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園性騷擾作為一個備受關注的社會現象,近年來更是熱度不斷攀升。為何性騷擾在校園這樣一個純潔且朝氣蓬勃的場合仍屢禁不止?為何教書育人的氛圍之下,性騷擾事件的發生卻呈現低齡化趨勢?究其原因,是法律責任的模糊以及懲治措施的無效。本文通過對校園性騷擾的特征進行分析,探究其發生的原因,明確法律責任的承擔以及治理對策,旨在從法與德的統一立場上,表達對校園性騷擾的零容忍態度,以及對良好健康校園環境的展望。
關鍵詞:校園性騷擾現象,法律責任,治理對策
一、校園性騷擾現象與概念
性騷擾是一個隱秘卻熱銷的話題,而其中能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的無疑是校園性騷擾的現象。這么說的原因有兩個,首先是因為我國的文化氛圍對于性和親密關系的探討一直講究的是含蓄與分寸,有關這個話題的困惑與憤懣更多是被壓抑的,受害者羞于啟齒,旁觀者更是不知如何開口。但是,近年來隨著網絡與自媒體的發展,越來越多隱匿于校園中的騷擾行為被曝光。得益于社會整體對于校園性騷擾的大量關注,再加上媒體也十分善于捕捉人們的情緒,這已然成為一個熱度不斷攀升的社會話題,對此,立法者也在不斷更新相關的法律規定。在宣傳男女平等,主張保護女性權益的過程中,全國婦聯曾針對北京、南京等城市15所高校大學生展開調查,結果顯示經歷過不同形式性騷擾的女性比例達到57%。這僅僅是大學生群體,卻足以看出性騷擾現象在校園中早已不是個例,不是偶然,而是一個我們應當去思考和解決的棘手難題。
而在校園性騷擾現象背后,受害人的沉默和畏縮不只來自于懦弱,更是因為無知。究竟什么是校園性騷擾呢?不同的標準下性騷擾被分為不同的類別,也正是不同類型之間的界限模糊導致在界定過程中無法準確判定性騷擾的性質,校園性騷擾比照其他職場或家庭性騷擾,在定性時需要在把握“校園關系”的前提下從當事人主觀心理狀態層面再次限縮。性騷擾是指以帶有性暗示的言語或動作,強迫被騷擾對象配合以滿足自身欲望的行為,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并不是性騷擾的唯一受害者,任何性別的人都有可能遭遇性騷擾。而校園性騷擾在廣義的定義之上還應具備“校園關系”。根據廣州性別教育中心和北京義派律師事務所合作完成的《中國在校和畢業生遭遇性騷擾狀況調查》顯示,參與調查的6592人中,近七成受訪者報告遭受過不同形式的性騷擾,而在學校等看似安全和諧的地方,此類事件的占比也高達55.9%。校園性騷擾的經歷嚴重影響著受害者的人際關系、學業,其中由此變得抑郁,輕生的也是大有人在。當他們被問及為何不向校方報告時,55.4%的人認為“報告投訴也沒用”,21.6%的人擔心隱私泄露和影響學業。以上是一份2017年的調查報告,筆者就校園性騷擾的行為方式進行問卷調查時發現,認為發送曖昧、挑逗等信息為性騷擾的占74.8%,即仍有近25%的同學不確定或不認為這是一種性騷擾的表現。而長時間注視身體敏感部位更是有近50%的同學認為不能構成性騷擾。高達64.8%的同學僅僅認同強制喝酒陪酒、威逼利誘發生性關系等行為才是性騷擾,其他諸如過多交流隱私話題、制造不必要的身體接觸等行為都有近30%的人認為不算性騷擾。但這些舉動都符合性騷擾的構成要件,當事人如果處于校園關系中就可以認定為校園性騷擾,可見高校學生,尤其是未成年的學生,在性騷擾的構成認知上是非常不完善的。而大眾的陌生與無知也側面反映了法律規定在這方面的缺位,我國理論界對于校園性騷擾的特征、成因、調查程序、法律責任及防治措施是缺乏統一認知的。
本文以校園性騷擾為研究對象,因此應當著重闡釋校園性騷擾的相關概念。在學界尚無統一、官方的概念時,筆者認為校園性騷擾往往發生在兩個具有“權力差”的校園群體之間,即權力居上者利用職務、威壓等強迫低位者滿足自己的性欲。其行為模式與一般意義上的性騷擾無異,但主體之間具有特定的校園關系,因此不應以事件發生地點作為定性標準。校園性騷擾的受害者多為學生,這些心智尚未發育成熟的學生在面對來自學校內部的性騷擾行為時,大多是無法做出準確界定和表述的,甚至有時并沒有意識到受到了性騷擾。這正是校園性騷擾的特殊性,遭受性騷擾的學生作為身心還在發展中的特殊角色:一方面,他們因為身心發展不成熟,對于老師的依賴程度高,在教師這樣的人生引導者面前,除了服從別無他法;另一方面,性教育的缺失與匱乏使學生對性以及性騷擾這些概念和事件沒有清晰的認知。在許多被爆料出的校園性騷擾事件里,作為學生的導師,掌握著學生畢業、升學、工作的命脈,學生迫于無奈只能乖乖就范。這就不得不說到校園性騷擾的另一個特殊性,加害者是校園權力的持有者。尊師重道的千古美德讓傳統的師生關系本來就充滿著尊敬愛戴與無條件的服從,教師除了傳道授業解惑,在學生的三觀塑造過程中更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這樣的權力使教師在校園關系中處于強勢方,當侵犯籠罩在這樣的保護傘之下,防范甚至消除校園性騷擾都變得舉步維艱。且由于校內活動和環境較為封閉,校園性騷擾往往在旁人難以察覺的情況下發生,特別是高校具有利益關系的導師與學生之間的性騷擾行為也面臨著難以舉證的困境。校園性騷擾定性的核心問題不在于施害者與受害者的性別、地點等外在因素,而在于二者之間具有的“校園關系”。舉例來說,領導對教師、教師對教師的性騷擾應該屬于職場性騷擾的范圍,因為教師之間沒有權力差,領導與教師雖然存在權力差距卻處于職場范疇,不具有典型的校園關系。校園性騷擾的關系中,弱勢方一般情況下只能是學生,強勢方可以是教師、校領導等影響學生前途的角色。
本文對于校園性騷擾的定義進行進一步界定,在未來立法過程中具有以下的價值:
第一,有利于區分校園性騷擾與其他性騷擾,明確邊界、方便定性。在該方面法律尚且缺位的情況下,校園性騷擾因其隱蔽的作案手段無法被認定為一般性騷擾,總是面臨舉證困難且處罰力度小的困境。而一旦明確了校園性騷擾的界限,將會為未來的專項整治工作掃清潛在障礙,從校園關系的角度出發進行法律規制,抓住問題的核心就會讓一切難題迎刃而解。
第二,有利于確定學校在其中的定位與作用,大力懲處、絕不姑息。我認為校園性騷擾事件的發生,首要的當然是騷擾者承擔法律責任,但學校也不能脫離關系,而應該主動配合專項立法進行整改和治理,接受政府與群眾的監督。學校在處理性騷擾問題時,一定要以最嚴謹的方式與態度調查取證,保護學生與其他教師的隱私,也應當在預防階段做好相關的教育宣傳工作,培養學生與教師自我保護、自我約束的意識。而對于騷擾學生的教師一定要加大處罰力度,不可為了自身的名譽將事件壓下,而應當在法律框架下充分曝光違規教師。
第三,有利于形成新的法律責任主體,責任具體、嚴格管控。法律作為最后的保障手段,并不能敏銳察覺并及時遏制。相比于法律,學校在此類行為的預防和處置過程中更為關鍵,如果校方的態度是漠不關心、視而不見或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那么可愛的校園就會淪為魔鬼的溫床。因此,學校應當納入承擔校園性騷擾責任的主體,教育行政部門也應當被賦予懲戒防治不當的學校的權力,嚴肅處理此類社會影響惡劣的事件。
二、校園性騷擾的特征與成因
從上述調查及歷年來影響惡劣的社會現象中不難發現,校園性騷擾并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真實存在、已經發生,甚至這雙魔爪正在悄然伸向幼兒園的兒童身上。我們要想探究校園性騷擾屢禁不止且呈現低齡化趨勢的原因,就必須對校園性騷擾的行為模式十分了解,這樣對于設想校園性騷擾的應對措施也具有基礎作用。
我認為,校園性騷擾很難被發現、很難被根除是因為其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外延豐富,手段多元。這是導致校園性騷擾難以認定、邊界模糊的最重要的特征。如果相關部門無法將事件定性為校園性騷擾,那么也就無法開展專項反騷擾活動。其中高校師生之間的活動邊界尤其難以界定,因為他們除了學術方面的交流,還存在生活上的聯系,在娛樂、實習、社會實踐等場合也需要大量共處,這在客觀上為教師、輔導員等提供了許多親近學生的機會。因此校園性騷擾相較于其他性騷擾具有豐富的外延,形式多樣且不固定,以各種各樣的手段存在于學習和生活的各個方面。
第二,異常隱蔽。以大學校園生活為例,輔導員、研究生導師等學校管理層的教師不僅具有教學認任務,還需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其對于學生日常生活可謂是關懷備至、愛護有加。但一旦具有這樣身份的教師別有用心,以涵蓋著性目的言行騷擾學生時,學生因為迫于形勢幾乎沒有逃脫的可能,即使選擇曝光也會擔心遭到打壓報復。再者,導師與研究生之間的權力天平是完全傾斜的,二者完全不對等,學術權力過于集中在教師身上也讓性騷擾變得邊緣化、無形化,關乎定性的罪證十分輕易地就可以被強勢一方掩飾和抹去。甚至一些研究生被一步步誘入陷阱,將盲目崇拜認為是兩情相悅,就再也無力揭發獸行。
第三,性騷擾實施條件便利。由于高校學制時間長且多為全日制,隨著人口變動導致學生遠離父母家鄉獨自在外就學,客觀上為性騷擾提供大量的交流互動、單獨相處的機會。另外,就心智成熟程度來看,校園中的女性學生正處于懵懂的年紀,其性經驗雖相對單純但性心理較活躍,而導師大多仍年富力強,社會經驗與性經驗相對豐富,尤其對年輕女性的征服欲高漲。高校性騷擾行為人和受害者雙方身份特征、人格特質為性騷擾實施提供了“心理契合”的巨大空間。第四,危害深遠廣泛。校園是培養人價值觀的地方,尤其是高校,更是社會人才主要的來源地。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榜樣,對其三觀的塑造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性騷擾的實施會讓信任、期待教師的學生感到詫異甚至崩潰。這種基于信任背叛和信念崩潰而產生的緊張,會讓被騷擾的學生徹底失去自己原本建立和擁有的價值體系,在青年時期留下的傷害無疑會一直困擾著這些受害學生,給他們造成一生都無法治愈的傷痛,甚至將他們逼向沒有退路的深淵,具有深遠的危害和廣泛的影響。
與此特征相對應的,導致校園性騷擾頻繁發生的原因如下:
第一,師德監管、考核機制不健全和缺失。由于教師歷來“傳道授業解惑”的職業屬性使人們信賴,天然賦予了教師較高的道德標準,在法律相對空白模糊的當下,一旦發生性騷擾事件,只有師德是首當其沖被考量的對象。那么,學校在招錄、聘用教師時,師德應當優先考量,且性道德也需要納入其中,不能將品德作為錦上添花的次要條件,一旦發現不良記錄也應當謹慎錄用。
第二,支持性騷擾的高校組織文化氛圍。在中國傳統觀念影響下,雖高校作為高等教育機構,具有倡導男女平等教育權利基本姿態,而性別歧視氛圍同校外無實質差異。高校師生之間除了在學術上的互動,還在娛樂、體育以及田野考察和社會實踐場合交往,這本是高校生活常態,也是很多專業的特色,但同時成就了各種場合中蔓延的“性別角色溢出”文化氛圍。不服從這類規范,就容易失去進入圈子的機會。發生性騷擾也常常與這種文化氛圍有關。
第三,層級化管理的組織結構,有利于掌握更高權力的教師以權謀性。校園實行的是分層的管理組織結構,一切規則都是由校方制定,學生的權利也是由校方賦予的。而教師作為規則的具體制定和運用者,他們與學生之間的權力分配是完全失衡的。因此,教師在實施性騷擾行為后,可以利用權力掩蓋其惡行,也可以利用權力去迫使學生滿足自身欲望。
第四,女生性生理成熟與性教育嚴重滯后的反差。性生理成熟的女生與其受到的性教育尤其是反性騷擾教育并不匹配,結果便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女生權利意識逐日崛起,而性教育的嚴重滯后卻讓女研究生不知如何維護自身的性權利。
第五,被性騷擾的女生恐遭遇流言蜚語的二次創傷,選擇隱忍、保持沉默。許多被校園性騷擾的女性認為,將這樣的事情曝光是一種恥辱。且身邊的親友也會處于保護受害者的目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殊不知這種“怕鬧大”的心理縱容了更多類似的行為。再者,學校沒有開設專門的心理咨詢機構,也導致受害者求助無門、痛苦萬分,處于身心飽受折磨的狀態,無法進行正常的學習、生活。
三、性騷擾的歸責以及應對措施
目前我國可以作為性騷擾歸責的法律依據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而在一些具體的實施條例中也有相應的條文。但校園性騷擾主要是通過《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條規定了騷擾他人需要承擔民事責任,盡管相比于其他領域,校園性騷擾在法律條文中的規定不甚具體,但筆者認為首先應當基于現有法條去構想應對措施,其次才是對法律空白進行補充。那么,就該條文明確的責任主體,如機關、企業、學校等單位,不僅具有道義上的責任,更有法律層面的義務。具體措施如下:
第一,落實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具體實施辦法,完善導師監管考核體系。首先,應在高校尤其是師范大學強化師德課程,只有在思想上有充足準備,相應地對道德的重視才能表現和落實在行為中。其次,可參考國外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操作辦法,明確將性道德納入師德評價考核指標是高校反性騷擾必由之路,應有之義。
第二,普及推廣“反性騷擾”教育,完善相關課程設置,澄清認知誤區。學校要開展性教育課程,普及反騷擾的知識,明確校園性騷擾的概念,為學生揭示其顯著特征、表現方式,幫助學生矯正觀念,澄清認知誤區。更應當開設相關性知識課程,如將性生理學、性心理學等課程作為學生選修或必修課程,使其具備完善的基礎性知識。
第三,探索與建立高校專門反性騷擾機構,暢通學生性騷擾投訴求助渠道。學校不僅要建立專門機構方便學生反映相關問題,而且要壯大監督力量,切實暢通投訴渠道,以便學校高速有效地解決學生的訴求。學校對待媒體輿論監督的態度不應是回避,而應當坦然,不能使向上反映的道路阻塞,而應當將新媒體這條方便快捷的維權渠道作為主要投訴渠道。
第四,加大推行性道德教育,把性道德、價值觀放在性教育的核心位置。高校女生應內化深化男女平等理念,反性別歧視從自身做起,不要盲目遵從研究生導師任何含有性意味的要求,從一開始就避免“以身試險”,踏入灰色地帶。再者,將法律作為有力的武器普及給學生,開設相應的課程以增強其法制觀念,校園性騷擾不僅是一個失德的行為,更是違法行為,甚至可能承擔刑事責任。
第五,拓展完善高校心理咨詢中心功能,重視專業性疏導性騷擾受害者。在處理類似性騷擾受害者的情緒障礙、創傷體驗等以情緒困擾為主要癥狀的心理問題時,高校心理咨詢中心需要以科學的方式疏導受害者。高校可利用自身人文素質教育資源的優勢著力開展舞動治療這一頗具新意的治療方式幫助性騷擾受害人,通過削弱受害人心理防御機制,舒展身心,恢復其心理平衡,維護尊嚴,引導受害者走出陰霾,走上積極進取的道路。
參考文獻:
[1]任海濤,孫冠豪.“校園性騷擾”的概念界定及其立法意義[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04).
[2][2]張冉,鄭力.校園安全與校園性騷擾——一項基于北京高校的調查研究[J].復旦教育論壇,2021,(3).
[3]李響.試析高校性騷擾問題產生的原因與法律規制[J].天中學刊,2020(06).
[4]劉小楠,陳穎楠.我國校園性騷擾防治的推進與展望[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20(05).
[5]董新良,彭學琴.臺灣地區校園性侵事件防治措施及啟示[J].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2019(04).
[6]王俊.從道德審判走向法治化:對大學校園學術性騷擾的審思[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5).
[7]靳文靜.我國高校性騷擾的特征和原因[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19(5).
[8]張新寶,高燕竹.性騷擾法律規制的主要問題[J].法學家,2006(4).
作者簡介:
梁嘉怡(2001-),生于2021年2月,女,漢族,江蘇蘇州人,江蘇大學本科在讀,法學方向。