生所視處做提醒標語,讓德育工作滲透于校園每一處角落。
七、提高家庭對小學生德育的重視程度
對于家長而言,孩子的學習成績固然重要,但是德育教育一樣不能忽視,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行為會對小學生的成長過程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除此之外,家長要做好不溺愛孩子,鼓勵孩子做力所能力的家務勞動。
八、結語
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的發展,是在各種實踐活動中通過本身和環境的相互作用來完成的。教師通過創設豐富的、靈活的、直觀的、開放的學習形式,給學生設計大量動腦、動手、動口的機會,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既強化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又提高了學生主體參與能力,從而增強了品德課的時效性。因此,小學生德育教育在小學生的教育現狀中應該被著重加強的方面。
參考文獻:
[1]王芳,來春旭 《談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在小學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性》
[2]朱月,《小學生道德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
作者簡介:葛紅梅,性別女,籍貫,遼寧,出生年月,1983.10月,學歷,本科,職稱,教師中級,工作單位,大連市社會福利院,研究方向,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